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县柳林骡马大会
长治县(今上党区)柳林村的农历九月十七庙会,是上党地区较有影响的骡马大会。
据传,柳林古庙会原名五龙宫小香火会,因村中修着一座五龙宫而得名。到了清光绪年间,长子县张店村一陈姓商贾,因在冀鲁交界的一个村庄恋着一出好戏而耽误了回家。夜里梦见一老翁给他点拨说:“要看好戏,到山西柳林。”他醒来后发现床头放着一个写有“金龙四大王”五字的牌位。于是便急忙赶回柳林,正值柳林唱戏,他便把牌位放在台前香案上,香案上顿时出现了一条尺余小金龙。
此事惊动了村民和知县,人们纷纷解囊捐款在柳林村北建造了一座大王庙,并塑了金像。从此,柳林由原来的五龙宫小香火会变成了大王庙盛会。
传说归传说。其实柳林骡马会是在民国20年(1931年)左右才兴盛起来的。那时,柳林村还是一片沼泽荒地,杂草丛生,村里家家都饲养牲畜,为搞活牲畜交易,便借助烧香还愿的人群兴起了骡马大会,越发展越大。
现在,柳林会已变成了以骡马交易为主的物资交流大会,会期定为三天,客流量高达10万人次,商品交易额达100万元以上。尤其是牲畜交易市场,每天成交额达千匹(头),成为上党地区有名的骡马交易市场。
屯留鲍店药材会
我国曾有四大药会,其中之一就是鲍店古镇药材会。这个古会500多年前已声扬华北,名驰九州。
鲍店是一个古老的集镇,地处长子、屯留县(今屯留区)交界,太洛公路穿镇而过。药材会从每年农历九月十三始,至腊月二十三日止,历时百天。明末已驰名全国,尤其是在川、广、闽、贵等省享有盛名。最多的一年有西藏、青海、广东、云南等十三个省的药材客商前来赶会做买卖。他们贩来了藏红花、骡马牛羊、“广南壮物”、“淮货”等各省名货,换走了上党产的名贵中药材和土特产品。鲍店成了大型的药材集散地,每会官府收税达万两白银。
药材市场的繁荣,也带来粮食交易的兴盛。鲍店粮市始于秦汉,由于它西、北面紧靠盛产粮食的农业区,又地处交通要道,所以粮食购销两旺。特别是药材会的兴起,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客,无形中给粮市拉来了顾客,使粮市出现了“填不满”的兴旺景象,年收购粮食4万余石。
现在鲍店药材会改为九月十三至十九,历时7天。粮市每逢农历三、六、九日为集日。年成交粮食平均达4万余公斤,成交总额达240余万元。
长治县荫城铁货会
山西有句民谚:“万里荫城,日进斗金”。说的是长治县(今上党区)荫城镇铁货远销万里,利润丰厚。
荫城坐落在长治县(今上党区)城南10公里处的雄山脚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开始冶铁,东汉时被称为“天然铁府”。千百年来这里生产的手工制铁锅、铁钉等铁器,以其质高价廉赢得市场,招徕八方客商。明清两代,产品内销全国各地,外销朝鲜、不丹、尼泊尔、波斯、俄国等10多个国家,交易兴隆时期日成交额达三千多两白银。
铁货以荫城著称,荫城铁货会以铁货出名。铁货会自农历五月十三开始,历时半个月。说起这个铁货会,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三国时期,关羽过五关跑到荫城,由于连斩数将,他的青龙偃月刀已卷了刃,想磨刀,但这里久旱无雨又找不到水,眼看蔡阳就要追上来,他不禁对天长叹:“皇天不助我,吾命休矣!”话音刚落,只见天上顿生乌云,顷刻间下起了大雨。关羽大喜,就雨磨刀。
不一会儿,蔡阳追来,交锋只数个回合,就被关羽一刀斩于马下。后来,外地商贾为了祈求关老爷保佑他们生意兴隆,来往平安,便自动捐资,在关羽磨刀的五月十三这一吉日设会建庙,拜神唱戏,兴起了对关公的祭祀活动。斗转星移,庙会和铁货贸易自然融为一体,会越办越大,生意越做越红火。
潞城微子镇古会
微子镇是潞城市(今潞城区)东部的第一大镇,也是上党地区通向冀、鲁、豫三省的一大门户。邯长铁路和邯长、甘林两条公路在这里交叉相会,穿境而过,机动车日流量达上万车次。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商家必经的集散中心。特别是每月年的“添仓会”和比干岭庙会,更是客商看好的贸易机会,被誉为“太行第一会”。
添仓会于每年的正月二十四为正会。此会因祭祀用“添仓”拯救当地灾民的三峻神而得名。当地人有句顺口溜:“微子镇,靠山强,不闹十五闹添仓”。
比干岭庙会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九正式举行,会址原以镇旁的比干岭比干庙为中心,比干庙又叫“三仁祠”,是当地人为敬奉商代的忠臣微子(此地商代为微子的封地)、比干和箕子“三仁”而建的祠堂。
除此而外,镇上还有农历四月二十四的“四月赛”传统庙会和十月初一的物资交流大会。
由于四个会期都在农闲季节,又是备春播、备夏种、备冬衣的关键时节,所以历数千年,经久不衰。会期,来自晋、冀、鲁、豫四省十三市的客商纷纷云集于此,故而成为太行东西两侧广大地区物资交流的极好场所。
屯留二仙庙会
屯留县(今屯留区)有悠久的历史,建于春秋,古称留吁。战国属赵,并徐唔,称纯留。秦朝属上党郡,设屯留县至(2018年后改屯留区)。城内历代庙宇比比皆是。会因庙生,迄今古庙会仍有九个。庙会中尤以北关农历三月初八的二仙庙会最为出名。
很早以前,北关有母女3人,母亲老实厚道,姐妹美丽善良。冬天母亲不幸患了重病,多方医治无效,水米难进。一日母亲忽然提出想喝口鲜党参汤,这可难坏了姐妹俩。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她俩决定顶风冒雪上太行山为母亲寻找鲜党参。走啊走啊,不知走了几天几夜,鞋磨破了,手脚冻肿了,干粮吃光了,还是没找到。姐妹俩在冻饿中想到了垂危的老母,禁不住抱头痛哭。这时忽见迎面数十丈高的悬崖上闪出道道金光,金光中罩着一株鲜嫩的党参。她俩喜出望外,赶快攀上悬崖,正待伸手拔参时,脚下一滑,掉下悬崖。
她俩的贤慧、善良和孝道感动了玉皇大帝,便派小神将她俩接上天庭,并治好了她们老母的病。人们为了弘扬人间孝敬父母的美德,纪念诚孝成仙的姐妹俩,便在县城北关修了一座二仙庙,农历三月初八落成这天,远近几十里的乡民纷纷来庙烧香,庙会也因此而兴,规模年胜一年。
如今会期,本省五地十三县和河南、河北、内蒙等地的工商企业、个体商户都来展销交易。二仙庙会成了屯留县(今屯留区)商品流通的一个重要渠道和市场。
襄垣凉楼祝寿会
襄垣县城南7公里处的西里村,有座古刹叫凉楼寺,是襄垣古八景之一。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是凉楼寺一年一度的祝寿会。此会素以“暮春神会冠五省,妇姑童叟进香灵”而闻名于晋、冀、鲁、豫、陕广大地区,是襄垣历史悠久、规模最大的古庙会之一。
凉楼寺,传说是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黄飞虎手下的护法将军三目僧,生前为了赎罪,免下地狱,讨好执掌幽冥地府大权的黄飞虎,而为黄飞虎三月二十八生辰修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祝寿圣地。时至今日,这里乃至冀、鲁、豫、陕广大地区仍流传着“生前赶了凉楼会,死后不受阎王罪”的顺口溜。
传说终归是传说,据考证,凉楼祝寿会始于宋元年间。该寺现存残碑记载:在元代,身为当朝太师、官拜河南王的察哈那延久慕凉楼寺胜观盛名,专程到襄垣凉楼寺进香,并捐款维修了凉楼寺东厢房13间。由此可见,寺院兴建早于元代。寺院建成之时,即为开光庆典之日,庙会由此而起。现今古庙会已变成了物资交流大会。每年会期赶会人次逾10万,成交金额超百万,而且规模还在一年年扩大。
黄碾古庙会
长治郊区(今潞州区)黄碾镇每年农历五月初一物资交流大会,远近驰名。南北三里长街,两厢货棚林立,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不仅四邻各县在此摆摊设点,而且河南的新乡、安阳,河北的涉县、邯郸等各地商贾也要远道而来。
五月初一古会是贺龙王庙会。说也有趣,往往在农历五月初一前后,或大或小,总要降雨,于是便在五月初一大贺龙王,也叫龙王夸官。全镇三社各出社火,扛妆、跑旱船、舞狮子,尽情同贺。并有三台戏,落子、梆子、秧歌,三足鼎立,热闹非凡。
历代大贺龙王,商贾自是不甘寂寞,于是买卖也就红火起来,五月初一便顺理成章地融进了物资交流的内涵,会期常常达半月之久。五月初一前五天称为前会。这时各地的生意人就在街上搭棚售货,俗称“京货棚”。京货棚里布匹绸缎、日用杂货,种类齐全,目不暇接。京货棚前还有“银楼”,挂满了银首饰、银戒指一类的银器,银光闪烁之处,吸引着姑娘、媳妇们的目光。
街道本不宽,两侧货棚遮天蔽日,卖枣糕、粽子、馒头的流动小贩,在人群中挤来挤去,扯着嗓门叫卖。这时前来赶会的人,大都是平民百姓,主要是扯一两块布,回去做件新衣,也好穿戴整齐再来赶正会。初一至初五叫正会,赶会主要是看夸官、社火和戏。
新中国成立后,五月初一大会摒弃了贺龙王的旧习,改成物资交流大会。几十年风风雨雨,大会经久不衰,每逢过会仍是红红火火,一派喜庆。
长治古城十月初一会
十月初一是古城长治一个较大的传统集会,此会以交易破旧衣物为主,故名“破烂会”。
解放后,破烂会演变为大型集市贸易活动,英雄街、东街、西街、南街同时起会。大会基本保留了传统特色。会上,城市居民将积存的陈旧衣物及其他杂物摊设街头,低价出售,购主大部分是农民。他们选购一些适用衣物,回去修修补补,于劳动时穿着。这种交易最初仅一天,从早上开始,至黄昏结束,后延长至一到三天。
近几年,破烂交易虽然继续进行,但由于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购买人数大大减少。外省、市一些单位将库存滞销商品也运来出售,使会的规模大断扩大。
潞安府城隍庙会
长治市东街每年农历四月十五举办传统的城隍庙会,是长治一次规模较大的集市贸易和民间娱乐盛会。
潞安府城隍庙,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距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修城隍庙自然是为了敬奉那位守护城池的城隍神。城隍庙建成后,受苦受难的百姓为了求得城隍神的保佑,便在农历四月十五这一天虔诚地带上供品、香火去求城隍神的保佑,与此同时,人们还要搭台唱戏,好让城隍老爷高兴。人多了,商人自然就被吸引来了。于是众多客商届时也到城隍庙设摊叫卖,这样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古庙会。
如今的城隍庙会已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变成了物资交流大会。它既保留了于人民身心健康有益的传统娱乐方式,又扩大了交易活动市场。届时,晋、冀、鲁、豫四省数十县的商贾云集上党古城,十里东街,货棚遮天蔽日,商品堆积如山,人群如潮如涌,歌乐此起彼伏。
长治七月初一古庙会
长治古城一年一度的农历七月初一传统古庙会,历史悠久,名播四方,早在明清时就闻名于晋、冀、鲁、豫四省。
该庙会起源于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到明后期由到玉皇庙祈雨的方式逐渐演变成迎玉皇帝回长治朝贺、求雨的祭拜仪式。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府县衙门亲自组织,将玉皇大帝的偶像迎回长治西关二郎庙祭拜,直到祈雨成功,才将玉皇神像送回玉皇庙。“朝玉皇”后,还要举行酬谢关帝神和二郎神两位“保驾大臣”的活动。先在二郎庙前搭台唱戏,把新街的关帝神请来看戏;从七月初一始,又在新街关帝庙搭台唱戏,回请二郎神。最初的交易会就这样产生了。到清初,七月初一古庙会发展成了全城性规模,开始出现了由商人组成的专事庙会的组织“西府社”和“供盏社”。
七月初一上午,社火、鼓乐、歌舞、香客、迎神队伍浩浩荡荡,成千上万的观众前来观看。庙会中“赛戏”一项特别引人注目,商家为了借此招揽生意,分别在东西南北四街搭起工艺十分考究的装檐戏台,请来上党地区最著名的戏班演出,各戏班也将此作为显露头脸的好机会,选用最好的头角,购置全新的行头登台献艺。
庙会期间,长治周围数百里内的人们,甚至华北各省的商人也都慕名而来。白天四街鼓乐声声,车水马龙;夜晚店铺张灯结彩,唱戏说书通宵营业,成了一座空前繁荣的不夜商城。
解放后,古庙会变成了发展城乡经济,促进商品流通,活跃人民生活的物资交流大会。会期由解放前的三天改为七天,甚至十天半月。参加交易活动的商家越来越多,除华北各省市外,江浙两湖及两广云贵的商家也来助兴,天下奇货珍品集于一城,使四方游客乘兴而来,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