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里的酒香_酒史文化


岁寒里的酒香
钟新强
    腊月和正月,是乡村盛产新娘子的时节,也是酒香最茂盛的时候。这个时候,农事不再是乡村的主题,喜事占据了头版。爆竹的香味弥漫村庄,办喜事的浪潮一波接一波。之了庆祝喜事,东家必定要办酒席,必定要让喜酒溢满乡村。淳朴的村民纷纷凑上份子钱到办喜事的主人家吃一餐,喝一顿,醉一场,闹一番,帮主人家把喜事闹得红红火火,皆大欢喜。所以,乡村办喜事,重头戏就是酒席。
    无酒不成席。酒香笼罩着乡村,像怀抱一样。农村酒席不像城里那样,由酒店操办吃完就付账走人。农村里摆酒是在自家的厅堂里,房间里,甚至是屋场里。为了办好酒席主人家特意请了一位“总管”来打理一切。请两位“陪客”,专门接待远道而来的客人,给客人发香烟,陪聊天什么的。还有专职“请客”两到三人。其实,该请的客人东家早已经发了红请柬请了。这几位不过是催一下村里的人准时来吃饭。“礼房”设有两人。一人收礼金,一人登记在册。酒席后一并交付给主人。
    操持这场酒席的核心人物是掌厨。这个掌厨的,不是说会炒几个家常菜的人就能胜任的。掌厨的,必须能够在大锅大灶的舞台上施展手艺。俗话说,众口难调,能让前来吃酒的众人不说闲话的厨师,还真要有些功夫。还有帮厨的,就是在厨房里帮忙的,洗菜,切菜,传菜收碗等等。当然也少不了打杂的,就是端茶送水,端桌凳什么的。
    城里酒席是一次性把十几道菜上齐,客人任意选着吃。农村里摆酒,一次只上一道菜。大家慢慢吃,慢慢等,酒席就显得漫长,富足。当然,相同的地方是,酒席开席前有四道冷盘和一道干盘。冷盘一般是黄桃、皮蛋、卤猪肉,花生米等。干盘里有糖果、花生、饼干、红枣以及香烟两包。花生有生有熟的。图的是“生了,生了“这个口彩。
    农村酒席开席前,还会有点序曲。原来,农村酒席讲究安排上座"。什么样的人物要坐上座"呢?一般来说,坐第一位的是外婆家来宾。农村讲究礼节,尊重女性,因为母系是来开花散叶的,功劳至大,所以要坐第一个位置。然后再按亲疏辈分,依次往后推,坐二位三位等等。安排好座次后,某个有身份的人会站起来发个言。说的无非是今日是某某家办喜事,承蒙亲朋好友前来祝贺,万分感谢,然后招呼大家吃好喝好。
    开席的鞭炮响过后,客人们就可以动筷子了。农家酒筵讲究的是八盘八碗。以我老家新华村为例,就是要上一十六道菜。首先上的第一个碗,是什锦汤。美味可口的什锦汤热乎乎的,先垫下肚子,为以后的菜肴做好铺垫。然后是一盘炒粉丝。当然里面是放了肉片的。接着是炒板笋。这板笋可不是市场里熏了硫磺的笋,而是来自后山竹园自己做的板笋。纯绿色产品,咀嚼起来有一股山野的清香。
    然后是排骨汤。再就是红烧鱼。鱼是来自河里的清水鱼,鲜美异常。鸡汤。鸡是自家养的,从没吃过饲料或者什么添加剂。那鸡汤,颜色正,香气浓,味道美。接着是肉片。这肉,是农家土猪肉,主人自家杀的猪,或是村里人杀的猪。然后,银鱼汤、玉米肉丁、肉丸汤、卤鸭、猪肚汤、牛肉、猪脚、水饺等陆续上场。最后压阵的红烧肉。大块的肉,油亮油亮的,看着就饱了。至此,八盘八碗已经上齐了。大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远道的客人就向主人告辞。送客的鞭炮响起。多数人陆续散去,余下几个贪杯者还在那里拼酒。
    无酒不成席,有酒才有气氛。酒席上一般会准备啤酒,白酒两种。吃了两三个菜后,主人就出来敬酒了。一般都是夫妻一起上来,由总管带领,一桌一桌轮流敬酒。然后是总管带领新郎和新娘来敬酒。来敬酒时,桌子上的人都会站起来,举起杯子大家一起喝。实在是滴酒不沾的人怎么办?放心,酒席上还预备了饮料的。来敬酒时也能以饮料代酒,反正不能空杯。以后敬酒,就有点随意的味道了。同桌的人互相敬酒自由地喝。有某个酒量大的人会被主人请来做酒保。他已经喝得面红耳赤了,提着酒瓶一桌一桌喝过去。此人一般嗓门奇大,酒量惊人。在他的鼓动下,气氛就越来越浓了,掀起一个个的高潮。
    村酒筵从腊月摆到正月。村子里喜事多多,往往不是这家娶媳妇,就是那家嫁女儿。当然,乔迁之喜的也有,给孩子做周岁的也有。时候到了,喝喜酒去!人们高声地说道,底气十足。多么难得啊,操劳了一年的乡亲,就是在这办喜事的时候,享受着袅袅的酒香。在冬季,乡村用酒香染透岁寒,用酒香来凝聚亲情,用酒香来孵一个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