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与葡萄酒_酒史文化


唐太宗与葡萄酒_酒史文化

  隋文帝重新统一中国后,经过短暂的过渡,即是唐朝的“贞观之治”及一百多年的盛唐时期。这期间,由于疆土扩大,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喝酒已不再是王公贵族、文人名士的特权,老百姓也普遍饮酒。盛唐时期,社会风气开放,不仅男人喝酒,女人也普遍饮酒。女人丰满是当时公认的美,女人醉酒更是一种美。唐明皇李隆基特别欣赏杨玉环醉韵残妆之美,常常戏称贵胭醉态为“岂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当时,女性化妆时,还喜欢在脸上涂上两块红红的姻脂,是那时非常流行的化妆法,叫做“酒晕妆”。近年港台和沿海城市流行的“晒伤妆”,即1000多年前唐朝妇女的“酒晕妆”。

  盛唐时期,人们不仅喜欢喝酒,而且喜欢喝葡萄酒。因为到唐朝为止,人们主要是喝低度的米酒,这一时期,烈性的蒸馏白酒是否已出现,还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讲,白酒是直到元朝才出现的。不少学者则争辩,唐诗里就有“烧酒”“白酒”等出现,如白居易在《荔枝棱对酒诗》中有“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琉璃香”的名句。但反对者说,此“烧酒”非彼“烧酒”也,所以,唐朝时是否有蒸馏白酒还是个有争论的问题。但当时普遍饮用的低度粮食酒,则无论从色、香、味的任何方面,都无法与葡萄酒媲美,这就给葡萄酒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

  当时葡萄酒面临着的真正的发展机遇是:在国力强盛、国家不设酒禁的情况下,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都十分钟爱葡萄酒,唐太宗还喜欢自己动手酿制葡萄酒。据《太平御览》:“(唐)高祖(李渊)赐群医食于御前,果有蒲萄。侍中陈叔达执而不食,高祖问其故。对曰,医母患口干,求之不能得。高祖曰,卿有母可遗乎。遂流涕呜咽,久之乃止,固赐物百段。”由此可见,在唐初,经过战乱,葡萄种植与酿酒基本已萎缩,连朝中太医的母亲病了想吃葡萄而不可得,只有在皇帝宴请大臣的国宴上方有鲜葡萄。这时葡萄与葡萄酒的价格恐怕不低于汉末的身价。

  《太平御览》记载,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40年),唐军在李靖的率领下破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唐太宗从高昌国获得马乳葡萄种和葡萄酒法后,不仅在皇宫御苑里大种葡萄,还亲自参与葡萄酒的酿制。酿成的葡萄酒不仅色泽很好,味道也很好,并兼有清酒与红酒的风味,唐太宗自己觉得满意,还用来赐予群医。

  盛唐时期社会稳定,人民富庶,由于帝王喜好葡萄酒,民间酿造和饮用也十分普遍,这些都反映在当时的诗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