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亦是酿酒大师_酒史文化


魏徵亦是酿酒大师

宋涟圭 牛兰学

魏徵(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初政治家。他少时孤贫,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寨起义军,被李密召为典书记。败后降唐。又被窦建德所获,署为起居舍人。窦建德败后归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贞观三年(629)任秘书监,后一度任侍中,封郑国公。以疾辞官,拜特进,仍知门下省事。卒谧文贞。为“贞观之治”做出了杰出贡献,和唐太宗被称为“君明臣直”的典范,被唐太宗称为“人镜”,历史上被誉为“千秋金鉴”。

人们多知道魏徵是个政治家,性耿直,立朝多所谏诤,劝谏唐太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以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道理,陈谏二百余条,史称诤臣。或许还知道他也是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曾参与修撰《群书治要》及《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今存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他还是初唐颇有影响的诗人《唐诗别裁》说他的《述怀》诗“气骨高古,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于此”有的甚至说他的这首诗笔力道劲辞采英毅,领袖一代诗人”(《而庵说唐诗》)。

这样一位功绩卓著的政治家,怎么还是一位酿洒大师呢?在《全唐诗》中我们读到两首唐太宗李世民为魏徵写的诗,从这里开始探秘才豁然发现魏徵是一位卓越的酿酒大师,其酿制的“魏徵家酒”曾经风靡中国千年,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千年名酒”。
一首是《望送魏徵葬》,写的是贞观十七年(643)正月魏徵去世后,唐太宗“诏内外百官朝集使皆赴丧”,“晋王奉诏致祭”自己“作文于碑,遂书之",并“登苑西,望哭尽哀”(《新唐书》卷九十七《魏徵传》)。诗中说:“望望情何极,浪浪泪空泫。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遣?"真切地写出了唐太宗对被自己当作"人镜"来倚重的诤臣不幸去世的悲痛和惋惜。这是唐太宗对作为政治家等魏徵的赞美。
另一首是《赐魏徵诗》: líng lù 胜兰生,翠涛过玉薤 yù xiè。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此诗题下有“注”说:“魏徵善治酒,有名曰、曰翠涛。世所未有。兰生,汉武帝百味旨酒;玉薤,隋炀帝时酒名也。”由此可见,魏徵不仅“善治酒”,而且所酿的“醺碌”、“翠涛酒非常有名,是“世所未有”。唐太宗称赞“魏徵家酒”比汉武帝时的名酒--百味旨酒兰生和隋炀帝时的名酒玉薤”都要好。这是唐太宗对作为酿酒大师魏徵的肯定。
不过,我们还是疑虑,会不会是魏徵献酒,君臣欢饮唐太宗喝高了,一时兴起信口而吟,下笔成诗呢?如果魏微所酿的“醺碌”、“翠涛”酒真是“世所未有”的名酒,在文化昌明、纸张和刻印书籍已普及、著书立说蔚然成风的唐代,一定会有其他人在别的著作中有所记载。于是,我们开始留意这方面的史料,证据越来越充分证明唐太宗确是实事求是的评价。
一是旧题唐柳宗元撰《龙城录·魏徵善治酒》载:“魏左相能治酒,有名曰醺、翠涛。"柳宗元 (773 一819),唐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古文运动领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还是唐代著名的“永贞革新”的骨干。永贞元年(805)秋,革新失败后,先贬永州司马,十年后迁柳州刺史。《龙城录》的“龙城”指的就是柳州。这时魏去世已 170 多年,如魏徵所酿的“”、“翠涛”酒名气不大,恐怕早已失传。柳宗元又怎么会在书中加以记载呢?另据张心澂 cheng《伪书通考》等说,此书“或云宋王铚伪托"(《辞源》语),如此则更足见魏徵所酿的“醺碌”、“翠涛”酒名气之大,到宋朝还在流传。
二是元代宋柏仁的《酒小史》,共列出历代酒名106种,“魏徵醺翠涛”赫然在列。大唐盛世,名酒众多。名酒中又可分为宫廷酒及贡酒、地方名酒、家酿名酒和药酒及滋补酒四类。其中家酿名酒是唐代的一大特色。这与唐代初、中期不禁私酒,家酿酒兴旺发达有直接关系。许浑《晦日宴刘值禄事宅》诗句“城中杯酒家家有”就反映了当时家酿酒的普遍。唐玄宗时期京师巨富王元宝每遇大雪时,"自坊口扫雪,立于坊前,迎宾就家,具酒暖寒",以表明自己乐交善施。家酿名酒中最有名的为魏徵醺和翠涛、焦革家酿酒、汝阳王李琎家酿酒、裴度鱼儿酒。但到了元代,却只有魏徵、翠涛和唐宪宗李花酿(宫廷酒)、剑南烧春(贡酒)、汾州乾和酒、玉练槌(地方名酒)一起被载入了《酒小史》。
三是在历代文人的诗词曲中长吟不衰,其中尤以醺(亦作“酃”、“醺渌”) 酒为甚,几乎成了美酒的代称。如“四弦才罢醉蛮奴,酃余香在翠炉”(唐皮日休《春日酒醒》)“寒光零乱,为谁照醺(宋黄庭坚《念奴娇》)“苏堤堤上寻芳树,断桥桥畔沽醺,孤山山下酹林逋(元曾瑞《醉太平》);“高烧银蜡看锟锫,细煮金芽揽辕轳满斟玉倾醺碌"(明汤式《湘妃引·送友归家乡));"诗思杂离情,宛如中醺”(清张昭汉《久别琼玉表妹赋此志怀》)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晋代也有醺碌(亦作醺渌")美酒,如晋葛洪《抱朴子·嘉遜》:“藜藿嘉於八珍寒泉旨於醺渌。”《晋书·文帝纪》太康三年:“荐酃渌酒于太庙。”但隋唐以后已不见著录,因此上引诗词曲中之“醺碌”当指唯一见于著录的魏微所酿“”。此外,据《元氏掖庭记》载:元代的宫廷酒中还有名为翠涛饮的名酒。
由此看来,在1200多年里,魏徵所酿的醺”、“翠涛确是名酒。而能酿青史留名之酒的魏徵就应是当之无的酿酒大师了。
那么,魏徵所酿的“醺碌”、“翠涛”酒好在哪里呢?按唐太宗诗中称赞的妙处主要是两点:一是千日醉不醒”即酒性醇厚,酒劲大。这里用的是千日酒的典故。据《博物志》记载:玄石从山中酒家沽酒回家,喝了“醉卧不醒数日”,家人"以为死也,具棺殓葬之"。千日之后,酒家想起当时忘了告诉他这是“千日酒”,不能多喝,现在他“醉当醒矣”,就到玄石家询问,并让其家人“掘冢开视,玄始醒(坐)起于棺中"。二是“十年味不败”,即酒质优良能久藏不变质。据《中国酒经)记载:“他(魏徵)酿的酒很多,其中有两种名酒,一叫醺’,一叫翠涛’。他把这两种名酒,贮盛在小口大肚的瓶子里,十年都喝不完味道是世间少有。”他的酿酒技术,是向西域人学的,所谓得“大宛之法”。(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第443页)。
什么是“大宛之法”呢?大宛yuan 是古国名,为西域36国之一。大约在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史记·大宛列传)说:大宛"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即产汗血马的国家。《汉书·西域传上。大宛国》说:大宛以蒲(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至数十岁不败。俗嗜洒。不过,魏缴所酿的"醺翠涛并不是葡萄酒。唐代的宫廷名酒中另有葡萄酒的记载:唐太宗收复高昌,收马乳葡萄种于苑,并得酒法,乃自损益自造,造酒呈绿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皇帝常用葡萄酒赏赐学士,宫廷中宴饮,葡萄酒更是必备之酒(《中国酒经》,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第443页)。从魏微所酿的“醺”、“翠涛”酒“十年味不败来看,他或是学习了贮藏酒的“大宛之法”。其实,我国古代酒的贮藏技术比西方啤酒和葡萄酒的贮藏技术先进得多。如唐代即有“烧酒”(对酒直接加热)技术,即唐房千里《投荒杂录》和刘恂《岭表录异纪》所谓“实酒满瓮,泥其上,以火烧方熟,不然不中饮"后来演变成宋代的火迫酒”、"煮酒"技术,既促进酒的成熟和酯化增香,又加热灭菌,利于酒的贮藏,比西方各国要早 700 多年。其他如酒须“澄得清”,入瓮后“便用蜡纸封闭,务在装满".以及煮酒时加入黄蜡(也称蜂蜡)等技术,也都与现代滤菌、隔绝空气防氧化变质原理相同。魏徵“醺)翠涛”酒的酿造和保藏技术也应大体如此,具体详情则因文献的阙如而有待进一步发掘考证。也有人考证说醺碌,是一种当今很罕见的绿酒。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酒》有解释:“酒,红曰(堤)(ti 体),绿曰(醺)(ling 零),白曰(磋)。",即是绿酒。可以看出:醺、翠涛都是绿酒,在当时,绿酒是很常见的。而今天,绿酒的酿制方法已经失传。
总之,魏徵不仅作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等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且作为酿酒大师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技术遗产。对于后者,尚掩蔽在其政治家等的光环下,更需要我们酒业同仁去挖掘、发现、研究、宣传和继承。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馆陶县由王保岭、牛兰学、刘清月等发起成立了魏徵研究会,在研究会参与下,河北东龙酒业公司在赵洪涛先生主持下,于1998 年开发魏徵“翠涛酒”(250 毫升瓷瓶装),累计生产销售数十吨。馆陶县乔桂莲女士 1998 年成立魏徵家酒酒业公司,注册“魏徵家酒”商标,于 2004 年公司注销转让,累计生产销售魏徵家酒(500毫升玻璃瓶装)数百吨。《辞海》等曾多版本确认魏征为馆陶人,2020年8月《辞海》(第七版)公开发行再确认魏徵籍贯仅为馆陶。魏徵条目记载:魏徵(580--643)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魏郡馆陶(今属河北)人。但愿本文能作为引玉之砖,引来更多热心者的研究,让酿酒大师魏徵的历史遗产进一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