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酣心张诘苍穹_酒史文化


酒酣心张诘苍穹_酒史文化

  茫茫宇宙引起人们特别是诗人们的浓厚兴趣、好奇,化作简练的文字——诗歌。面对浩瀚的天穹一轮明月,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高举酒杯吟哦:

  ……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表现了诗人对高空这轮明月的新奇和神往、困惑和探寻。诗人借神话传说发出了“天问”:月宫中白兔年复一年地捣着那永远也捣不完的药,何时是尽头?碧海青天寂寞独居的嫦娥,与谁为邻居?他进而想到了人与月之间的关系,并对明月永存而人生有限的自然规律发出了深沉的感慨。最后以求明月常伴自己,当歌对酒,杯里酒满月满,寓意人生尽欢尽意。

  与李白此作可以媲美的,是苏轼那首千古传唱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写于公元1076年的中秋,系醉后抒怀之作。苏轼刚刚经历了党争的打击,正在外放密州任上。官场争斗,宦途险恶,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难免会在他心头打下深深的烙印。但难能可贵的是,一已的悲欢、个人的得失并未使他消沉,而在此情景下这正是一般诗人常有的情绪,而是襟怀旷达,视野辽远.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冷眼宦海沉浮,揭示人生哲理,将自然与社会高度契合。上片写把酒问月时的奇思遐想,作者神游于广阔浩瀚的宇宙空间,意图高远,但一想到高处之寒,一下子回到现实人间。下片通过月光照在因思念亲人而无法入睡的不眠人身上,由人生的不圆满,渴望能圆满结局,家人欢聚团网,激发出千里共此月的美好祝愿。此词作者虽言是酒醉而作,实际上是心灵感应的大实话,认识到人生不尽如意,充满人生哲理。

  如果说李白、苏轼的宇宙意识都在借题发挥,借物抒发自己的情感,那么,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则完全是宇宙意识的纯粹表现。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出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玉兔何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这词作于中秋,饮酒将旦,有客人提出前人诗词有待月的,却无有写送月的,作者就按《天问》填了这首词。

  醉意朦胧中凝视着那轮将坠未坠的明月,思绪天马行空般的展开;皎洁明媚的中秋之月啊,你悠悠而去,何处才是你的归宿呢?同样是探讨宇宙的奥秘,与李白、苏轼关心明月的起源不同,辛弃疾更关注明月的归宿。由此切人,生发奇想,你是否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边明月西沉之时,正是那边明月东升之际。在那里你从东方冉冉升起,银辉如水。在这里,辛弃疾凭借一个天才诗人的艺术直觉,悟出了一个天文学上的重大问题:月亮绕地球旋转,月升月落,是旋转到不同方位时的结果。诗人沉湎于对月的遐想中,明月高高地悬挂在万里碧天,是谁系住不使坠落?是谁把月宫独居久久不嫁的嫦娥羁留?有人说你西落之后要穿过海底,担忧遭到万丈巨鲸的冲撞,与你同在的蛤蟆本性善泳,穿过海底亦无所谓,但玉兔不识水性,怎么能穿过波涛,安然无恙呢?若都安然,为何云彩渐渐似如钩状,将你挽留。

  词人当然不单单是写月问月,有更深的寓意。是感叹人生短暂,人不如月,可周而复始,是叹自身不如自然,虾蟆的自由浴水,玉兔都可解沉浮,而臼己呢?抑或还有别的千种思绪在心头,这只有作者本人心里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