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茅台酒由来_酒史文化


赤水河航道于清康熙1704年开通,主要用于川盐运黔的航道,茅台镇是为运盐码头,有了贸易也就有了酒的出现,茅台村杨柳湾酿酒作坊参考各种酿酒工艺,用赤河之水酿制玉液琼浆,最终酿出之酒有别于他处,以工艺和地得名“回沙茅酒”。据记载茅台最早的酒房是偈盛烧房,茅台附近的三百梯出土一块路碑,碑上刻有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茅台“偈盛烧房”字样。至后来酒业兴起流传有序的只有三家,“成义烧房”回沙茅就简称华家茅酒“荣和烧房”生产的回沙茅酒简称王家茅酒,恒兴烧房生产直接为姓氏命名为赖茅,(当地人统称茅台村生产的酒为茅酒,回沙是酒的工艺茅台为地名,至茅台酒厂正式成立才改为贵州茅台酒)咸丰年间,黔北一带杨龙喜领导农民起义,咸丰四年(1854年)清廷派兵镇压,与之战于茅台村,村寨夷为平地,茅台十余家酒房毁于兵火,茅台酒生产一度中断。兵事稍息,同治六年(1867年),“永隆裕”盐号老板华联辉,买下了毁于兵乱的那些废旧的烧房,重建“成裕”酒房(后改名为“成义”烧房)酿制“回沙茅台酒”让茅酒枯木逢春。光绪五年(1879),由仁怀大地主石荣宵、孙全太、王立夫合伙开设了“荣太和”烧房,成为生产回沙茅酒的第二家酒厂酒业渐次复苏,l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国参展代表掷茅台酒酒瓶震国威,一举夺得金奖,从此跻身世界三大名酒行列,成为中华民族工商业率先走向世界的杰出代表。

1929年周秉衡创办“恒昌”烧房,l938年周把酒厂转卖给赖永初更名为“恒兴”烧房生产赖茅酒,195l年国家组织公私合营在成义烧房的基础上成立了地方国营仁怀茅台酒厂,次年又没收了“荣和”接管了“恒兴”正式成立了地方国营茅台酒厂,启用了临时商标工农牌,三家酒房的旧址今已无保存,“成义”“恒兴”烧房厂址在今茅台酒厂一、二车间,“荣和”烧房在今茅台酒厂制曲车间。三间烧房毗邻,占地约5亩,三家烧房的主要设备是窖坑,其次是烤酒的煤灶、天锅、甑子、坛子等。每家烧房都喂养了马匹,制曲时用马拉石磨磨小麦。贵州茅台酒由来_酒史文化

恒兴烧房

民国初年,茅台酒用紫色椭圆形罐盛酒,一瓶500ml,很土气。商标是用红纸木刻板刷印黑字:“某烧房回沙茅酒”,瓶颈的封口用猪尿包皮,极易损坏。

民国十五年(1926年),桐梓系军阀周西城执掌贵州,大量订购茅台酒作礼品。“成义”“荣和”两家烧房才打破陈规,改用筒形瓶,既便于运输,也更美观。商标也随之更新,采用了道林纸石印白底黑字彩色图案,一套分为三张,贴正背面和瓶口。正面框内印的是说明茅酒是杨柳湾天然泉水和精湛的酿造工艺而成,引人人胜,文中特别强调茅台酒曾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封口是一圆圈,印有“成义”“荣和”字样。

“恒兴”烧房是后起之秀,经营方式与“成义”“荣和”烧房不同。商标采用套色印刷,在报上刊登广告促销,并有样品供客人品尝,规格除500ml一瓶装的外,还有小瓶装250ml一瓶的。

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统计,三家烧房共有容坑40个,工人百余,年产茅台酒12万斤左右。

三家烧房都是自产自销。“成义烧房”主要在贵阳、遵义销售,“荣和烧房”除就地销售外,还委托重庆稻香村代销,“恒兴烧房”动作要大一些,不但在国内各大商埠销售,还打入了国际市场。三家烧房在产地的批发价是一致的。新中国成立前夕,每瓶一斤装的酒才卖一元银元,并不算紧俏商品。喝得起茅台酒的人少。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三家酒厂,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把三家酒厂合营正式成立了国营仁怀茅台酒厂(后改为地方国营茅台酒厂)产品正式命名为贵州茅台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