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历史文化名城濮阳


濮阳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还是中国姓氏的重要起源地,卢、张、范、姚、秦、顾、孟、骆等姓氏均发源于此。作为“中国杂技之乡”,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012年2月被中国古都学会命名为“中华帝都”。

濮阳是中国历史名城之一、世界卫生城市。拥有五千年的优秀历史,名人辈出。

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颛顼遗都之誉。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之阳而得名,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1986年,境内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岗文化典型器物、由此证明七、八千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活动。仅仅一年之后在濮阳西水坡发掘出三组蚌砌龙、虎图墓葬。据测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壳龙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专家据此遗址推断,6000年前濮阳地区已率先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并成为中华民族龙文化的发源圣地。濮阳因此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为“中华龙乡”。

在上古时期濮阳地理上跨兖、冀二州,是黄帝为首的华夏集团与少昊为首的东夷集团活动的交接地带。黄帝与蚩尤的大战就发生在这里,据说蚩尤之首就埋在现在的濮阳台前县。黄帝长子玄嚣青阳氏邑于顿丘(今清丰县南),次子昌意在今濮阳南乐县筑昌意城;黄帝史官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被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梁村乡吴村有造书遗址及仓颉陵、仓颉庙。中原地区继黄帝之后由颛顼统一治理,建都帝丘(今濮阳西南,史称“颛顼之墟”)。

颛顼时,其氏族集团实力强大,打败了以共工为首的集团,活动范围大为扩展,由此成为了当时的政治中心。颛顼之后,帝喾继位,初都帝丘,后迁都伊洛平原。帝喾赐颛顼玄孙陆终长子樊为己姓,封邑昆吾(今濮阳东南)。帝喾之后,尧继位成为祁姓集团首领,以冀州为活动中心,死后葬于城阳(范县东)谷林。濮州(今属范县)有尧母庆都庙,范县辛庄乡北有尧子丹朱墓。舜生于姚墟(今范县城西南),住南河。他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到雷泽(古泽名,在今范县东南)渔猎,去历山耕作,还贩于顿丘(今清丰)。舜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后代尧而立,成为姚姓联盟的首领。尧舜之时,太行山区雨水丰沛,水患频仍。以秦(今范县)为活动中心的东夷首领伯益协助舜的水官大禹治水,两大集团在联合抗洪斗争中进一步增进了民族融合。

夏禹建立夏朝后濮阳地区建有己姓联邦集团的昆吾(它是夏后氏酋邦王国最亲近的成员)、斟灌、顾等宗族邦国。夏启时于昆吾铸九鼎,并视为国宝。夏帝仲康的儿子相为羿所逐,奔依同姓邦国斟灌氏。后相即位,都帝丘,至帝杼时迁都于原。其间历百余年,濮阳一直是夏文化中心地带,不仅农业发达,制陶和冶铜技术也处于领先地位。

夏末殷商初期时期以契为始祖的子姓集团至相土时迁至商丘即帝丘,活动于今豫北、冀南和豫东一带,势力发展至东海之滨。汤时征服了昆吾、韦(在今滑县东南)、顾等邦国,后灭夏建商,以帝丘为其陪都。

商王朝末期姬发为首的姬姓联邦集团联合其他邦国灭商后成为新的联邦王国的宗主国,帝丘一带称东国,为管叔封地。周成王四年,周公旦东征,平定武庚及三监叛乱,封康叔于河、淇之间,建立卫国,帝丘一带受其节制。西周时,帝丘一带的经济、文化都得到迅速发展,实力较强。厉王时,卫武公曾带兵入朝平定叛乱,稳定政局。

八百年周王朝步入了没落,春秋战国时期濮阳一带仍属卫国,为当时较先进的地区之一。公元前660年,散居于齐、卫北部的狄人入侵卫国,占领卫都朝歌。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今濮阳),帝丘成为卫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凡400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大改道流经濮阳,给这里带来水利之便。这一时期人们用桔槔提水灌田,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纺织、皮革、竹木、冶铸等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业兴旺,涌现出一批城镇。如临黄河的戚邑,水陆交通便利,经济十分繁荣。仅公元前626年至公元前479年140多年间,春秋经传中关于戚的记载即28处,诸侯来卫国的14次会盟中,就有半数在戚举行。其他如咸(位于今濮阳市东南25公里)、铁丘(位于华龙区)、顿丘(今清丰县西南)、五鹿(今清丰县南)、澶渊(位于华龙区内),清丘(位于市中心东南30公里)等城邑商旅不绝,相当繁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促进了思想的活跃,精神的解放,文化的发展,劳动人民于“桑间濮上”创造的诗歌“卫郑新声”,风靡华夏。先进的卫文化既培育了中国第一个杰出的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也激励工奴于公元前478年掀起世界上最早的手工业奴隶的革命斗争——百工起义。同时,帝丘位居黄河要津、中原腹地,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铁丘之战等都发生在濮阳一带。

另外这一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普遍推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各诸侯国为壮大实力、争夺霸权竞相改革,大批优秀人才应运而生,仅濮阳人就有政治家和军事家吴起、儒商子贡、改革家商鞅、政治家吕不韦、外交家张仪等,为推动整个社会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吕不韦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记载了天文、地理、物理、医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战国后期,大国争霸,帝丘一带战争频繁,原为西周第一大国的卫国,春秋时已降为中等诸侯国,到战国时更加衰微,最后仅剩濮阳城(濮阳县西南)一弹丸之地。前242年,秦置东郡,次年秦取濮阳等地,卫君角被迁到野王(今河南沁阳),卫此时名存实亡。公元前240年,东郡治濮阳。至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亡。

濮阳素有戏曲、曲艺、杂技之乡的美誉。

曲艺方面,濮阳有17个曲种,评书文辞高雅,琴书激直昂扬,莺歌柳清新流畅,坠于刚柔相济,既有燕赵悲歌,又有梁山遗风。

戏剧方面,隋唐已有杂曲《濮阳女》。

歌舞方面,春秋时已有被称为“桑间濮上”的卫风,其感情奔放、委婉缠绵,史称“郑卫新声”。唐代南乐音乐家张文收著《新乐书》12卷。元明散曲繁兴,诸多曲牌如《落梅风》、《耍孩儿》等现今仍被民间器乐班使用。濮阳现存民舞67种,南乐县相传是黄帝史官仓颉以鸟兽行迹创文字之地,后遂有“肇造人文之域”的美称。

当今的濮阳发展良好。区位优势明显,濮阳是河南的东北门户,京九铁路、晋豫鲁铁路通道和规划中的郑濮济客专在此交汇,大广高速、濮鹤高速、南林高速、濮范高速等多条高速贯穿全境。产资源丰富,濮阳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河南省粮棉油主产区之一。濮阳人居环境优越,先后荣获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桂冠,濮阳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显著提升,被誉为“人居佳境”、“中原绿洲”。生态城市建设扎实推进,水库如期蓄水,龙山跃然成形,一个山叠翠屏、水映绿岸、路环绿带的大美濮阳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