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饮酒的历史悠久,对这一习俗的记载,先秦以来已屡见不鲜。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酒禁大开,允许民间自由酿酒,就业市场十分兴盛。加上许多身处乱世的人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酒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甚至是应付世事的方式。“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的诗恰如其分地表达了酒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三国两晋酒话
220年,魏文帝曹丕逼汉献帝禅让,改元黄初,国号魏。曹魏当政之后,力革汉代律令繁苛之弊,对经济文化军事进行改革,使魏国境内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从而交通便利,商贸发达,城市繁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科技的繁荣。文学上,曹操和曹丕、曹植兄弟与王粲、陈琳等建安七子在诗歌创作上留下许多名篇。文学与酒总是形影不离,在他们著名的诗歌中,就有很多篇章写到了酒。
曹丕在《典论·酒诲》里写道:“荆州牧刘表跨有南土……并好酒,为三爵,大日伯雅,次日中雅,小日季雅。伯雅受七胜,中雅受六胜,季雅受五胜。”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荆州牧刘表喜欢喝酒,专门让人加工了大、中、小三个酒杯,大酒杯取名“伯雅”,能盛七升酒;中酒杯取名“中雅”,能盛六升酒;小酒杯取名“季雅”,能盛五升酒。据《中国历代度量衡考》论述,汉末及三国时一升相当于今天的0.2升,所以“伯雅”能盛1.4升,“中雅”能盛1.2升,“季雅”刚好盛l升。现在一瓶白酒多为O.5升装,一瓶啤酒多为0.6升装,由此可见,一只“季雅”能盛下两瓶白酒,一只“伯雅”能盛下两瓶啤酒。
草书曹操诗
释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丕在《典论·酒诲》里是这么写的:“(刘表)又设大针于杖端,客有醉酒寝地者,辄以针刺之。”也就是说你喝醉了,我就把你扎醒,让你接着再喝。
曹操本人并不怎么喜欢喝酒,执政以后还一度禁酒来着,但他劝起酒来却很猛。《三国志·魏书》云:“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置酒高会。太祖行酒,(典)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斧目之。”曹操在前面敬酒,典韦拿着大斧子在后面紧跟着,曹操向谁敬酒,典韦就用斧子向谁敬礼。而最具代表性的则是曹操的诗歌《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丕在《善哉行》中吟咏:“朝日乐相乐,酣饮不知醉。悲弦激新声,长笛吐清气。弦歌感人肠,四坐皆欢悦。”《於谯作》云:“清夜延贵客,明烛发高光。丰膳漫星陈,旨酒盈玉觞。弦歌奏新曲,游响拂丹梁。”曹丕在经历了戎马生涯之后,享受了难得的忘我境界。
曹植在《野田黄雀行》中也写道:“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孟冬篇》云:“鸣鼓举觞爵,击钟釂无余。”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当时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作为文人的诗酒生活的浪漫。
《曹子建集》书影
此明翁少麓刊本,流传甚稀,未见著录。内收赋44篇,诗74篇,杂文97篇,合计215篇,较四库著录翻宋本多出5篇杂文。然四库所举错简,此本亦不能免,盖自宋以来即已如此。清初藏书家朱怪之旧藏。
魏文帝曹丕像
魏文帝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魏朝的开国皇帝。220~226年在位,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魏文帝),葬于首阳陵。
清竹雕竹林七
贤笔筒
265年,司马炎逼迫魏末帝曹奂禅位给自己,是为晋武帝。晋朝初年,由于当时社会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饮酒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形成风气。特别是一些文人在竹林之中,纵情诗酒,鄙视礼法,放浪形骸,甚至有“与豕同饮”的笑话。他们就是竹林七贤,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成。竹林七贤虽然在政治观点和哲学信仰上不尽相同,但在饮酒这个爱好上却极其一致。据说阮籍因步兵署中有美酒而想作步兵校尉,还曾在家中故意酗酒大醉六十余天,以逃避政治迫害。刘伶则酒不离身,在出游时车中载酒,随走随饮。《世说新语·任诞》记载:“阮籍胸中垒块,故需酒浇之。”阮籍心怀不平,经常饮酒浇愁。酒成了他们麻痹自己、逃避现实的情感依托。《晋书·毕卓传》也记载:“卓尝谓人日:‘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一生矣。”’反映了毕卓不再追求功名,只要有蟹与酒,就可以陶醉
蟹洒图
晋朝毕卓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一生矣。”
于以蟹佐酒的美食享受中。
这一时期,酒类名目繁多,不满现实而借酒消愁者,称酒为“忘忧”、“欢伯”。晋朝的刘臻之曾写过一篇《椒花颂》来赞美酒。这一时期的名酒首推以酃湖(今湖南衡阳市东)水酿制的酃酒。酃酒在三国吴时期即巳闻名遐迩,左思《吴都赋》在介绍江南名产对就曾提及“飞轻轩而酌绿酃,方双辔而赋珍羞”。西晋平吴后,在引吴主登殿庆贺的日子里,即将此酒作为战利品献于太庙。因此,西晋张载在《酃酒赋》中称其“播殊美于圣代,宣至味而大同”。东晋时期,酃酒一直做为祭祀用酒,到南北朝时,酃酒仍被列为贡酒,足见其质量稳定,历久而不衰。
北齐 校书图
南北朝酒话
从420年晋朝灭亡,到589年隋朝统一全国的170年间,是中国历史上战事频繁的分裂时期,史称南北朝。在当时成书的《崔氏食经》中,记有各种酿酒工艺。
南北朝时期,民间可以自由酿酒,所以当时市场上酒的买卖很活跃。特别是有几个地方所酿之酒成为远近闻名的畅销商品。最有名气的当属洛阳刘白堕所酿的“鹤筋酒”。刘白堕是历史上一位酿酒大师,常常与杜康并称为“刘杜缸神”。他所酿的酒于盛暑时置于太阳底下暴晒,“经一句,其酒味不动,饮之香美而醉,经月不醒”,京师朝贵外出时,多携带此酒作为馈赠的佳品。据说,南青州刺史毛鸿宾携酒上任,路遇劫盗,但那些盗贼饮酒即醉,都被擒获,因此此酒又被称为“擒奸酒”。当时游侠中流传着一句话,“不畏张弓拔刀,唯畏白堕春醪。”这个故事虽有些夸张,但却生动地反映了刘白堕高超的酿酒技术。
南北朝期间,随着酿酒业的蓬勃发展,相应的专著也有不少。北魏贾思勰在其专著《齐民要术》一书中,总结性地记述了当时制曲酿酒技术的经验和原理,可谓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工艺学著作。书中记载了包括酃酒、鹤觞洒在内的许多当时较有名气和较为常见酒的制作方法,如河东颐白酒、九酝酒、秦州春酒、朗陵何公夏封清酒、桑落酒、夏鸡鸣酒、黍米酒、糯米酒、粱米酒、粟米酒、粟米炉酒、白醪、黍米法酒、秫米法酒、当粱法酒等,还有酿造时间长而酒精含量高的祭米酎、黍米酎,在酒中加入五力口皮、干姜、安石榴、胡椒、荜拔、鸡舌香等药物,则制成功能各异的药酒。
当时人们对于酿酒工艺的了解已相当深入,在《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九种制酒用曲,分为神曲、笨曲、白堕曲三类。其中五种神曲和白醪曲是以蒸小麦、炒小麦和生小麦按不同比例配制而成的。两种笨曲是单用炒小麦制成。白堕曲则是生、熟粟按1:2的比例配制而成。这些酒曲原料与配制方法不同,功效与用途也各不相同,有的专用于春、夏季,有的则适用于秋、冬季。因为夏天造酒发酵快,成熟易,但不易久藏,必须有特别的酿造;冬天天冷,酒曲中的发酵菌药性慢,需加热,冬酒可保存时间较长。另外,书中还记载了酒曲、谷物的比例,酒熟后下水的比例。
张士保1856年作渊明醉归图镜心
《齐民要求》书影
此外,《齐民要术》中对酿酒的工序,如选米、淘米、蒸饭、摊凉、下曲、候熟、下水、容器、压液、封瓮等也进行了详细说明。这一时期还有《四时酒要方》、《白酒方》、《七日面酒法》、《杂酒食要方》、《酒并饮食方》等酒艺著作。可见这一时期的酿造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由于酿酒技术并不复杂,所以当时私人自酿自饮的现象相当普遍,而且数量相当可观。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任彭泽县县令时,“在县公田悉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有一次他所酿的酒熟时,就摘下头上戴的葛巾来漉酒,漉完后,仍戴在头上。
陶渊明故事图(部分)
此图基于萧统《陶渊明传》,全卷分为十一段,分别为:采菊、寄力、种秫、归去、无酒、解印、贯洒、赞扇、却馈、行乞、灌酒。陶渊明为东晋名士,不阿权贵,嗜酒安贫,孤傲清高,喜从宁静中得真趣。本图描绘他弃官归田过清苦生活的几个特写镜头,每图都以陶渊明为中心,或配以必要的人物道具,各有题名。
渊明醉归图
该图绘一醉眼蒙咙、微带笑意的老人,在侍童搀扶下,缓步前行。为表明老者身份,依照传统的表现手法,让侍者手执一株黄菊,以示其为“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人杨神情飘逸,略带感伤意味,甚是传神。衣纹用笔痛快流畅,树木枝叶粗犷而有质感。自题:“酩然尽兴酬佳节,指(只)恐梅花催鬓霜。”更深化了图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