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自古以来,不同姓氏的名人更是数不胜数。关于梅州的名门望姓,你知道多少呢?
叶氏
自春秋时期沈诸梁公得姓天下,800多万叶氏后裔遍布全球,梅州叶氏始祖大经公迁徙于梅州开基创业,裔孙勤俭继世,耕读传家。
叶氏代表人物——叶剑英
叶剑英(1897年0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省梅县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者、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他是以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德高望重的开国元勋之一。
1917年入云南讲武堂。曾参与筹建黄埔军校,任教授部副主任。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师长,后任四军参谋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2月率领所部教导团参加广州起义,任军事指挥部副总指挥。
1928年赴莫斯科学习。1930年回国。1931年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长,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兼红一方面军参谋长,西北军委会参谋长兼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工农红军学校校长,瑞金卫戍区司令,闽赣及福建军区司令员。参加了长征,任一纵队司令员、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到陕北后参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参谋长,并协同周恩来在国民党统治区做统战工作。
1941年2月任中央军委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北平市市长。1946年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首席代表。1948年12月—1949年8月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副书记。
1949年10月当选为中苏友好协会总会理事、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49年12月—1953年1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1950年4月任广东省政府主席。1950年9月—1954年7月任广东省政府财经委员会主任(兼)。
1953年1月任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
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9月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
1958年3月任军事科学院第一任院长兼政委。
1959年4月、1965年1月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65年1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5年1月任国防部部长。
1978年3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983年辞)。
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83年6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还曾任中国钓鱼协会名誉主席,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央副主席,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解放军)。
1985年9月经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同意不再担任中央委员,同年辞去党、国家和军队领导职务。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2年获哥伦比亚众议院授予的特级大十字民主勋章。
1986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9岁。
刘氏
在梅州刘姓是一个大姓,而刘姓在《百家姓》之中排第4位。在中国历史上,刘姓是登基为帝人数最多的姓氏。历史上刘氏称帝者共有五百余人。自古有“刘天下、李半边”之说。
在梅州,不得不提的刘氏宗祠。刘氏宗祠位于兴宁市岗背榕树村,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有上、中、下三堂二行一围龙110多个房间,上厅设“爱敬堂”供奉历代始祖的灵位牌。厅内有24条柱(喻24帝),大门口有宽敞的大门坪,门坪下有半月形约一亩多大面积池塘。该祠由广东(含海南),广西,福建,江西四省后裔集资合建,是为纪念由闽入粤始祖刘开七公而兴建!
刘氏代表人物——刘国用
刘国用(1898—1937),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第五十八师第一四七旅少将副旅长。
号剑豪,广东梅县白渡镇凤岭虎形村人。出生在新加坡,早年就读于新加坡中华学校,后入广东高等师范学校,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
1925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教导队教官和第十五师二团排长、连长,参加过东征北伐,智勇兼长,颇具战绩。
1930年起历任第十六师一团少校营长、中央军校南昌分校中校教官。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刘国用任第九师第二十五旅张中华第五十团团长,率部由赣入浙,至杭州时,淞沪停战协议已签订,他只得率部在枫泾整训待命。后入国民政府军政部参谋团受训。
1936年起任第七十四军第五十八师第三四四团团副、上校团长。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刘国用率部参战,因战功擢升该师第一四七旅少将副旅长。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防守牛首山。9日,在与日军激战三日后,退守水西门以东地区为预备队,继续与敌军激战。13日于水西门外殉国。时年39岁。
1940年,刘国用以陆军少将首座灵位入祀梅县忠烈祠。
陈氏
广东陈氏俊才辈出,在岭南文化发展每一节点上,几乎都产生了望重士林的学者、名臣,陈昌朝、陈宗询、陈兰彬、陈伯陶等广东四十八位陈氏族中乡绅名流。
陈家祠(秀甫公祠,俗称相公祠),位于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棉洋镇联西村天柱山下。清朝明治七年(1650年)创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鼎新复建。文革期间被拆除,成为当地村民的自留地。
陈氏代表人物——陈伊林
陈伊林,又名陈治中,广东梅县人。出身于华侨家庭,民国16年(1927)春,入梅县学艺中学读书,在其老师——中共地下县委书记的教育和引导下,开始阅读《共产主义ABC》等革命书籍。学艺中学因“清党”被关闭后,陈转学至县立中学。
民国21年(1932)任学生会主席,因领导同学反对校长-腐化的-而被校方开除。之后他到了广州入大学中文系学习,后又转到法学系。
民国23年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并参与发起组织“茅庐”读书会。
民国25年(1936)至翌年,陈伊林被任命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广东组织负责人之一,并参予《南针》周刊和《抗战农村》等进步杂志的编务,推动抗日宣传活动。其后,陈伊林回到家乡梅县,任县“解委”会组织书记,指导青年抗敌同志会和后援会开展抗日救亡工作。民国29年(1940),因被国民党梅县党支部书记认为是“异党分子”而遭通缉,-逃亡韶关。其后,他负责“解放行动委员会”在该地区的工作,参与筹办了进步刊物《时间报》,并协助中共地下组织创办《朝报》,同时兼任桂林《力报》驻粤记者。民国32年(1943)陈由“解放行动委员会”通过关系介绍,先后担任第七战区挺进第四纵队政治部中校秘书、第四战区兵站总监部交通处总务主任等职。
抗战胜利后,陈伊林在广州先后与人合办万信行和志通行,担任经理,这两个机构均有中共地下党员担任副经理,以合法的工商业活动掩护农工党和中共地下党的秘密活动。他并曾被委任为农工党广东工委主任。民国36年(1947),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之后,陈伊林还曾与中共华南分局取得了联系,承担了一部分情报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至1953年,陈伊林任《广州联合报》(《广州日报》前身)社社务委员、人事室主任兼资料研究室主任。1953年至1954年任农工党广东省委委员兼资料研究室主任、宣传处处长。
1955年至1968年任广州市劳动局副局长、广州市轻工学校校长。1956年任农工党广州市委主任委员,1958年起任农工党广东省委主任委员。“文革”期间,民主党派-停止一切活动,陈伊林隐居在家。
1968年至1972年,被下放广州市工交“五七干校”劳动。1976年至1980年任省农工党工作组组长,从1980年至1984年任农工党广东省委主任委员、农工党中央常委,当选为第一至第六届广州市人大代表。1956年至1966年为广州市人民委员会委员。
1958年至1980年当选为广东省人大代表、省人民委员会委员。1959年至1968年当选为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从1979年起当选为第四、第五届广东省政协副主席。
1984年10月18日因心脏病突发在广州逝世。
罗氏
罗姓氏源流:罗姓是当代第18大姓,占全国人口的1%,约1338万人。其来源与原始社会善於结网(罗)捕猎鸟兽的罗部落有关。据考证这一部落最早活动於今河南罗山一带。夏商时代为某部落的一个分支,与荆楚同祖。周武王灭商时,罗被封为子爵,称“罗子国”,正式成为周的属国。
罗氏九厅十八井,位于梅州兴宁市宁新街道办东风居委,坐西北向东南,为三堂六横三围围龙屋结构。该屋始建于元代初期,有700余年历史,系罗氏四十六世洪德公第十八子小九公兴建。
罗氏代表人物——罗又伦
罗又伦(1912-1994)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历任军职。抗战时期,任远征军第五军参谋长、第五军第二00师师长、第四十九师师长、新编第六军第二0七师师长等。抗战胜利后,任第二0七师师长兼东北保安司令部第二快速纵队司令、青年军第二0七师师长、青年军第六军军长。
1949年去台湾。赴台后,于1950年出任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先后调任宪兵司令,海军陆战队司令,“国防部”参谋次长,副参谋总长,军团司令,陆军训练作战发展司令,陆军副总司令,“国防部总政治作战部”主任,联合勤务总司令及驻萨尔瓦多“大使”等职。国民党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十二届中央评议委员。
1994年8月在台北病逝。
曾氏
曾姓为传统汉族姓氏,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苍山县)西北一带。夏王少康封地给小儿子曲烈作为子爵王国,称为鄫子国。后鄫国被灭,鄫国太子巫出奔邻近的鲁国,用原国名“鄫”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梅州五华县宗圣祠是粤东供奉宗圣曾子的专祠,坐落在五华县老县城(华城)城内十字街。
宗圣祠始建于明朝末年,光绪十四年戊子岁大规模重修一次。至光绪17年(1891)正月二十六日重光。宗圣祠坐北向南,背靠五华山,前有石柱塘。由前中后三进殿构成,中间是大厅,左右各有两间二层的偏厅,墙体是用石灰砂与石块擂到顶,非常坚固,厅内的房梁、石柱、屏风均有石雕或木雕装饰,雕梁画栋。后殿设宗圣参公神龛,神龛的左右两边及后排放置粤东开基祖志诚公等各房祖公的牌位。
曾氏代表人物——曾宪梓
曾宪梓,男,1934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中山大学毕业,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曾经在香港担任香港特区筹委会委员、港事顾问、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贸易发展局理事等职,还是香港华侨华人总会永远名誉会长、新加坡南洋客家总会永远荣誉会长、中三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广州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荣誉院长、广州中山大学名誉博士、美国爱荷华威思利恩大学政治学博士。然而,对于众多的人来说,他们知道和认识曾宪梓,却是从一个领带名牌——“金利来”开始的。
黄氏
黄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目前在潢川(古光州)保留有曾经强大一时的黄国故城,每年仍有许多海内外各地各界黄氏同胞前来祭拜。
黄氏代表人物——黄镇球
黄镇球(1898年5月28日—1979年7月5日)号剑灵,广东梅县人。湖北第二预备学校保定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毕业。
1929年赴德国研习防空学。
1933年回国筹建防空学校。1934年就任校长暨防空委员会副主席。赴台后,于1950年再度出任“联合勤务总司令”。1954年后调任“国防部副部长”。
1955年转任“总统府参军长”。
1962年改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席,当选国民党八届中央委员,后为中央评议委员,“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委员”。晚年兼任香港崇正总会顾问。
1979年卒于台北。著有《防空讲话》、《防空十二年》等。
张氏
张姓是中国大陆第二大姓。最早出自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姬姓。是炎黄子孙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姓源自于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孙的挥公。因发明弓箭司弓矢之长(正),而赐姓挥公姓张于青阳(今河北清河)。
张氏代表人物——张步青
张步青(1885-1963),字公善,号浩龙,广东嘉应州(今梅县)松口溪南南下村人。近代著名侨领,中华民国外交官。
清光绪十一年(1885)4月30日生。出身名门望族,其父张榕轩(煜南)为著名华侨实业家、潮汕铁路创办人。张步青少年时就读于松口公学,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其家又聘嘉应州举人杨青为家庭教师,指导其学习古典诗词、书法,由是文才猛进。
光绪三十年(1904),岁试,嘉应州学使朱祖谋将张步青录取入嘉应州学,考取秀才,旋仕途得志,曾任兵部主事、方司行走一职。
光绪三十三年(1907)初,梅县松口同盟会在松口创办“松口体育传习所”,为孙中山领导武装起义训练军事干部,张步青捐款为其购置设备。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张步青任海军部调查员,民国政府工商部顾问官。
1915年11月,外交部照准在荷印属地爪哇岛棉兰设立中华民国驻棉兰领事馆,任命张步青领事署理。在任期间,爱侨护民,保工惠商,振兴华侨教育,政绩斐然。
1916年,遵从母嘱,与胞弟铭青、宸青一起,在棉兰市郊日里河上兴建公路铁桥,以纪念其先父。该桥命名为“成德桥”,又称“张榕轩桥”。9月,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向张步青赠送亲笔七字联:“春山北苑屏间画;秋水南华架上诗”;内阁总理徐世昌惠赠对联:“海岸楼台青嶂外;人家箫鼓白鸥边”。
1917年6月,民国政府教育部派遣黄炎培、林鼎华调查南洋华侨学校热心办学成绩显著者,张步青领事全程陪同。7月9日,棉兰敦本商业学校举行开学典礼,由张步青领事致词,其勉励学子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良苦用心溢于言表。黄炎培亦高度评价张步青叔侄注重职业教育的远见卓识。
1920年,东北五省发生严重旱灾,张步青捐款荷币一万盾赈灾;先后多次将在棉兰募集的赈灾款,通过香港渣打银行转汇外交部及中国上海红十字会,赈济天津水灾灾区等。
1926年,晋升中华民国驻棉兰领事馆总领事。
1929年冬,辞去总领事职务。鉴其担任民国驻棉兰领事、总领事14年之外交生涯,勤劳卓著,中华民国外交部于1930年3月特别颁授匾额以示褒奖。分别向其颁发“五等嘉禾章”、“四等嘉禾章”、“三等嘉禾章”、“二等大绶嘉禾章”,以表彰其“拥护共和,勤忠国事”之功。
1963年7月29日,在印度尼西亚棉兰逝世,享年78岁。
何氏
何氏来源于韩国后期,何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八位的大姓。
何氏代表人物——何如
何如(1890~1989)著名法语专家。广东梅县人。民国16~25年(1927~1936),留学法国。归国后曾任政治大学、中央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首任会长,全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翻译工作者协会顾问。
他在留法期间,因创作法语长诗《贵妃怨》,而闻名法国诗坛。1952年参与组建南京大学法语专业,曾参加《毛泽东选集》的法文翻译工作。他译成法文的作品有:《毛泽东诗词》(39首)、《阿诗玛》、《王贵与李香香》、《十五贯》、《屈原赋选》、《文心雕龙》、《木兰辞》、《杜甫诗选》、《女神》等。1983年法国总统密特朗在南京大学演讲时,称赞何如为中法两国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1986年法国教育部授予何如一级勋章。
钟氏
尊钟烈为得姓始祖。钟姓源出有四:源于姬姓,属以邑为氏;源于嬴姓,属于以国名为氏;钟姓历史名人有钟子期、钟繇等。
钟氏代表人物——钟育民
钟育民(1914~1982),原名钟希廷,化名李振、钟福祥,广东梅县官塘圩鹅峰乡人。少年时在家乡读小学、务农。
1930年参加东江苏维埃武装队伍,同年苏区遭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投奔泰国兄长钟若潮。在泰国当过理发工人、小学教师、商店售货员、缝衣工人。
1933年加入暹罗(泰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支部书记、区委书记、曼谷市委委员及曼谷青年部部长等。
1937年负责暹罗华侨工人抗日救国联合会工作。
1938年10月回国参加抗日救国战争。先在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工作,后参加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简称“东团”),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东团”惠阳队副队长、党总支书记,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1940年,“东团”博罗队被国民党当局诬陷“勾结土匪,密谋-”,23名队员被捕入狱,5月中旬,中共东江特委和“东团”总部以南洋惠侨救乡会的名义,派黄炜然、钟育民、吴逸民组成三人代表团,专事营救工作,经多方交涉和斡旋,于7月27日被捕队员全部获救出狱。1941年春调到东莞敌后,先后担任中共水乡区委组织委员、区委书记,在水乡发展党组织,动员群众参加游击队,开辟新区,配合游击队开展对敌斗争。
1943年调任中共博罗县副特派员,负责博西长宁、福田、联和等地党的工作。1945年任中共桂山工委副书记兼博罗县委组织部长、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桂山大队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增城特派员、中共增(城)龙(门)博(罗)特派员,中共东江江北地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第四团政治委员、第三团政治委员、第三支队政治部主任等职。
1949年12月后,任中共博罗县委书记,1951年6月开展土改运动后,县委经过多次调整,分别改任副书记、第二书记、第三书记,1954年4月调离博罗。后在中侨委和中国驻越南、印度、缅甸大使馆等单位任职。
王氏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妫姓和外族改姓。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王氏代表人物——王韶
王韶光生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卒于光绪年间(具体年限不详),原名天富,字春野,嘉应州荷田堡(今梅县荷泗镇)人。小时由于家贫,随族人到汕头学理发。后在讼师门下任司书兼习诉状,不久成为土讼师。因求其书写状纸者众,便薄有积蓄,回乡捐得一名监生(位同国子监太学生,赏七品顶戴虚衔),随后赴广州经商。时广州小北至三元里一带,有打石行,工人多是五华、龙川的客家人。平日因风俗习惯、语言与当地人不同,常受当地人欺侮。后探知王韶光能写会讲,便特聘其任书房兼理讼事,为客籍同乡排忧解难,深受客籍人氏爱戴。稍后,王韶光就在广州城北园下田(在今白云山之西北面)买田做屋,成为当地一位士绅。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五月下旬,英国侵略军从泥城登陆,直迫广州城北,当时广州驻兵束手无策。由于入侵英军到处-掳掠,残杀无辜,激起民愤。乃至民众集结进行-,石行工人和广州城东北六乡客民(绝大多数原是嘉应州迁此之客家人),见入侵英军如此肆虐,便同仇敌忾,公推王韶光为首领,与何玉成、韦绍光等紧密配合,决计抗击英军,这就是广州三元里“平英团”的抗英义举。5月30日,工农义勇在王绍光等率领下,大歼英军于牛栏岗、黄婆洞,进而包围了四方炮台。
此次战斗,因王韶光所部俱擅武术、长茅技击,故所战皆捷,被称为最英勇顽强的队伍。事后,清政府-行赏,赏给王韶光六品军功,清将军奕山亦向朝廷保荐他为官。当时,王韶光还捐银8000两组织团练,制造军械,成立“东北六社”,旨在御英,使城北得以安宁。
1842年,英人在粤沿海活动,气焰嚣张,王韶光奉命到新安(今宝安)联络绅耆,组织团练。还一度潜驻外海办公,藉以监视敌情。同年冬,王韶光以东北六社壮勇众多,距离升平总社公所太远,调遣不便,呈准以白云山以东为界,另行建立东平公社。由高梁材、王韶光总理社务,社址设在大澜滩的沙梨园。继而又在燕塘创办东平社学,藉以普及教育。尔后,王韶光曾先后在安徽凤台等地任州同知、知县潞州府(今山西长治市)知府。致仕还粤后,病逝于乡,终年70馀岁。
廖氏
廖姓源流较多,一是出自己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之后裔,以国名为氏;二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以封邑名为氏;三是出自偃姓,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以国名为氏;四是出自躲避殷纣暴政,为缪、颜二姓所改;五是出自张姓,入赘廖家而改姓;六是出自赐姓。
廖氏代表人物——廖振
廖振(1933~2015.3.24)原名廖其光。广东梅县人。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1947年参加解放军,历任闽粤赣边区纵队战士、班长、警卫员、排长、区武装部长,兴梅军分区独立二营参谋,武汉军区预备8师22团防化兵指导员、主任,1958年转业,任朝阳市农科所及气象台秘书,辽宁省作协专业作家,广东梅州市文化局艺术科长,梅州市文联常务副主席,专业作家。
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二级。著有中长篇小说《战斗的少年时代》、《石头娃子》、《送盐》、《香蕉村的黎明》、《游击区的小猎人》、《猎人的爱情》、《天猎》等,共160多万字。长篇小说《敌后少年军》获1985年广东省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