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宾设席饮宴始_酒礼习俗


  设席请客,文雅一点,就是“饮宴”。因为古今中外,各种大小公私宴会没有不饮酒的,因而有酒有肴,旨酒嘉宾,觥筹交错,合称之,便是饮宴了分开来解释,那就是饮酒、宴客。

  《周礼·天官·酒正》中说:“辨四饮之物,一曰清、二曰医、三曰浆、四曰酡。”注中说:清谓醴之泲者;医即《内则》以酡为醴者;浆,今之洁浆,酡浆:酏,今之粥。另注“泲即醴之清者”。实际就是薄酒,现在日本米酒,还叫“清酒”,就是这个意思。而“饮”字,它的原义之一,就是专指喝酒而言。

  《左传》庄公十八年:“晋侯朝王,王飨醴,命之宥。”又僖公十二年:“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左传》成公二年:“衡父不忍数年之不宴。”飨就是招待宾客,设大礼饮宴。至于宴字,本义是安,招待宾客,请吃酒席,谓之宴客,则从“宴飨”一义而来。

  宴会是现在常用的词语,但也很古老。《文选·古诗十九首》中就有:“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可见汉代就有宴会一词。

  宴席,义写作“筵席”。“铺陈日筵,藉之日席。”就是古人席地而坐,摆酒菜的地方铺的叫筵,人坐的地方再铺一层曰席。直到现在乡问赴宴,还叫“赴席”,吃酒宴还叫“坐席”。宴席,也叫“酒席”。

  “饮宴”或“宴饮”中的宴字,古代又大多写作“燕”,《诗经·小雅·鹿鸣》中有:“……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燕”字既可释“安”,又可释“饮酒”,因而“宴饮”就可以直接写成“燕饮”。燕,宴,在这点上,是同义字。而燕字,又可写作“讌”,《战国策》:“孟尝君讌坐。”字书《玉篇》:“讌,设也。”韵书《广韵》:“燕,会也。与讌同”“同宴”。

  提到“酒席”“饮宴”,尚有“酒酺”一词,意思就是遇到大的庆贺典礼,大饮宴谓之酺。见《史记·赵世家》:惠文王三年,主父灭中山归,“行赏.大赦,置酒酺五日”。另《汉书·文帝纪》:“酺五日。”“汉律,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今诏赐得令会聚饮食五日也。”

  所以由“饮宴”一词到“酒酣”一词,几乎是相同的内涵,这中间有十来种不同的词语,而所说都是同样的意思,而且所有词语历史都很悠久,这都说明了饮宴活动时代久远,而且词语丰富,都有古老的文献出处。如从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来看,在世界文化中,也是极为突出的了。而这还没有从文字学、甲骨、钟鼎、大小篆、六书原理来分析介绍,如果从远古说,那恐怕更复杂了。

  饮宴在中国,古文献的记载在三千年前已十分丰富,首先是《诗经》中,就有许多篇专写饮宴宾客的诗篇,如《小雅·宾之初筵》《小雅·伐木》《小雅·鹿鸣》《小雅·瓠叶》,而且叙述详尽,对宴请宾客的层次,宴请当中的肴馔、觥筹、弓矢、演奏……宾客如何吃醉,如何辞去,如何成礼等,吟唱非常细致。如说肴馔饮酒句:“笾豆有楚,肴核维旅。酒既和旨,饮酒孔偕。钟鼓既设,举酬逸逸。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发彼有的,以祈尔爵。”把当时诸侯会盟饮宴的排场、气势写得多么生动。不过这是开始的情况,到后来“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日既醉止,威仪怭怭。是曰既醉,不知其秩”以及“宾既醉止,载号载呶……既醉而出,并受其福”等,把大宴会开始觥筹交错,大家兴高采烈,彬彬有礼的仪态,以及等到醉了,又号又呶,全然不知秩序为何物的丑态,描写得绘声绘色。

  至于《伐木》篇所吟唱的饮宴,是讲朋友之乐的。所谓“迨我暇矣,饮此湑矣”,就是有闲暇时,和朋友饮酒为乐也。再有《鹿鸣》三章,更是宴乐嘉宾的名诗。据《礼记·燕礼》记载:当时饮宴宾客,就要歌唱《鹿鸣》。直到后来,最后一句“燕乐嘉宾”或“旨酒嘉宾”,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一个成语了。

  《礼记》中有一篇专讲。“君臣燕饮之义”的文章,题目就是“燕义”,里面写到“诸侯燕礼”的位置次序,宾主饮酒之礼,各种官爵的次序,如何敬酒献爵等。礼数都是明文规定,明确而周详,说明在春秋、战国之前,饮宴已经有周详的礼数可遵循,这正是我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的标志。至于此后各个朝代宴飨宾客(包括外国君主、使节及本国王侯、大臣)等的礼仪,二十五史及历代《会要》《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宴飨部》等书,都有详细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