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似长河诗如流_酒史文化


酒似长河诗如流_酒史文化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借酒抒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以酒励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以酒别友;“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以酒浇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酒后患失;“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秋瑾借酒明志:“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毛泽东豪气冲天……

  不难看出诗与酒的关系是那样源远流长,以至于我们翻阅中国诗歌史的章章节节,随时都能闻到扑鼻的酒香。“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翻译成今日的语言是:我且登上那高冈,马儿累得变了样.我将牛角杯里的酒全喝光,为了暂时忘却忧伤。这首诞生于三千年前的《诗经·周南·卷耳》,拉开了诗与酒结缘的序幕。从此,它们就成了形影相随、难分难解的忠诚伴侣,以三千年悠悠岁月而情益笃,意益厚。自屈原以降,许多诗人都因酒赋诗、饮酒赋诗,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话。白居易诗“二千八百首,饮酒者八百首”。这些诗作足可以汇成一部洋洋大观的厚厚的《咏酒诗集》,或《咏酒诗史》,清人陈声暨、宋大樽因此而不无夸张地感叹道:“听说诗人都善饮,善饮酒者莫如诗。饮酒,诗人之通趣矣。”下边是各路诗神酒仙对诗与酒关系的有代表性的妙论精言:

  ★四座欢欣观酒德,一灯明暗又诗成。

  ★醉中今古兴衰事,诗里江湖摇落时。

  ★一杯未尽诗已成,诵诗向天天亦惊。

  ★看来表里俱清彻,酌酒赋诗兴尽宽。

  ★饮如长鲸渴赴海,诗成放笔千觞空。

  ★愁肠得酒生和风,也向毫端写春色。

  ★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

  ★每因一樽酒,重和百篇诗。

  ★温酒浇枯肠,戢戢生小诗。

  ★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

  ★饮中有妙旨?待诗斟酌之。

  ★李白斗酒诗百篇。

  ★一曲新词酒一杯。

  ★酒肠无酒诗不流。

  何以诗人多饮酒呢?流行的解释是酒能让人的精神亢奋,思维活跃,幻想丰富,易于进入诗的境界。这种见解不无道理,也不无偏颇。李白能够“斗酒诗百篇”,苏轼能够“得酒自成诗”,然而古往今来那么多嗜酒如命的饮君子为什么会没有这种神奇的饮酒效应呢?当然,首先必须具有诗人的内在(诗人基本条件)与灵感,方能借助酒的亢奋作用,写出更好的诗句来。

  诗酒两者之问最本质的联系在思维方式和审美情感的相似或相通。诗人主要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作,而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始终无法离开活生生的感性材料;伴随着十分强烈的情感活动;想象、联想和幻想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心有灵犀一点通”。首先,酒精的刺激作用能活跃人的思维,引发人的想象。哪怕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很严谨呆板的人,在酒的作用下也可能冲破限制而逼近“本我”,冲破理性的樊篱而进入感性的王国,想象力丰富。其次,酒能让人脱下虚伪的面纱,袒露出真实的情怀,表现出赤子般的纯真,所谓“酒后吐真言”说的就是这层道理。现代作家碧野就曾说,酒使人心地单纯,使人披肝沥胆,使人赤诚,使人返真。而真诚,正是诗人尤其优秀诗人必须具备的品质特性。再次,酒有时能挖出潜意识的宝藏,攫取创作的灵感。艺术史上,经常有“妙手偶得之”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