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千年漫漫历史长河中,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无比辉煌的历史文化,同时也造就了凝结文明力量的不朽之物——白酒。茅台酒在中国众多的白酒中稳居首位,被誉为“国酒”、“礼宾酒”,是酒中珍品,祖国之瑰宝。国酒茅台,独树一帜,在历史的推进下,卒然成为中国白酒文化的杰出代表。
茅台酒因地袭名,其不可复制的酿造工艺和酿制环境得天独厚。贵州省仁怀县茅台地区,常年气候湿润,加之独特的无污染赤水河水质和独具匠心的酿酒工艺,令茅台酒在当下成为世人青睐的高端白酒首选品牌。清道光年间《遵义府志》中载:“茅台酒,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
其料用纯高梁者上,用杂粮者次。制法:煮料和曲即纳窖中,弥月出窖烤之,其曲用小麦,谓之白水曲,黔人称大曲酒,一日茅台烧。仁怀地瘠民贫,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新中国成立后,贵州茅台酒在传承传统制酒工艺的同时,融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为贵州茅台酒增添了崭新的活力,也令贵州茅台酒在世界白酒之林的地位愈加稳固。
贵州茅台酒选以优质原料,一年一周期,被誉为中国白酒酿造的“活化石”。茅台酒酿造遵天时而作,一年一个生产周期。端午踩曲,重阳下沙(投料),有别于其他白酒的全年投料和制曲。每当端午时节,小麦成熟之时,农民们会将用于酿酒的粮食准备出来,借用夏季的潮湿和闷热,制作高温大曲,此时期空气中的微生物种群最为多样和活跃,十分有利于制曲。重阳时节,又是高梁成熟的时节,此时,再开始进行下沙投料。随着节后气温的降低,便进入了酿酒的最佳时间,茅台酒之所以进行两次投料,主要是因为在贵州山区,农作物的生长均是根据山势情况,从面形成了山上山下两种成熟期的现象。茅台酒的整个酿制过程’顺应了四季自然交替的规律’如果把整个过程看成一幅画卷,那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贵州山间的农耕文明,也是赤水河流流域,劳动人民按照节气生活、劳作之图。
茅台酒用曲多,发酵期长,除了两次投料,还需九次蒸煮、九次加曲、七次取酒,高温发酵、高温出酒。其中夏季茅台酒制曲之时,温度最高可达62度,制出的曲,酱香浓郁。
就会影响到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所以先选小曲工艺堆积发酵,这样能使微生物数量和品种达到最佳平衡,并在高温堆积发酵过程中,让微生物群得以新陈代谢,诱导所酿茅台酒能够充分产生出形成香气的前驱物质。还有同一批酒醅,均选用整粒高梁,需要反复糊化进行七次烤酒,从而充分利用原料,不让—粒粮食被浪费。再经三年以上储藏,经过科学勾兑出窖,然后再储藏一年,让勾兑过的酒体更加醇香,绵柔温和。
全部酿制生产过程,均需用时五年,方可成品。如此工序,尽善尽美的酿造出神话般的茅台美酒,也彰显出它的宝贵价值。新中国成立后,茅台酒成为国宴用酒,其身影也不断出现在政治、外交、军事等舞台。在创造一个个对外交往奇迹的同时,成就了自身不平凡的国酒地位。
国酒茅台,依靠其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和品质,屹立在中国白酒酿造之巅峰。这就是“国酒”的大家风范,它的精品气质和文化风范是对中华酒文化精髓的最高追求,而这样的成就必须用丰厚的文化来积淀才能达到。品味国酒茅台,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舒适生活方式,可以感受到属于东方国度的浪漫、高雅和情调,一切皆诉诸清澈且渐黄的酒水之中。品一口茅台,感受一下文化的魅力,这就是享受完美生活的范本,是快意人生的典型。茅台酒从诞生到今天,给后世留下的不止是优秀的酿造工艺,更是一个民族永不泯灭的精神财富。我们在享受茅台酒的同时,也更近一步地感受到了历史与文化的伟大。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论是畅饮者还是收藏者,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在面对茅台酒的时候,相信都会发出这样深刻的感慨。空杯留香,回味悠长。作为散发着醇厚文化酒香的茅台,永远会给爱它的人们,留下意犹未尽的感觉。国酒茅台,不但是一杯来自贵水的琼浆,更是一幅中华白酒文明的历史画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缩影,它浓缩的中华白酒文化,光芒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