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场演出中,国家大剧院歌剧院座无虚席,逾四千观众静静地坐在台下欣赏了这部舞剧,并在结束时长时间报以热烈的掌声。而该剧9月24-28日在天桥剧场首演时创下的业内外绝佳口碑,也引发了观众们对《小美人鱼》的热捧,并创造了此次演出一票难求的状况。据悉,早在演出前几天,所有演出票就已售罄,一些想一睹“小美人鱼”真容而未买到票的观众“铩羽而归”,纷纷表示期待该剧下一轮的演出。
作为2012国家大剧院舞蹈节的闭幕演出,中央芭蕾舞团全团上下非常重视此次演出。几天前在刚刚结束了上海艺术节的演出后,马不停蹄地赶回北京,为《小美人鱼》加紧排练。由于这部舞剧对舞美、灯光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对舞台美术部门也是任务艰巨,在有限的时间内加班加点的工作,只为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剧团交响乐团也是在完成几台国家大剧院舞蹈节的舞剧伴奏工作和“教育音乐会”的同时,多次排练小美人鱼的音乐。这体现出中芭对艺术不断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对自身极高的专业要求。两场演出中,中芭以最强演出阵容倾情奉献,小美人鱼分别由朱妍、王启敏扮演,诗人由邢亮扮演,王子分别由马晓东、李俊扮演,公主分别由张剑、曹舒慈扮演,海妖分别由余波、盛世东扮演。并由剧团音乐总监张艺担任指挥,王小毛担任乐团首席。
舞剧《小美人鱼》改编自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故事虽然家喻户晓,但这部现代芭蕾作品中的很多表达方式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也许仍是一场新奇的体验。在舞剧编导、汉堡芭蕾舞团团长约翰·诺伊梅尔大师的设计中,观众看不到传统芭蕾典型的“TuTu”短裙,取而代之的是水袖一样的绸制长裤,用以表现小美人鱼柔弱无骨的鱼尾。而为了展现原著中小美人鱼所拥有的陆地上人类无法唱出的天籁之音,俄裔美籍作曲家乐娃·奥尔巴在受诺伊梅尔大师之托创作舞剧音乐的时候,用到了电音琴这一乐器独特的音效为舞剧营造出了悠远神秘的人鱼之歌,这也是芭蕾配乐中较为少有的。不仅是服装音乐特别,作为强调戏剧化风格的德国芭蕾作品,舞蹈编排仍是这部舞剧最大的亮点。演出这样一部舞蹈语汇丰富的剧目,对中央芭蕾舞团及乐团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莫大的成功。舞蹈演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技术技巧之外,舞台上的叙事能力也要同样突出。
诺伊梅尔对角色的安排也另辟蹊径,在原本的小美人鱼、王子、公主、海妖之外,加入了一个“诗人”。这个好似旁观、好似局外,却又时刻想助小美人鱼一臂之力的诗人,爱莫能助地看着小美人鱼从海底的无忧无虑,到遇见王子情窦初开,为爱牺牲却不能让爱人明白心意。诗人的无奈和无能为力恰恰激起了观众的共鸣,放佛找回了儿时想走进童话书中去帮小美人鱼一把,将一切真相告诉王子的那种心情。
在剧情安排上,约翰·诺伊梅尔大师设计巧妙,让“小美人鱼”不时在上中下三个空间穿梭,让观众目不暇接。舞剧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倜傥而专情的“王子”,潇洒而朝气的“水手们”,高贵而俏皮的“公主”,邪恶而嚣张的“海妖”。如果细心观看,甚至连甲板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就如大师在排练该舞剧之初就曾说过,这部舞剧就是要把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全都搬上舞台,他力图展现的是一个纯净的海底世界与纷繁复杂的人类世界的对比,他将客观的世界摆在了世人面前,善恶好坏全由观众评判,一千个人阅读了哈姆雷特会有一千种看法,而每位观众也会在舞剧中看到属于自己的“小美人鱼”,这就是这部舞剧的魅力,让每位舞者、观众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而在舞剧的最后,在约翰·诺伊梅尔大师的想象中,小美人鱼和诗人合为一体,在最后星光闪耀的夜空中化为绚丽的泡沫。大师用舞蹈告诉我们,爱的付出和牺牲,有时只是一厢情愿,未必都会换来结果。也许追寻爱情和得到爱情恰似昙花一现,没有绝对的幸福,没有永恒的悲剧。
有舞蹈评论家曾说,这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而芭蕾则恰恰是一门需要静下心来欣赏的艺术,因此想要吸引观众走进剧场实属不易,而《小美人鱼》恰恰就是这样一部需要人细心揣摩的现代芭蕾舞剧。早在9月24-28日中芭在天桥剧场成功首演该剧之后,就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位观众,引发了各界观众热议。著名戏剧导演李六乙曾在观看舞剧后都不吝溢美之词:“这是一部难得的作品,必将对中国现蹈艺术乃至其它的舞台艺术产生积极的影响。舞界的朋友们不能错过,新闻界及观众们更不要错过,否则将是一次缺失。” 著名舞蹈评论家欧建平更是说到:“我即便连看5场,也不能真正将每一个美丽的瞬间留在脑海。”许多观看过演出的观众也对该剧赞不绝口。
如果提起芭蕾舞还只停留在探讨《天鹅湖》等舞剧,显然是不够的。每个时代都需要留下自己的足迹,而舞剧《小美人鱼》必将成为这个时代的佼佼者,它是一部真正融合了芭蕾与现代元素的作品,是一部真正完整而非随意拼凑的作品,它带给观众世界最前沿的芭蕾元素。从充满张力的舞蹈语汇,到凄厉绝美的音乐声效;从美轮美奂的舞美灯光,到精致华美的服装道具,亦或是广为人知的故事情节,无一不深深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波光粼粼的国家大剧院内,一条小美人鱼上演了最为凄美动人的爱情传说。
撰稿:胡卉、李迎辉
2012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