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辉煌。汉民族从严格意义上虽说是炎黄子孙,却也不断地汇入了很多清澈的涓涓细流,成为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的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94%,遍布全国,甚至世界的各个地方。汉民族饮酒的风俗与礼仪,从有文字和典籍开始就已存在,时至今日,仍有一些饮酒的风俗被沿用着。
祭奠之饮
敬奉天地、祖先是中华民族古老的遗风。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各种节日也是天地、先祖的节日,在自己享受生活的同时也要让他们与自己一起分享。这个祭祀里面不仅有对平安的祈求,也有对祖先的感恩和追思之意。因此,人们在祖先的生辰和忌日,都要举行一些虔诚的仪式,来酹酒祭奠。如《诗经·国风》日:“于以奠之,宗室牖下。”以及“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句,就描述了这种性质的饮酒。高翥的《清明日对酒》写出了清明节祭奠祖坟的景况,“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一滴不会到九泉,以亡故者的眼睛看祭奠,多少酒都不会被亡者所享用,但人们仍要敬酒祭奠,可见精神之嘉。
老莱子娱亲
中国古代社会重农轻商,所以掌管土地决定丰歉的社神,有着很尊贵的地位。从西周时期开始,民间已经有了祭社的活动。《辞海》对祭社这样解释:“古代帝皇、诸侯所祭土神叫社皇,因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立社,为天下求福报功。”起初每逢春种秋收之时各祭一次。祭社之日(即社日)一般没有固定的日子。周期是立春、立秋后的甲日。汉朝以后各朝代,对于社日具体时间的确定也各不相同,直到唐代才最终将春社日定为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秋社日为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袁培基家家扶得醉人归
每逢春社日,正值万物勃发,四野新绿的时侯,这是民间很重要的节日。四邻的村民穿戴一新,一二十人为社而“屠牲洒酒,焚香张乐,以记士谷之神,谓之春福。"以社酒祭奠祈福无疑是祭社神的最终目的。宋人方岳的《社酒》就写出当时奠的盛况和春社日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春风泼醅瓮,夜雨鸣糟床。相呼荐蠲洁,洗盏方敢尝。不辟酩酊红,所愿摆桠黄。家家饭牛肥,岁岁浮蛆香。”唐朝诗人王驾的《社日》日诗:“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写出了村民祭奠完之后,相聚畅饮,对生活充满信心。清朝郑板桥也有诗句反映清代社酒,“输罢官租不入城,秋风社酒各言情。”
钱慧安 溪桥扶醉
古代科学落后,人们对于很多疾病灾难的发生不能理解,只好借助于巫术来祈求吉祥。周代每逢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人们一般都要结伴而行,去野外水边举行祭祀,并且用浸泡香草的水沐浴身体,以为这样就可以祓除疾病和不祥。其实,三月春暖,郊外祭奠的同时也可以畅游,沐浴身体,洗去污秽,这样身心愉快的活动,对身体有无形的保健作用。
游饮之乐
秦汉时期,社会生活相对还是 比较单纯的,人们喜欢在闲暇之时来到水边宴饮踏青,以致渐成风俗。游乐饮宴,总要有一些节目来增添游兴,于是有人就创设出一些或高雅、或通俗的形式来娱乐,并逐渐成为当地的风习。
人们在临水宴饮的时候,喜欢把盛满美酒的酒杯放在清澈曲折的小溪流中,任其在流水中自由漂浮,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可以拿起来一饮而尽,这就是著名的“曲水流觞”。在古代遗留的文物中,根据器物的形状判断,有可以在水上漂流的“耳环”和“羽觞”,也许就是“流觞”时所用的酒杯。
临溪醉饮图
古代于春秋两季,人们有到水滨之侧举行祓除不祥的祭礼的习俗。汉刘桢《鲁都赋》载:“及其素秋二七,天汉指隅。民胥祓禊,国于水嬉。"春季常在三月上旬的巳日,并同时有沐浴、采兰、嬉游、饮酒等一系列的活动。三国时期的魏以后,这个习俗被定为三月初三的活动,称为祓禊。
南朝谢惠连《三月三日曲水集诗》写出了游饮之乐,“四时着平分,三春禀融烁。迟迟和景婉,天天园桃灼。携朋适郊野,昧爽辞鄽廓。蜚云兴翠岭,芳飙起华薄。解辔偃崇丘,藉草绕回壑。际渚罗时簌,托波泛轻爵。”
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也写道:“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涪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唐朝三月三日临水宴饮仍然是百姓所喜爱的文化活动。杜甫的((丽人行》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唐代张志和《上巳日忆江南禊事》诗曰:一黄河西绕郡城流,上巳应无祓禊游。”
宋代程端明《西湖禊事记》中记述:“宝夫三年(1227)上巳,京尹户部尚书袁公,招从班十二人修禊事于西湖。仆因言,上巳之集自兰亭之后,惟裴白洛滨之游为盛。盖唐开成三年(838)河南尹李珏召留守裴晋公、太子少傅白公,太子宾客李仍叔,萧藉、刘禹锡、中书合人郑居中等十五人合燕舟中。自晨及暮,前水嬉而后妓乐,左笔砚而右壶觞。望之若仙,观者如堵。晋公赋诗,四座皆和。而白公又为十二韵,当时人物之盛,游观之乐,至今想之,令人羡慕。”
《宋书·礼志》中载“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辽史·王鼎传》载:“适上巳,与同志祓禊水滨,酌酒赋诗。”
清代龚自珍在《百字令》词中也有:“珂佩晨闲,文章秋横,祓禊西山雨。”
新春之饮
春节在一年之尾和一年之初,是家庭团聚,辞旧迎新,拜祭祖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古书有云:“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裕称为新年。”王安石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春的节日来自于古俗腊祭。’专祭”就是古代先民们在经过一年的辛苦劳作之后,不管丰歉,都要告一段落,迎新的开始。所以在辞旧迎新的岁尾年初之际,便用他们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他们的恩典和赐予。在腊祭期间,正是冬季,不是生产季节,所以人们可以不干活,饮酒联欢,歌舞戏耍。《诗经·豳风·七月》有云“朋酒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记载了每到农历新年,以喝“春酒”祝“改岁”,尽情欢乐,庆祝一年的丰收。《嘉泰会稽志》载:南宋时绍兴一带“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尊,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诣亲属贺,设酒食相款。日岁假,凡五日而毕。"
元旦饮屠苏酒和椒花酒。屠苏酒又作“屠酥酒’’“酴酥酒”,是中国古人在元旦、除夕时经常饮用的一种保健酒。屠苏酒的配方是天然的中药材,可以有效地防治疾病。饮屠苏酒先从岁数小的开始,由小及大,依次饮用。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载说:“今人元日饮屠酥酒自小者起,相传已久。”晋朝董勋记载了饮酒顺序的理由,“俗以小者得岁,故先酒贺之,老者失时,故后饮酒。”<集韵》一书记载了屠苏酒的配制和饮用方法:“(屠苏)酒,元日饮之。可除瘟气,亦作屠稣。其方为:大黄、桔梗、白术、肉桂各一两八钱,乌头六钱,菝葜一两二钱,各为末,用袋盛,从十二月晦日日中悬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旦,出药置酒中,煎数沸,于东向户中饮之,先从少起,多少任意。”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也有对这个节令习俗的描写,“左右两旁设下交椅,然后又按长辈挨次归坐受礼,两府男妇小厮、丫环亦按差役上中下行礼毕,散压岁钱,荷包、金银锞、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西归坐,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毕,贾母起身进内间更衣,众人方各散出。”
“椒花酒”或称“胡椒酒”、“椒酒”、“椒柏酒”,是用板花、椒树根浸制的酒;“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北置庚信在诗中写道:“正朝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吐随铭主,椒花逐颂来。”在战国时椒花酒是敬神祭祖的最好饮品,在东汉时成了人们欢度新年的佳饮。《四民月令》里记载“祀祖礼毕,子孙圣上椒花洒于家长,称觞举寿。”《万历嘉兴府志》称:“元旦整衣冠焚香,拜天地,祀宗祖,男女聚拜,饮椒柏酒、亲朋相投刺日贺节。”从元旦饮酒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对下一代的宠爱,在孩子们身上,寄托了未来的希望,可谓舔犊情深。
新年
元宵之饮
农历的元月也就是正月,古人称其为”宵”,十五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夜,所以称为元宵夜,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人们在这一天吃汤圆、看彩灯,全家欢宴。据资料记载和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就开始受到重视,汉武帝于正月的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神”的活动被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初始。不过,正月十五正式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在唐代,荆楚一带人家逢元宵节要在门上插柳,并按柳枝所指方向去祭奠酒肉。而仕女要在正月半后,乘车、跨马、设帐,在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宋时“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专.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 ,袁文《瓮牖闲评》记载:“西域正月一日燃灯,中国正月十五日亦燃灯,本是供佛,而中国燃灯,特宴饮而已。
火树银花闹元宵
端午之饮
旧历五月五日_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等。人们在端午节时候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蒿和蒲草,在家门前悬钟馗像、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在南方还要赛龙舟。家人要给孩子手腕缠绕五彩丝线,传说可以长命多福。
一般认为这个节日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荆楚岁时记》却认为“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还有一种说法,考古认为,端午原本是古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
中秋之饮
旧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为秋节、八月节等。因为中秋有阖家团圆、把酒赏月的习俗,又被称为“团圆节”、“女儿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新唐书》记载了汉唐时期帝王在中秋祭奠,“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在《东京梦华录》里,记载了宋代民间中秋,可以看出当时节日的盛况,“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
嫦娥奔月图
重阳之饮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登高节,古人称“九”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正是两阳相重,故名重阳,也叫重九。因为九月九的双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的,有长久长寿的含义,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重阳节早在战国时代就已形成,到汉代便开始逐渐盛行起来。《西京杂记》中记有西汉时的九月九日“戚夫人待儿贾佩兰,后出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也记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到了唐代,重阳被朝廷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到这一天由皇帝下诏,百官休沐。
重阳登高图
重阳节的内容很丰富,以登高饮菊花酒为主要活动。每逢九月九日,有的全家老小携酒带食爬到高山之顶,畅饮菊花酒以除疫疠;有的文人骚客更是登山开怀畅饮,借助酒兴吟诗赋词。《红楼梦》里就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集会吃螃蟹、喝酒、赋诗的情景,也产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咏菊诗歌。
重阳节饮的菊花洒相传是采上年九月九日重阳节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起用来酿酒,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饮用准备。很多古籍都有菊花酒的具体酿制方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说,常饮菊花酒可“治头风,明耳目,去痿,消百病”,“令头不白”,“轻身耐老延年”等。重阳节除饮菊花酒外.有的还饮用茱萸酒、莱菊酒、黄花酒、薏苡酒、桑落酒、桂酒等其他酒品。
却喜丰年人工乐,闹来把酒话桑麻。
王维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写的就是重阳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大诗人杜甫也常在九月九日饮酒赋诗,“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旧日蕈阳日,传杯不放杯。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旧与苏司业,兼随郑广文。采花香泛泛,坐客醉纷纷。”明朝诗人汪时元在《九日舟中》写道:“秋风叶正飞,江山逢重九,人世几登高,寂寞黄花酒。”登高和饮菊化酒是历代重阳节庆祝活动中不可分到的两项重要内容。据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岁时广记》说,唐朝天子飨会游豫,唯专相及学士得以登慈恩浮图,献菊花酒秤寿。从医学的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并有减肥、补肝气,安肠胃等功效。现在“九月九日”己被国家定为老年节,人们会用更多的方式来欢度这个敬老、爱老的节日。
钱慧安樽酒话重阳
婚丧嫁娶
入生总要经历的几件大事,无外乎婚丧嫁娶,在喜庆之日饮酒高会,自是给喜庆填色;增辉,中国汉民族凡是新婚之喜、长辈丧葬、生育孩子、生日祝寿等都要举办宴饮,以抒发人之常情。
用酒祭祀祖先,是长辈丧葬时用酒举行一些仪式的来源。人死后,不仅要在老人灵前摆酒祭奠,凡亲朋好友来吊祭死者,葬礼期间也会举办酒席酬谢来客。汉族的习俗是供给“吃斋饭,,,也有的地方称为吃“豆腐饭”,因为民俗中,丧葬酒宴必须有豆腐菜。
在中国的江浙一带,有送“女儿酒”的风俗。女孩出生满月后,家里就要酿酒数坛,深埋于地下,等待女儿长大出嫁之日,才把酒取出贺客或作为陪嫁礼品送至婆家,因此这种酒 叫做“女儿红”,与当地有名的“口噙茶”并称。女儿酒和口噙茶是不能出售的(特困家庭为了维持生计才会偶尔高价售出),都以品质好著称于世。
很多地方还有“会亲酒’’或称“定亲酒”。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对外公开婚姻约定,要摆酒席。喝了“会亲酒”,表示婚姻契约已经生效,此后男女双方为未婚夫妻,不得随意退婚或赖婚。
浙江地区还流行女孩出嫁前一晚喝“别亲酒”。喝酒时要张灯结彩,花烛高照,出嫁女要座在首席,其他亲朋平辈女孩相陪。新娘的母亲首先要为女儿斟酒,同时嘱咐女儿出嫁后需要做到的为妇之道。最后新嫁女穿上新娘装束,由专人挽扶进行辞家堂、祖先、拜双亲等礼仪。
婚礼上还有交擘酒。为了表示夫妻的相爱,也为了活跃婚礼的喜庆气氛。在婚礼上,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夫妻双方各执一杯酒,手臂相交,各饮一口。
“回门酒”是指新婚夫妇要在结婚的第二天“回门”,即回到娘家探望长辈,娘家要杀鸡置宴款待,俗称“回门酒”。回门酒只设午餐一顿,亲朋作陪,酒后夫妻双双要回自己的家,不能留宿。
其他仪式之饮
生活中总会有很多特殊的事情,爱酒者也总会给自己创造很多的饮酒机会。迎来送往,自然需要饮酒。接风酒、送行酒(或称“饯行酒”)这些名目由来已久。远行归 来,喝酒洗尘,畅谈出外经历见闻,了解远行之间发生的各种事情,接风酒更主要是表达相见欢的情感与信息。饯行酒主要是亲朋好友聚集一堂,把酒祝平安。
寿酒。中国人有尊老的习俗,也有给老人祝寿的习俗,一般在50.60.66.70.80岁等生日,称为大寿,都由儿女或者孙子、孙女出面举办,邀请亲朋好友参加酒宴,为老人祝寿。
江南农村的寿宴场景
上梁酒和进屋酒。在中国的农村,盖房是件大事。在盖房的过程中,上梁又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上梁之后,房子的主体结构就已经完成,所以在上梁这天,要办上梁酒,同时还要举行上梁的一些仪式,以使房子牢固。等到房子造好,在举家迁入新居时,又要办迁居酒,亲朋都会来庆贺帮忙。
开业酒。一般店铺企业开业,都要举办开业酒,招待来贺的宾客。
学子宴。从前如果家里有人考取生员、秀才,摆酒庆贺,如同现在考取大学的学生,亲友四邻一起喝酒庆贺。如果考取了功名,也同样要喝酒庆贺,这些酒宴,一直延续到现在。
饮酒之礼仪
自古以来中国就以礼仪之邦著称。生活中的各种繁复的礼仪在影响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很多礼仪对人类的文明与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礼仪是随社会生活的改变而改变的,有很多的礼仪得到传承和发扬,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潜在规则;有的礼仪不能适应岁月的变迁而被淘汰。但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典籍,记载的不仅仅是饮酒的礼仪,也记载下了人类前进的脚步。
斟酒
在饮宴上,首先座次的安排要体现一定的规则。尊贵的客人坐主席,或者请客的主人坐主席。然后依据年龄、职位不同依次而坐。在饮酒前,一般要等上好四样菜肴时候,主人才会首先举杯,说明请客理由,发表祝酒词。
斟酒礼仪:左手持瓶,右手持杯,这是饮酒的最基本的礼仪。
在饮酒宴上,斟酒也是有一定礼仪的。过去饮酒对酒都比较珍惜,所以斟八分满以不溢为敬,客人则须每次少饮,以免显得粗鲁、酒相不好,或喝醉了对主人失礼;而主人则恰恰相反,往往要让客人多饮一点儿,以表示诚意和热情。而今饮酒斟酒每每都要斟满,如果主人确实不善饮酒,还要请些亲朋好友来坐陪,男客人由男子陪,女客人由女子陪,这样喝酒可以比较随意自如一些。另外,主人即使不喝酒,也不能先于客人而吃饭,否则就是失陪、失礼了。
持杯欲饮
过去古人每次干杯,往往是同时举起酒杯,邀齐同饮,今天人们饮酒大都是相互碰杯,而且一定要碰出响声来,就像一种约定,如同古人击掌为诺一样。同时玻璃器皿制作坚实,声音清脆悦耳。碰杯还有很多讲究,客人对主人,晚辈对长辈,或同辈人主,为尊敬对方,碰杯时要把杯举得比对方的杯低一点儿为敬。
汉族人还有“饭后不喝酒”的说法,那是三为酒字与“久”谐音,“饭”字与“犯”谐音,所以,“饭后饮酒”就成了“久后犯上”,成为避忌。
清人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