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文化源远流长,为中国文化的丰富贡献了力量,但是酒桌逐渐呈现出很多不良风气,很多人深受其害,甚至多数人直言反感当下酒桌文化,拼酒劝酒令人生厌,我们今天的文章就来聊一聊这惹人心烦的中国劝酒文化。
我们先来说说因为劝酒产生的事故:9月2日江苏一家酒店老板组织员工聚餐,只因多劝了厨师几杯酒,就导致对方在醉酒驾驶时发生交通事故身亡。最终,老板的热情换来了一张17.8万元的“最贵劝酒罚单”。
多劝了几杯酒,就要面对高达17.8万元的“罚单”,不知酒店老板钟先生是否为当初的热情劝酒而懊恼,又或者会觉得很冤枉。其实,说冤真不冤,因为对于热情的劝酒者来说,这的确是一个警醒。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或许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朋友聚餐或参加宴席,常常遭劝酒,你要是不喝,劝酒者会说你装;你要是喝了吧,是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在中国不少地方,劝酒文化已变得畸形,而这一点在生意场上,就表现得更为明显了。
劝酒,逼人喝酒,甚至灌酒,是极其令人反感的。特别是2011年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的实施,“醉驾入刑”后,如果有人开车了,还劝酒,这就是逼人犯罪。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清楚地意识到,酒不是增进感情的唯一润滑剂,如果强人所难,不仅不能增加感情反而会伤害感情,甚至撕破脸皮。
近年来,醉酒官司层出不穷,教训惨痛,不少情况是,当事人因醉酒伤亡,而在一起喝酒的人也要承担一定责任。比如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起案例,2009年3月12日夜间,张某、王某在饮酒后,将喝醉的酒友宋某送回家后就离开了,导致宋某酒精中毒后冻死。最后,北京市东城区法院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分别判处张某、王某有期徒刑一年,并赔偿死者家属近40万元。当事人之所以获刑,既与劝酒有关,也与没有尽到照顾义务有关。
其实,不少人对于喝酒的态度很矛盾——喝酒应酬伤身又伤神,自己不愿意参加酒局,但是如果朋友摆酒不请自己,又感觉不被重视,自己不敬别人酒,担心显得不尊重别人,不接受别人敬酒,害怕驳了对方面子。曾经有人调查过是否反感酒桌劝酒,结果是这样的84.0%受访者直言反感当下酒桌文化,其中74.9%受访者表示非常反感,受访者眼中三大酒桌不良习气分别是:劝酒(31.2%)、拼酒(22.8%)与逢迎吹嘘(13.5%)。其他不良习气还包括:炮制不必要的酒桌潜规则(9.9%)、以酒桌表现精明作为评价别人的标准(8.8%)、借酒劲肆意发泄个人情绪(7.2%)、追求高价酒(4.2%)等。
酒桌是一个舞台,酒桌上的行为常常被看做礼仪和个人性情的体现,这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有的人摆酒喝酒动机不良,敬酒劝酒目的不纯,让中国酒桌呈现出世俗化、功利化的倾向,酒文化里存在一些糟粕:通过酒桌审视别人,把喝酒不豪爽与办事、交朋友不实在划等号,借此强行劝酒,酒桌上,把情面、私交与公事混在一起,借敬酒增加他人心理负担。
既然我们自己就如此反感劝酒的文化,那么外国人又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劝酒文化呢?
1.俄罗斯
擅长豪饮的俄罗斯人也不习惯中国人的敬酒方式曾在中国工作的俄专家康斯坦丁对中国人行酒令时“罚酒”的做法很不理解,“酒应该奖励赢的人,怎么反倒让输的人喝呢?”他还说,俄罗斯人的祝酒辞言简意赅,如果是军人,只大吼三声“乌拉(万岁)”便一饮而尽,可中国人却喜欢长篇大论,喝酒时的讲究也多。康斯坦丁说,俄语中有一个习惯说法——“中国仪式”,就是用来形容日常生活中的“繁文缛节”。另一位莫斯科的新闻工作者玛利亚则对记者抱怨说,她本来滴酒不沾,但中国朋友一听说她来自俄罗斯,就会来劝酒,而且不相信她不喝酒,结果总是很尴尬。
2.美国
中国人喝酒拉关系,美国人只是为了放松,喝酒成了“拉关系”的工具。美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尊重他人,喝酒完全是个人的事,他们不会勉强别人喝酒。但在中国,人们在餐桌上的任务就是劝别人喝酒,这似乎比吃饭还重要。很少像我们那样跑到小酒吧里,纯粹为了放松,为了喝一杯而喝一杯的。另外,要求对方一口喝干这种豪迈的风格,也使人非常疑惑喝酒不是为了放松愉悦的吗,搞那么大压力干什么?
3.日本
《环球时报》记者居住的日本小城伊丹是中国广东某市的友好城市,双方人员往来密切。市长藤原提起中国的酒桌文化是又赞叹,又苦恼,“中国真是文明古国,喝酒居然有那么多名堂。”第一次访华,藤原出发前特意把中国的祝酒辞研究了一遍,不料在酒桌上却一句话也没用上。中方没说任何祝酒辞,只是客气地端上一个大盘子,上面有几十个小酒盅,里面的酒五颜六色。主人解释说,这叫“航空母舰”,每个酒盅里都是当地一种名酒———“请随意”。这位日本市长盛情难却,结果没喝到一半就壮烈退场。
酒桌文化和白酒文化不能划等号。中国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也喝爱酒,并借着醉意写下了千古佳句,所以喝酒原不是这样,酒文化中也有糟粕和精髓,我们应该驱逐酒桌上的世俗、功利之风,去其槽粕,在酒桌上拾起文明、礼仪和理智,取其精华,才能让中国酒文化、酒桌文化良好健康的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