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观音岩庙会


观音岩位于湖北省京山县永兴镇境内。是一处山水环绕,景色秀丽,风光独特,气候宜人,层林尽染的道教圣地。观音岩背靠绵延苍翠的大洪山脉,南望车辆川流不息的省道——皂当公路和现代化的长荆铁路,交通四通八达。山中清泉瀑布如银河直下,似青龙吐雾,潺潺流水叠峦而出。依山而建的宫观、庙宇气势磅礴,金碧辉煌。走梯石,林间鸟语花香,观流水鱼欢水净,波光粼粼,置身其中如仙人漫舞,美不胜收,确是游览观光,膜拜朝圣的道教胜地。

观音—在中国世俗中的名气和影响,几乎超过了一切神癨,她也是佛道两教中共同供奉的神灵,道教尊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观音大士圆通自在天尊”。在广大信徒的心目中,她与民众最亲近,与民众最知心。她是救苦救难的化身,慈祥的长者和高洁的“圣母”,是济世度人,施福呈祥,与人为善的使者,她受到世间最广泛的敬仰和崇拜。如《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所言:“故儒释道惟观自在(观士音),仙道中惟纯阳子(吕洞宾),神道中惟伏魔帝(关羽),此三君愿力宏大,欲普渡三千世界,拔尽一切苦恼,以是故祥云宝马,常杂处人间,与人最近”,以此证明对观音的信仰在中国民间已成为一种深厚的观音信仰文化,观音岩更是观音信仰文化传播之地,立名千年。

观音岩的得名,源于唐代。在两山的溪流间,有一位女子隐居其中,晨起流水梳妆,菜篮担水炊烟,日落取水为油,挑灯而坐,百年如一,后给山中人所见,传为观音现身,观音岩因此得名。据《观音岩碑记》记载,观音岩道观在五代时已初具规模,分上下两院,宫观数几,声名远扬“国外”。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第二次敕令大修武当山,并派一批官员随同,当行至汉水流域时,闻讯观音岩道观雄伟壮观,神像威严各异,熠熠生辉,驱车前往朝拜,并留下了至今保存尚好的碑刻墨宝“宦游一快”。在清朝乾隆帝下江南,路过观音岩时,也亲笔御书“根不染尘”,至今铭刻于石间。观音岩自然景观更是无处不有,如“飞来石”、“飞帘瀑布”、“青龙吐雾”、“洞天仙阁”、“群凤鹤立”等等,风格独特,栩栩如生。

观音岩道观在兴盛时期,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圣诞庙会,更是热闹异常,来自天门、仙桃、汉川、应城等周边县市的香客摩肩接踵,连绵不断,香火,鞭炮月余不绝。春秋交替,寒暑往来,由于战争和历史的变迁,许多宫观被烧毁,庙宇内供奉的镏金神像、白玉神像也被哄抢一空,仅剩下的几处庙宇也是残垣断壁,碑碣仅存数十余块。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了落实。在广大信教群众的关心与支持下,观音岩逐步修建了多处宫观庙宇。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也对观音岩作出了统一的规划,利用其地理优势和历史渊源,把它建成集自然风景,森林园艺,历史古迹,宗教文化于一体的旅游风景区。如今的观音岩已有宫观二十余处,教职人员近30人,到此朝拜的信士,观光的游客已是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