毛泽东主席一语行终身_酒史文化


毛泽东主席一语行终身
    1958年3月,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和各省(区、市)党委第一书记参加了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1958年计划和预算第二本账的意见》,提出并阐发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基本观点,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反对教条主义,发扬敢想敢说敢做的创造精神。毛泽东在会上多次发表讲话,就年轻的共和国在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谈了他的认识。这是一次开了近20天的对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会议。
    一天下午,时任贵州省委第一书记兼省长的周林陪毛泽东去杜甫草堂。毛泽东兴致勃勃,谈古论今,忽然他话头一转,问身边的周林:“你是贵州仁怀人,你说说,茅台现在生产情况怎么样?茅台是用什么神水搞的哦,那么香,那么美!”
    周林生在茅台之乡的仁怀县,少年时在县城念小学就对清代著名诗人郑珍《茅台村》诗中“酒冠黔人国”的名句印象极深,并在同学家喝过“荣和烧房”的茅台酒。30年代初,20岁左右的他就离开家乡到北平读书,并参加中共地下党,后来投笔丛戒,成了党的一名高级干部,对“茅台”的了解隔了20年。作为陈毅市长的属下(上海市人民政府秘书长),他于1951年奉调贵州参加领导工作,当时正是茅台酒厂合并几家烧房,由人民政府正式接管之始,所以他也很熟悉情况。他回答主席说:“哪是什么神水,开始茅台酒是用杨柳湾的井水,后来水不够用,就用的是您长征四渡赤水的那个水搞的。”
    主席听后高兴地说:“嗬,原来有那么多的水,你何不搞它个一万吨?人民需要嘛,国家需要嘛。 还可出口换钢材汽车,但是要保证质量啊!”
    毛主席的嘱托成了周林心中毕生的牵挂。在大炼钢铁的1959 年,他到茅台酒厂说:“对于你们来说,钢铁是元帅,茅台酒是皇上。”周林在贵州工作了 13年,在陪毛泽东成都会议散步后,无论是大小场合的公开讲话、插话,还是在同遵义、仁怀、茅台的干部、朋友私下闲谈聊天,都少不了有“你们要注意哩,可不要粗心大意挂歪了茅台酒这块外国人都晓得的牌子啊”这类的嘱咐。60年代,在全国贯彻落实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时,周林同当时的贵州省轻工厅厅长一道,亲自送自己的爱人宗瑛(时任贵州省轻工厅副厅长)到茅台酒厂工作了半年多。据资料和职工回忆,这位贵为贵州“第一夫人”的副厅级干部,一住进茅台酒厂就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参与重大决策,调整供需关系,优化领导班子,规范职工队伍,创办职工食堂,走家串户,结交朋友,甚至带领党政一班人清扫厕所、道路、场坝。给文化层次尚不高,视觉范围还不宽远的广大干部职工留下了“共产党的大官就是不同”的可贵印象。
    因为毛主席的嘱托,周林在离开贵州后,不管是任中央西南局书记,还是“文化大革命”受迫害后恢复工作,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教育部副部长兼北京大学党委书记等职期间,无论个人的处境如何曲折,他都一直以满腔的热情关注茅台酒的事业,并就茅台酒厂强调质量、扩大生产、开发新产品、办子弟学校、修厂志、办报纸、建宾馆和国酒文化城,乃至“茅台”的打假,都倾注心血,过问关怀,多次要求“咬定国酒质量,光大国酒特色”,“办好茅台酒厂的事就是为国家民族办好事”。对茅台酒厂的题词索墨、作序赋诗等要求,他总是爽快答应,从不推辞。1985年他退居二线到茅台时,留下了“昔日茅台酒三家,路人闻香醉篱下。美酒自有高人评,何须赛评第二名。欣闻酒厂要修志,堪称国宝第一名。若问总理评酒事,万国齐呼来茅台”和“低度美酒新酿成,酱香不减色味醇。借问酒乡何处是,赤水河畔茅台村”两首诗。1996年5月,已年过84岁,早已没有兴趣再游名山大川的周老,不顾年高体弱和路途遥远,又一次到茅台酒厂,再续国酒文化丰碑华章。这次他又欣然提笔赋诗,写下了:“高楼林立茅台城,十年改革面貌新,唐汉明清酒文化,中外游人绝口称。”周林同志1997年6月去世,茅台人民对他近半个世纪身居高位却情系国酒的件件往事历历在目,追思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