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文字令_酒礼习俗


  中国的文字酒令比较复杂,往往与中国的文化相融合,诗词歌赋,引经据典,因为要求具有很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敏捷的思维,一般流行于知识阶层和上流社会。

  诗词歌赋被认为是抒发性情的最好方式,诗酒结合会让借酒言志、借酒抒情得到更好的发挥。饮酒赋诗,在中国由来已久。晋代人石崇在金俗园宴客,当筵赋诗,不成则罚酒三杯。王羲之等人在兰亭引水流觞,饮酒赋诗,更是文坛千古美谈。行令作诗,最常见的是每人依次作一首诗,作不出的要被罚酒。也有是每人联诗两句或每人联一句,凑成一首诗,接不上则要罚酒。历史上流传李白、贺知章、王之涣、杜甫四人的联诗行令,他们联成的一首诗是:“一轮圆月照金樽,(贺)金樽斟满月满轮。(王)圆月跌落金樽内,(杜)手举金樽带月吞o(李)’’与联诗相似的还有联对,常见的形式是由一人拟出上联,另一人根据词义对出下联,对不出则罚酒。还有一种形式是限定题目,每人作一副对联,作不出者罚酒。

口头文字令_酒礼习俗 

插花饮酒图

  续句比较随意,即兴编造组织语言,自由联想,不求严谨,相互凑合联接以成文章,最后构成酒令的语言。这样的行令语言,往往会由于相对自由而出其不意、新意倍出,产牛妙趣横牛的效果。这种语言形式的酒令,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也很常见。一般行这种酒令看似容易,其实难度较大,要想达到雅趣相融的效果,也需要慧心巧口。在《清朝野史大观·清朝艺苑》中记载的陈眉公行酒令的故事,酒令要求“首要鸟名,中要四书二句,末要曲子一句合意”。把三种本来互不相及的词语联续成章,非得平时饱读诗书不可。在《红楼梦》的第六十二回,姑娘们在红香圃中举行寿宴,湘云执掌酒令,就限酒面:“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共总凑成一句话。”要把五种各不相关的词语凑成有完整意思的一句话,这个题目更加艰涩繁复,也会更有趣味。

口头文字令_酒礼习俗 

现代酒令骰子

  中国历史上的经典、诗词、散文等文化产品汗牛充栋,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古代人们读书讲究背诵,所以养成特殊的记忆力,对所读书籍一般背之烂熟,在生活和写作中,常常喜欢引经据典。在饮宴口头行酒令时,也往往是随口引用其中的一些句段,就形成了丰富的酒令语言。

  析字也叫释字,是对字义、字体的分析和解释,引申出某种道理和内容,构成酒宴的行令语言。这种酒令也包含对字的拆字与合字。这种语言形式的酒令别有雅趣,如明代冯梦龙《古今谭概》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韩雍和夏埙喝酒行令,要求在一个字里要有大人、小人,并用民间谚语二句来证明它,韩雍先说:“伞字有五人,下列众小人,上侍一大人。所谓有福之人人服侍,无福之人服侍人。”夏埙接着说:“爽字有五人,旁列众小人,中藏一大人。所谓人前莫说人长短,始信人中更有人。”既符合酒令要求,也描摹出了人间世态,读来十分含蓄有趣。    

  明代乐天大笑生集《解愠编·卷之五口腹》也记述一篇通过拆字、合字酒令相互文字交锋的故事,非常有趣:“一人专撞席,名为掇座,席长出令讥之日:‘单禾本是禾,添口也成和,除 却禾边口,添斗便成科。谚日:‘宁添一斗’莫添一口。主人亦厌之,蹙眉作色日:‘单羊本是羊,添水也成洋,除却水边羊,添易便成汤。谚 曰:‘宁吃欢喜汤,莫吃皱眉羊。’撞席者日:‘单同本是同,添金也是铜,除却金边同,添重便成锺。谚曰:“见锺不打,何处炼铜。

  谐音就是利用汉字的一字多音和多字一音及字音相近等特点,在行语言文字的酒令时,在酒令语言字面上表达一种意思,又利用谐音来含蓄隐含另一种意思,使令语充满智慧,耐人寻味。

  明代的《楮屋记》里记载元丰年中,高丽遣一僧入贡。这个僧人善于论辩、作诗,皇上令杨次公接待陪伴。一日参加宴会,这个僧人出令道:“要两古人姓名争一物。”他先说道:“古人有张良,有邓禹,争一伞,良曰:‘良(凉)伞。’禹日:‘禹(雨)伞。’概戏杨次公冠如伞状。”杨次公不慌不忙,也胸有成竹地说道:“古人有许由,育晁错,争一葫芦,由日:‘由(油)葫芦。’错曰:‘错(醋)葫芦。’概戏憎头如葫芦。”这则故事非常新奇,二人所说令语应用了谐音技巧,既雅还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