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舞发展历史--伴奏舞曲


 爵士乐,一种起源于非洲的音乐形式。
 
爵士乐缘自比它更早出现的一些美国黑人音乐(如布鲁斯,福音歌曲等),而这些音乐是美国黑人根植于其非洲音乐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他们在现实中的遭遇创作出来的。早期布鲁斯主要表现黑人的悲惨境遇和底层生活状态,大多比较凄苦,福音歌曲主要是(向上帝)祈求平安,希望得到救赎。爵士乐在其发展过程中除了有黑人音乐的根源外,还吸收了如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诸多音乐元素,逐渐形成了今天多门多类的爵士乐,所传递的内容也更为多样,不光只是早期的“黑人风格”。

影视作品
  谢龙罗宾士(Jerome Robbins)于1957年的《梦断城西》(“West Side Story”)利用曼波和琳蒂两种舞蹈混合表现出来,把电影中的爵士舞推至一个高峰。尊特拉华达(John Travolta) 凭著1977年的《周末狂热》(“Saturday Night Fever”)一炮而红;这电影更掀起一阵的士高热潮。1978年的歌舞片《油脂》(“Grease”)则反映五十年代的舞蹈热潮(在八十年代出版的 “Grease 2”《油脂续集》跟《油脂》路线很相似,但知名度却远远不及第一集。)
  1979年Bob Fosse编舞及导演“All That Jazz”的开场爵士舞段编排突出;而1980年的《我要高飞》("Fame")则令观众对街头舞蹈留下深刻印象,而且令大众更了解舞者的生涯(后来美国更制作了一部名 "Fame L。A。" 的电视剧集)。另外,霹雳舞在《劲舞》("Flashdance," 1983)和《霹雳舞》("Breakin'," 1984)中大放异彩;片中舞者把他们的动作定格凝著,又把高难度的体操动作变成玩把戏般的展示出来,还不时作木偶状的舞动及用舞技挑战旁观的人。《浑身是劲》("Footloose," 1984) 是另一套八十年代出品,描述有关反叛青年和年青人以舞蹈发泄的电影。《白夜逃亡》("White Nights") 中顶尖芭蕾舞者米高巴里殊尼哥夫 (Mikhail Baryshnikov) 与著名黑人踢踏舞舞者格里哥利汉斯 (Gregory Hines)合作演出的一段舞蹈练习,令人叹为观止。格里哥利汉斯再于1989年 "Tap" 一电影中使出他的浑身解数,是近代踢躂舞者的典范。总观而言,八十年代也可以说是舞蹈电影的一个黄金时期。
  当音乐(录影带)电视台(MTV Channel)于1981年面世,商业化的爵士舞随即迈向一个新方向。起初这个电视台只为推介新的歌手和歌曲,但却出乎意外地受欢迎,瞬间成了年轻一代的宠儿,在北美更是疯魔一时。当音乐录影带的利用价值增加,舞蹈渐渐变成录影带中的重要元素。黑人读颂歌曲组合很多自然选用霹雳舞来衬托,就连较年长的主流歌星如艾顿庄(Elton John)及柏班尼薘(Pat Benetar)也用不同型式的爵士舞来点缀他们的录影带。在短短十年之间,音乐录影带已把爵士舞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完全改变。从前百老汇和旧的电视歌舞剧是爵士舞的典范,是年轻舞者的目标,但如今街头爵士舞的已成潮流触觉的标记。早期音乐录影带之皇要数米高积逊(Michael Jackson – "The King of Pop"),他把街头强悍的风格和旧式百老汇舞蹈的妩媚溶汇演绎。其他在音乐录影带中较出色的舞蹈表演者包括Paula Abdul, Madonna, Janet Jackson, Jennifer Lopez, Britney Spears, PINK等。近年再度流行少男少女的音乐组合,他们也多半利用不同型式的爵士舞去伴唱。
  音乐录影带虽然成功地把街头舞蹈和某些爵士舞带到不少观众的眼前,但由于它的主要目标是推销歌曲和歌手,没有多少空间给编舞者去发挥创作,所以对爵士舞的艺术层面也没有多少建树。
  近两年也有几部关于舞蹈的电影面世,包括:《舞出彩虹》("Center Stage," 2000), 主要描述一群钟情踢踏舞的男子的 《踢踏火花》("Bootmen," 2000),《跳舞无罪》("Dancer," 2000),《跳出我天地》("Billy Elliot," 2000), "Save The Last Dance" (2001) 及 "Bojangles" (2001)。虽然 "Center Stage"主要描述关于芭蕾舞团的选拔和舞者的挣扎,片中一幕写男女主角于一个纽约舞蹈室上爵士舞课的情景,场面和气氛很叫爱爵士舞的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