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对神话传说中英雄人物的崇祀


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高尔基说:“在原始人的观念中,神并非一种抽象的概念,一种幻想的东西,而是一种用某种劳动工具武装着的十分现实的人物。神是某种手艺能手,人们的教师和同事。”传说,是继神话之后产生的口头叙事文学,是既有一定神话特征又具有历史性的故事,其中的主人翁是半人半神。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作了大量生动优美的神话和传说故事,塑造了许多英雄形象。这些英雄为了达到某种理想,或敢于斗争,或勇于牺牲,或自强不息,或舍己为人的精神,在人民群众中有极大的影响。可以认为,他们的形象,是对中国世世代代勤劳勇敢的英雄人民的最生动的概括;他们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千百年来,陕西人民就怀着极大的敬意祭祀着神话和传说中的英雄人物。

一、祭女娲

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最伟大的一位女神。传说宇宙初辟之时,她和其兄伏羲结为夫妻,繁衍了人类。又传说她抟黄土造人,创造了人类。她还曾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支撑天的四极,杀黑龙拯救了中原,积芦灰止住了泛滥的洪水,消灭了凶禽猛兽,使人民得以安居。因此,中国人民视她为“化育万物”的“神圣女”和炼石补天的英雄。北宋罗泌《路史后记》云:“女娲氏治于中皇山之原……继兴于丽。”这个“丽”,即后来的骊邑,也就是今临潼县。该县称女娲为“骊山老母”。县城南面骊山西绣岭第二峰古代建的“老母殿”,至今尚存。骊山之巅九龙顶原有合祀女娲、伏羲之“人祖庙”。该庙又叫露台祠,今名仁宗庙,已毁,仅存石匾。临潼县在农历正月二十日与七月十五日祭女娲。

正月二十日,叫“补天补地节”,临潼县东南诸乡又称“女王节”、“女皇节”。据说此日是女娲的生日。节日活动内容是吃“朴天饼”。这种饼临潼各乡不同,有面糊摊烙的煎饼,也有硬面擀制的烙饼、蒸饼,总的要求是薄页、圆形。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象征“天圆”。饭前举行简单的仪式,由家庭中年长的妇女撕开饼抛向房顶象征“补天”,然后扔人井中或者搁在地上叫做“补地”。饭后,骊山周围的居民纷纷去老母殿叩拜女娲。除临潼外,蓝田、富平、耀县、铜川等县市也过补天补地节。

七月十五日,据说是女娲和伏羲结为夫妻的日子。旧时,每年此日村民们要在人祖庙举行“羲氏圣会”,合祭女娲、伏羲。

二、祭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姬姓部落首领,号轩辕氏,距今约4000余年。该部落发祥地在今陕西北部,后来向东迁徙,沿北洛河南下到今大荔,东渡黄河,穿过山西省,定居于河北涿鹿。当时,蚩尤率九黎族进入中国中部地区,击败了姬姓的兄弟部落姜姓。姜姓首领炎帝向黄帝求援,姬、姜两部落从而结成临时部落联盟。在黄帝领导下,他们打败九黎族,擒杀了蚩尤。不久,联盟破裂,姬、姜两部落之间发生了大冲突。黄帝在坂泉(今河北怀来)击败炎帝,部落联盟得到恢复。此后,黄帝威名远扬。黄河流域较小部落纷纷归附黄帝,形成了规模空前的部落联盟。从此,联盟内部氏族与氏族、部落与部落之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跨出了形成民族的第一步。华夏族(汉族的前身)的主干,就是在这个联盟的基础上形成的。黄帝和他缔造的部落联盟,把中国历史从野蛮时代往文明世纪推进了一大步。黄帝,因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后人为了纪念黄帝,为他修建了一些陵墓。黄帝陵在北京市平谷县、河北省涿鹿县、山东省曲阜市、河南省灵宝县、陕西省子长县和黄陵县都有。其中黄陵县原名中部县,城东建有轩辕庙,黄帝陵在城北桥山之巅。

清代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在春、秋两季和正月分别祭扫黄帝陵。其中正月举行的叫“岁祀”,由延安知府主祭,郝州(今富县)知州和洛川、宜君、中部三县知县陪祭。每过三年举行一次大祭祀。延安知府在大祭祀前派遣民夫将陵寝和庙宇破损之处修补完整,把环境打扫干净。举行大祭祀期间,官员们都要穿戴整洁的衣帽,并戒除嗜欲,以表示虔诚。有时候,皇帝还要派遣大员来参加大祭祀并担任主祭人。此外,每逢新皇帝践位时,也要派遣大臣来祭告黄帝。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规定每年清明日为“民族扫墓节”。从此以后,祭陵典礼改为每年清明日举行一次。民国年间祭陵时,陵寝前的供桌上陈列有美酒、果品、祭菜(10碗)、杯子、筷子、香炉、烛台和一副花供。花供是用面粉制成的各种人物形像和花卉,共有10余件,式样和颜色都颇具匠心。轩辕庙里,只陈列香烛,而无其它供品。

祭陵仪式,以1943年的为例:

早上6点45分,开始祭陵。

一、全体肃立

二、奏乐(由军乐队演奏哀乐)

三、主祭人就位

四、陪祭人就位

五、上香

六、献爵(即献酒)

七、献花

八、恭读祭文

九、行三鞠躬礼

十、静默三分钟

十一、奏乐

十二、鸣炮(燃放万字头鞭炮)

十三、恭绕陵寝一周(由军乐队为前导:主祭人、陪祭人和参加祭陵的学生、民众依次绕行)。

礼毕后,官员们下山来到轩辕庙里,排成队列向“轩辕黄帝神位”行三鞠躬礼。

建国后,每逢清明佳节,陕西省政府都要主持举行隆重的祭陵典礼。十年内乱中,祭陵活动中断,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兹以1992年4月4日(清明日)举行的“陕西各界公祭黄帝陵暨整修黄帝陵奠基仪式”为例:

是日上午9时,祭祀在古乐声中开始。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延安地区行署、黄陵县政府等单位以及近百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依次向陵寝敬献花篮和花圈。专程赶来的台湾中华伦理教育会黄陵祭祖访问团成员,身着中国古老礼服,虔诚地向先祖敬献了花篮。主祭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陶仲恭读了祭文。陪祭人、中顾委常委、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肖克,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光英等人先后讲了话。肖克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今天我们公祭轩辕黄帝陵,就是要弘扬炎黄以来几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振奋民族精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王光英说,海内外炎黄子孙都希望看到一个繁荣、富强、文明和统一的中国,这是人心所向,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整修黄帝陵意义重大,希望大家在人力、财力、物力等各方面给予支持,共同努力把这件事办好。9时20分,主、陪祭人绕陵一周后,整修黄帝陵工程奠基仪式在墓前方汉武仙台南侧举行。此后,主、陪祭人挥锨栽植了纪念树。参加祭陵典礼的各界群众共5000余人。

除历代政府组织的祭典外,黄陵县民间也自发祭扫黄帝陵。每年清明前夕,陵寝附近各村家家户户就赶制“花供”。他们的花供中除了人物及花卉造型外,还有面牛、面羊、面猪。这是由古代祭陵时献的太牢(牛、羊、豕各一只)演变而来的。清明节这一天,民众不分姓氏,从四面八方来桥山祭扫同一座祖坟。他们采用的是传统仪式:燃香烛,烧黄表,洒奠酒,献供品,跪拜。

附祭文四篇

中国国民党方面的祭文(1937年)中央党部祭文云:

维中华民国26年民族扫墓之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追怀先民功烈,欲使来者知所绍述,以焕发我民族之精神,特派委员张继、顾祝同,驰抵陵寝,代表致祭于我开国始祖轩辕黄帝之陵前日:粤稽遐古,世属洪荒;天造草昧,民乏典章。为我黄帝,受命于天;开国建极,临治黎元。始作制度,规矩百工;诸侯仗化,成为宾从。置历纪时,造字记事;宫室衣裳,文物大备。丑虐蚩尤,梗化作乱;爰诛不庭,华夷永判。仰维功业,广化万方;佑启后昆,恢廓发扬。追承绩猷,群情罔懈。保我族类,先灵攸赖。怀思春露,祀典告成。陈斯俎豆,来格来歆。尚飨!

中华民国26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特派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谨以香醴庶羞代表致祭于桥陵。其辞日:

惟帝智周万物,泽被瀛寰。挈群生于涂炭,固国本于金汤。涿鹿征诸侯之兵。幽野成一统之业。干戈以定祸乱,制作以开太平。盛德鸿规,于今攸赖。今值清明之良辰,爰修礼祀之旧典。国寝葱郁,如瞻弓剑之威仪;庭燎通明,恍接云门之雅奏。所冀在天灵爽,鉴此精诚;默启邦人,同心同德,化灾浸为祥和,跻一世于人寿。亟凭鸿贶,以集丕功。备礼洁诚,伏维歆格!
中国共产党方面的祭文(1937年):

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日: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

祭文(1983年):

巍巍桥陵,虎踞龙腾。清流毓秀,翠柏凝春。时届清明,霞光蔚蕴。凡我华裔,黄帝子孙。莫非手足,谊属同根。统一祖国,四海和衷;振兴中华,屹立亚东;何惧险阻,誓作愚公;何畏霸权,壮志凌云。工农增产,文化繁荣。十亿儿孙,创造图新。以祝以告,致其虔诚。并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之新风,改革体制,活跃经济,遵行宪法,团结各族!全面开创新局面,建设高度民主、高度文明。既告慰于我人文初祖暨列祖列宗赫赫之灵,亦以抒发爱国之志,发扬民族之伟大精神!

三、祭姜螈、后稷

姜螈,是居于今武功县的有邰氏的女儿,也是周朝的始祖后稷的母亲。据《诗经》和《史记》记载,一天,她在野外散步,看见一个巨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在脚印上踩了一下。这个脚印是天帝的,姜螈从此便怀了孕,后来,生下一个男婴。她的亲属不知孩子是天帝之子,便丢弃在狭窄的巷道里,想让过往的牛马踩死。不料,牛马见了孩子,都小心翼翼地避而过之。亲属们无奈,又把他移弃于树林,被一打柴人抱回;再把他投置于河渠的寒冰上,飞鸟不但不啄食,还用翅膀覆盖,为他暖身。三次丢弃而不死,才被收养,起名叫“弃”。弃非常聪明,热爱劳动,喜欢种庄稼。及至长大,已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和耕作经验,并毫不吝惜地传授给人民群众。群众拥戴他为领袖,尊称为“后稷”,并视作农神和稷神,即五谷神。由于后稷的缘故,姜螈也受到民众的尊重。她被视为高襟神,也就是管理婚姻及生育之神。武功县武功镇华山村有姜嫘墓。墓依山而建,周围有柏树百余株,并有清朝吴大潋题的“姜螈圣母之墓”碑刻一块。全省留存至今的姜螈祠,有武功县上阁寺姜螈祠、宝鸡金台观姜螈洞、岐山县周公庙姜螈祠、耀县药王山集襟宫、铜川市王家河乡圣母宫等。旧时,陕西随处可见的娘娘庙中,一部分即姜螈祠。

武功县上阁寺姜螈祠建在山顶。每年旧历正月十六日在此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叫“祭婆婆”。届时山上有戏有社火,锣鼓喧天,旗帜招展。附近各乡村民排成长队,在几个手捧香盘的名人带领下向姜螈祠进发。祭时,陈五谷、燃香烛、焚黄表,并宣读祭文。

武功县旧城东门外有一座砖砌长方形平台,是后人为纪念后稷教民稼穑的功绩而建的,叫“教稼台”。每年旧历十一月在此祭祀后稷。现在子洲一带仍然流行着一种祭祀稷神的“献场”仪式。具体做法是:在打谷子时,先把木锨、木权、裢枷、扫帚等倒插在谷子堆上,接着将油糕陈献于谷子堆下,众人拈香、焚纸,跪拜,表示感谢稷神的赐福。经济富裕的人家,还在此日宰羊买酒款待亲友和帮忙者。古时,政府也于每年一定时间祭祀稷神。明以前,分别设社坛和稷坛。洪武十年(1377)将两坛合为一坛,叫“社稷坛”。每年在春秋仲月上戊祭祀该坛。同官县祭品为羊一,豕一,帛一,笾豆各四,篮簋各一。

四、祭仓颉

仓颉,又作苍颉,姓侯冈,号史皇氏,是传说中黄帝时的史官。在上古,先民们曾采用结绳和刻木的方法记事和传递信息。可是到了仓颉的时代,这些法子已经暴露出无法克服的缺点。仓颉细心观察鸟兽的爪印和日月星辰、烟云雨露的形状,创造出了最早的文字,使人民有了表达思想、交流经验、传播知识的最有效的工具。相传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汉学堂丛书》辑《春秋元命苞》),“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精神篇》)。白水县史官乡史官村有仓颉庙和仓颉墓。庙内碑碣林立,其中最有名的是《仓圣鸟迹书碑》、《孔子弟子题名碑》和刻于东汉延熹五年的《仓颉庙碑》(此碑已迁至西安碑林)。庙后即仓颉墓。墓围墙两座门的对联分别是:
画卦再开文字祖,结绳新创鸟虫书。

雨粟当年感天地,同文永世配桥陵。

白水县民间在谷雨节祭祀仓颉,据说这一天就是仓颉造字时“天雨粟”的日子。此日,四乡八镇的人们敲着锣鼓,捧着各色供品去庙中祭奠。同时在庙院内外举行为期七天的物资交流大会。近年来,白水县人民政府曾组织祭祀仓颉的活动。参加祭祀的各单位分别向仓颉塑像献花圈、花篮,全体参加者集体三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