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夏至放假3天祭祀庆祝


夏至又称“夏至节”,古人将其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意思是阳性事物衰落,而阴性事物逐渐昌盛。

阔别初夏,夏至来临。古人云夏至:“言万物至于此,假大而极至”。除了纳凉,食荔枝杨梅,夏季养生,重在养心。

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发现这一天白昼最长,夜晚最短,最终确定了夏至,稍后又发现昼夜等长的春分与秋分,在此基础上确立二十四节气。在古代,夏至又称“夏节”、“夏至节”。

夏至古人做什么活动呢?

司马迁所著《史记·封禅书》记载道:“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夏至,古人的风俗是进行祭祀谷神仪式,来感恩大自然给予的恩惠。

诗经有云: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丰,大。稌,稻也。,“夏至尝黍,端午食粽”便是夏至重要食俗。

古人过夏至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独特习俗:

比如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元明时代的夏至放假缩减为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清代以后,每逢夏至放假三天,皇帝都要率领文武百官到北京地坛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夏祭最早追溯到商周:

自满入关以来,夏至为了祭祀都会放假三天。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北京的地坛就是明清皇帝夏至祭地的地方。

不过,随着后来新中国的成立及对端午节的重视对节气的忽略,很多夏至习俗被挪到端午,夏至这个重大的祭祀节日也渐渐被人们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