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唐山景忠山农历四月十八传统文化庙会


景忠山位于迁西县三屯营镇,是集佛、道、儒于一体的宗教名山,其佛道文化博大精深,自然风光秀美,人文古建蔚为壮观。当年,顺治和康熙皇帝曾多次到景忠山巡游。据碑刻记载,顺治皇帝立太子,就是在这里问卜后钦定的。康熙皇帝也曾亲题“灵山秀色",“天下名山”。

景忠山海拔610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作为京东闻名的宗教圣地,景忠山既有佛教的佛祖殿、菩萨殿。四帅殿,又有道教的碧霞元君殿、玉皇殿、真武大帝殿,还有以祭儒家推崇的三位杰出忠臣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的“三忠祠“, 此外,景忠山还有三道茶棚、南天门、鬼王庙、知止洞、望海楼等大小景点20余处。

景忠山自然风景优美,苍松蔽日,峡谷清幽,时而雾截山腰,时而雾落峰头,时而霞光尽染。1872级台阶,似云梯、彩练,由峰巅直泻山底,气势壮观。山间奇石、仙洞、幽谷遍布,登高临攀,犹若天上人间,不愧为“京东第一名”

在景忠山所有的民俗活动中,规模最大、影响最为广泛的就是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和十月十五的两次传统庙会。可以这样说,庙会因景忠山而越办越火,景忠山以庙会而名扬八方。

景忠山庙会源于明朝,盛于清朝,延续至今。每年集中进香、祭祀有两次,分别是农历四月十八和十月十五。

明嘉靖二年始有香客。明万历二十九年香客日隆。明崇祯八年毁于火,后重修,进而形成庙会。现存建筑为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世祖拨帑银两万重修而成。康熙帝亦驾临并题“天下名山”、“灵山秀色”等匾额,御赐重十六斤四两的金娘娘一尊和4500余卷的《大藏经》一堂,拨帑银数万两,使景忠山名声鹊起。悠久的传统,丰富的人文底蕴,浓厚的宗教气氛,为持续500年的民间信仰提供了有利条件。

庙会,亦称庙市,是古代市集的形式之一,它是一种融宗教文化、商业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这种形式早在唐代就已经存在,一般选在寺庙或其附近举行,它是古人借助庙会进行商业贸易、人员往来和信息传递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景忠山的庙会历史久远,它诞生发展于明朝中后期,辉煌鼎盛并贯穿于整个清代,发展到今天依然历久不衰,并逐步走向规范和成熟。

景忠山供奉的主神是道教神仙碧霞元君。相传,农历四月十八是碧霞元君的生日,十月十五是碧霞元君的元斋日。碧霞元君是一位全职万能的神仙,她在百姓心目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为了表示对她的崇敬,就选定这两个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来颂扬她的神德及福祉。

景忠山的庙会一般是五天,所有的民俗活动到第三天达到高潮。当然,庙会最重要的活动就是上山进香。那些来自天津、北京、山西、内蒙等路途较远的香客,提前出发,算好行程,赶在庙会前到达景忠山,投宿到山下的客店。第二天早起洗漱停当,略进素食,洁衣整冠与附近众多的香客会集在一起。四面八方的香客都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三五成群,启程上山。据史料记述:“天虽未曙,山上进香人,灯火蝉联四十里,如萤火数斛,放之山间,燃山熠谷,目眩久之。”

香客们朝山一般先从一道茶棚拜起,然后沿石阶香道一路焚香祈祷,直达山顶碧霞宫。香客们在值殿人员的指引下,由朝仙门按顺序纷纷进去参拜元君神像。拜谒完毕后,再放下香资、供品或善款,然后从东门鱼贯而出,顺原路下山。香资善款的多少并无定数,只要心诚则灵,然而香客们还是认为越多为好。香客们到景忠山是敬神的,而敬神虔诚与否又往往体现在供品和香资的多少上。在清代,景忠山碧霞元君的声望超过了其他神祗,碧霞宫的香火也最为旺盛,“近数百里,远千余里,云集此山数万众,功德善款愈数万钱。”,因此每次庙会过后,都会有僧人道士将善款用布口袋背下山,存入三屯营的钱庄票号。

为了方便那些老弱病残者朝拜碧霞元君,碧霞宫还专门制作了一尊用腾条编成的轻身元君塑像:每到庙会时,人们就把它抬下山来,供人们朝拜,庙会后再抬上山摆在原身像前。与此同时,山上各个寺庙宫观都要举行各种形式的法会,为香客们诵经祈福,保佑平安。

赶庙会一般讲究连续烧香三年,中间无特殊情况不得间断,而许下的愿望实现后,还要上山烧香还愿,感念神恩,这就是庙会规模越来越大、参与人数越来越多的主要因素。

庙会的另一个主要民俗活动就是唱社戏。社,祭祀场所。景忠山作为一座神山,酬神社戏是庙会活动的重要内容,一般要唱满五天为止。唱戏的费用由本地商会牵头,各商号或善士赞助,自愿点戏公演,演出的都是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下山的人们在给元君敬完香后,像完成了一件大事一样,心清气爽,都兴致勃勃地围拢在戏台前,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戏中人物的悲欢离合。

除此之外,庙会期间还有皮影戏、踩高跷、拉洋片、变戏法等活动贯穿其中,可以说无奇不有,无所不含。这种约定俗成的庙会规仪就这样经历了数百年,一直延续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