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历史建筑 古塔


北京是世界上建城最早的历史名城,是辽、金、元、明、清古都、遗存下许多凝结着中华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古建筑。据专家论证,现今附近的天宁寺砖塔,是在辽代塔址上建造的北京现存古建筑中最古老的一个。

北京寺院建筑众多,且历史悠久、有很高艺术价值,体现了汉族、蒙古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多民族的独特艺术风格,也糅合了东方多国人民,包括越南、朝鲜、印度、尼泊尔人民的独特艺术风格。有些寺院内的古塔至今保存完整,下面介绍一下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古塔:

妙应寺白塔

妙应寺白塔位于阜城门内大街路北的妙应寺内。因寺内有通体涂以白垩的塔,故俗称“白塔寺”,是我国重点保护文物。元世祖忽必烈崇信佛法,迎释迦佛舍利,至元八年(1271)在大都城西南修建了这座大型喇嘛塔。至元十六年(1279)建成后,又在塔前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救名“大圣寿万安寺”。寺院殿堂栏楯一如内廷,佛像 窗壁皆饰金,是元朝皇室在大都兴建的重要工程之一。1368年全部殿堂被雷火焚毁,仅白塔幸免。明宣德八年修复,改称妙应寺。清康熙、乾隆间又几经修葺,现仅白塔为元代遗物。寺由四层殿堂和塔院组成。院中间耸立着白塔,四周各建小角亭一座。

白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3部分组成。台基高9米,塔高50.9米,底座面积1422平 方米,台基分三层,最下层呈方形,台前有一通道,前设台阶,可直登塔基,上、中二层是亚字形的须弥座。台基上砌基座,将塔身、基座连接在一起。莲座上又有5条环带,承托塔身。塔身俗称“宝瓶”,形似覆钵,上安7条铁箍,其上又有亚字形小型须弥座,再上就是13天相轮,顶端为一直径9.7米的华盖,华盖以厚木作底,上置铜板瓦并做 成40条放射形的筒脊,华盖四周悬挂着36副铜质透雕的流苏和风铃,微风吹动,铃声悦耳。

华盖中心处,还有一座高约5米的鎏金宝顶,以8条粗壮的铁链将宝顶固定在铜盘之上。1978年对白塔进行了维修加固。施工过程中,发现了清代乾隆十八年(1753)存留在高塔顶部鎏金 小境内的大藏经、木雕观世音像、补花袈裟、五佛冠、乾隆手书《波罗蜜多心经》、藏文《尊胜咒》、铜三世佛像、赤金舍利长寿佛等。白塔的形制,渊源于古印度的窣堵坡,由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参加了设计和修建。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位于海淀区西直门外白石桥以东的长河北岸。因其形式是在一个高台上建有五座小型石塔,俗称五塔寺塔。塔所在为真觉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清时因避雍正帝胤禛之讳,改名大正觉寺。寺于20世纪初被毁。

塔建于明代成化九年(1473),按照印度佛陀迦耶 精舍(释迦得道处伽耶山寺所建的纪念塔)形式而建。这种高台上建有五塔的佛塔,被称为金刚宝座塔。中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几座这类塔中,北京有西黄寺的清净化城塔、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和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其中时代最早、造型最精美的,要属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塔内部用砖砌成,外表全部用青白石包砌。

塔的下部是一层略呈长方形 的须弥座式的石台基,台基外周刻有梵文和佛像、法器等纹饰,台基上面是金刚宝座的座身,座身分为五层,每层均有挑出的石制短檐,檐头刻出筒瓦、勾头、滴水及椽子,短檐之下周匝全是佛龛,每龛内雕坐佛一尊,佛龛之间用雕有花瓶纹饰的石柱相隔,柱头并雕出斗拱以承托短檐。

宝座的南北两面正中各开券门一座,通入塔室。拱门券面上刻有金翅鸟、狮、象、孔雀、飞羊等图饰。南面券门之上嵌有“敕建金刚宝座、大明成化九年十一月初二日造”铭刻的石匾额。南面券门入塔室。中心有一方形塔柱,柱四面各有佛龛一座,龛内原有佛像已不存。在过室的东西两侧,各有石阶梯44级,盘旋而上,通向宝座顶上的罩亭内。罩亭为琉璃砖仿木结构,亭之南北也各开一座券门,通向宝座顶部的台面,台面四周都有石护栏围绕。玻璃罩亭北面是五座密檐式小石塔。

小塔为方形,中间一塔较高,有檐十三层,顶部是铜制的覆钵式塔形的刹,传说印度高僧带来的五尊金佛就藏在这座塔中。四隅的小塔较中央的稍低,檐十一层,塔刹为石制。五座小塔的雕刻也 集中在塔檐下的须弥座和第一层塔身上,纹饰同宝座。唯中央小塔的塔座南面正中,刻有佛足一双,表示佛足迹遍 天下。金刚宝座塔在造型上属于印度形式,但在结构上(如宝座上的短檐、斗拱和宝座顶上的琉璃罩亭等),明显地表现了中国建筑特有的传统风格,成为中国建筑和外来文化互相结合的创造性杰作。为中国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

银山塔林——银山塔林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海子村西南银山南麓的古延寿寺遗址上,现有十八座比较完整的佛塔。从现存佛塔的建筑年代看,分别属于唐、辽、金、元、明时期,其中以金、元代居多。从构筑材料看,则分别以砖、砖石和块石砌成。塔的造型奇异,大小不一,布局匀称,场面壮观,可称之为“佛塔博物馆”。

银山塔林

塔林中比较集中的有七座,其中五座为辽、金,两座为元代。五座辽、金佛塔分别为八角形十三层或六角形七层的密檐式塔,高都在20米左右,砖石砌筑,坐北朝南。其砖石砌成的八角形或六角形须弥塔座的各面都雕有精美的花饰图案。塔身均由莲花承托,塔身正面设有砖雕拱券门,侧面设有菱花格窗。

塔身上方均设砖雕幅云及斗拱,施叠涩挑出短檐。各层短檐用筒瓦、勾头滴水,各角均设有垂脊、小兽,檐角下系风铃。塔刹均由莲花座承托宝珠。五塔之中以“佑国佛觉大禅师塔”最为突出,塔前的石雕供台更显其大禅师的不凡地位。五塔前左“晦堂佑国佛觉大禅师塔”的塔身转角处,与“佑国佛觉大禅师塔”相同,都有砖雕五层密檐塔承托塔檐。

五塔前右“故懿行大师塔”的塔刹由宝珠和鎏金仰月组成。五塔后左“圆通大禅师善公灵塔”和五塔后右的“故虚静禅师实公灵塔”,均为六角形七层密檐式塔,塔左和塔右各设石碑两通。五塔之后的两座由砖石砌筑的覆钵式塔,塔台为方形石筑,由石砌方形须弥座承托塔身。塔身为砖砌覆钵体,塔刹由石制相轮和华盖组成,刹顶已失。

五塔东山坡上的砖砌密檐式塔和西南方向的砖砌密檐和覆钵相结合的混合式塔,都为元代建筑风格,造型也各有特色。五塔东南方及西侧、南侧之塔,均为石砌覆钵式塔。

银山塔林,现已成为重要自然风景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海白塔

北海白塔位于北京市北海公园琼华岛之巅。塔建于清顺治八年(公园1651年),以后两次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又多次修缮,砖石结构,高35.9米,塔内有木骨架支撑。塔座是折角式须弥座,上有三层圆台(金刚圈),塔身上部为细长的十三天(相轮),全塔共有透风洞眼306个,塔内贮藏佛教器物。塔中央有主心木,套有铁圈,接出环形分布的六道扁铁,端部铁环突出于十三天外皮,承接6根0.5米见方的锻铁挺钩,支撑着十三天顶部的地盘,极为牢固。此塔为喇嘛塔式,造型秀丽,是北海公园的主要景观。

颐和园万寿山石幢双塔

颐和园万寿山石幢双塔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万寿山后山下。双塔各高约10米,这两座八角形七级楼阁式与密檐式相结合的石幢塔,全部由白石雕成。由八角形石雕须弥座承托塔身。塔身第一层的八面都刻有经文,上方出塔檐,塔檐的二、三、四级上方都以石雕莲瓣承托二、三、四层塔身。二、三、四层塔身八面均雕有佛龛,龛中都刻有佛像。塔刹由第七级塔檐顶部的八角脊承托石制宝珠组成。

恬淡守一真人塔

恬淡守一真人塔位于在北京市广安门外白云观内。塔建于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塔全用石头雕刻而成,十分精致。仿亭阁式,但又有差别,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塔。下面是仰莲须弥座基台,上建八角形塔身,再上又覆以三重檐的层顶,高约10米。其上为仿木结构形制雕刻有:椽子、飞头、瓦陇、脊兽以及球纹隔扇窗。塔身上雕有象征道教的八卦图案。

塔顶为八角亭式,上冠大圆珠,显然与佛塔的塔刹不同。此塔不仅是道教塔中的珍品,又是不可多得的一件大型石刻艺术品。为研究道教建筑艺术和道教文化都有参考价值。

继升塔

继升塔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聂各庄乡凤凰岭景区内中线龙泉寺东边,又称龙泉寺石塔。塔建于清代(公元1644—1911年),石结构,全部用花岗岩石砌筑,覆钵式,高6.1米,座北朝南。塔脖十三天,尖耸,塔刹饰宝瓶和仰月。此塔形制秀丽,为花岗岩石塔中的珍品。

四门塔

四门塔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车儿营村西头。塔雕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石结构、平面四方形,单层、石室形式、高约10米,为古塔中所少见,是专为保藏一尊北京地区最古老的鲜卑族北魏孝文帝石雕佛像而建造的石室建筑。其像连座高2.2米,身后还雕饰背光。背光上分层雕刻忍冬纹、火焰纹、伎乐天人等图案,刻艺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文化价值。此塔建筑风格简炼明快、整洁大方,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为北京地区历史悠久的石塔之一。

香山多宝琉璃塔

香山多宝琉璃塔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宗镜大召庙之南,是八角七层楼阁式琉璃塔。该塔通高40米, 塔建有廊柱环绕的木构附阶, 宽大舒展。塔建在绕以白石栏杆的基座正中,挺拔秀丽,为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建。

天宁寺塔

天宁寺塔位于广安门北滨河路。建于辽代。天宁寺在北魏孝文帝时,叫光林寺,唐开元时改称天王寺。辽代,在寺后建塔,元末寺院毁于兵火,只余高塔。明初曾重修庙宇,此寺是北京创建年代最早的庙宇之一。寺坐北朝南,山门为灰筒瓦硬山顶,石券门窗,门额正书“敕建天宁寺”,山门后面为弥陀殿,殿前有月台,两侧分列螭首方座石碑各一座,为乾隆年间重修天宁寺碑记。塔立于殿后中 轴线上。天宁寺塔为八角十三层檐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57.8米,建于一方形砖砌大平台上。两层八角形基座,基座之上为平座,平座之上用三层仰莲座承托塔身。塔身平面也是八角形,以上即十三层塔檐,檐下均施仿木结构的砖制双抄斗拱,各层塔檐自正而上逐层递减,塔檐的角梁均用木制,檐瓦和脊兽、套兽为琉璃制作。塔顶为砖制两层八角仰莲座,上承宝珠作为塔刹。1976年唐山地震将塔刹震落。天宁寺塔北面,原有大觉殿、广善戒坛等建筑。寺西北原有院落,名宗师府。

万松老人塔

万松老人塔在西城区西四南大街41号旁门。砖塔胡同因之得名。塔为金元时代风格的密檐八角九层砖塔,高约15.9米,是北京城区仅存的一座砖塔。塔院东西长14米,南北宽7米,面积为99.3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2.5平方米。万松老人即万松行秀禅师,自称万松野老。金代河内(今黄河以北)人。出家于荆州,是金元间的佛教 大师(属佛教支派曹洞宗),同时深通儒家经典。著作有《从容录》、《请益后录》、《万寿语录》等。81岁圆寂于燕京西郊仰山的栖隐寺。后修此墓塔,塔原为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清乾隆十八年(1753)加高至九级。民国16年(1927)由叶恭绰等人重修,辟大门并书石门额“元万松老 人塔”。1986年维修中发现清塔内包着元塔。

镇岗塔

镇岗塔位于长辛店乡云岗村。金代建筑,是一座砖结构的实心花塔。坐北朝南,通高18米,周长24米。底座呈八角形,低矮敦实,平座上有双抄重拱五铺作斗拱,每面各一攒。拱眼壁上有盆花、兽头等精美古朴的浮雕。西北面还浮雕有两武士、两文官和大鹏金翅鸟。塔身象一座 八角亭,有短檐、斗拱和垂兽,每角各竖有圆柱一根。八面 相隔地浮雕着隐作菱花格子门和直棂窗。

塔身上部有一层须弥座,座上密布佛龛相错环绕而上,且逐渐向内收拢,从第二层龛以上,每佛龛内端坐一尊佛像,有的双手合十,有的两手上举,有的一手平伸,神态庄严逼真。再上是一个带宝珠的塔刹,塔刹下有一层须弥座承托。原塔前立有石碑一座,为明嘉靖四十年(1561)重修镇岗古塔碑记,现已失落。明代曾有一次重修,到民国年间,塔已残破,抗日战争时期,塔底部的一角和塔刹又遭日军炸毁。 1958年进行了一次修整,补砌了被毁的部分塔基。1982年重修塔基和避雷针,并加固塔下的护坡。

周云端和尚灵塔

周云端和尚灵塔在海淀区北安河乡大觉寺南1.5公里处。明弘治三年(1490)建。高约15米,七层八角密檐式砖塔。塔为双层须弥座,座上三层砖雕仰莲。塔身饰以仿木结构的砖雕门窗,塔檐悬有风择。

周吉祥,又名周云端,曾在大觉寺为僧。相传其姊周太后在作贵纪时,曾以祝寿为名,在报国寺旁修建了大慈仁寺,以吉祥第一代住持,又让他但任僧录司(明代管理宗教事务的最高机构)左善世。吉祥死后就葬在大觉寺西南的山坡上,此塔即其灵塔。

慈寿寺塔

慈寿寺塔位于海淀区玉渊潭乡八里庄,名永安万寿塔,俗称慈寿寺塔,亦称八里庄塔。慈寿寺及塔是明神宗圣母慈圣皇太后于万历四年(1576)所建,基址为明正德太监谷大用墓地。清光绪年间寺废,仅有孤塔子存。塔为八角13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高约50米,仿天宁寺辽塔建造。塔基为双层须弥座,上面有40个小龛,刻有200多个人物,体态形式各异。上面是3层仰莲花瓣拱托塔身,塔身东西南北四面有砖雕券门,南面券门额书“永安万寿 塔”,其余四面为券窗,门窗两侧原有泥塑金刚力士神像,现已残破。

密檐上每根檐椽都挂有铁制风铎,共3000多个;每层檐下均有24个佛龛,内供铜佛。塔刹为铜质鎏金宝瓶。为明代密檐塔的代表作。塔的两侧立有石碑,左刻紫竹观音像,右刻鱼篮观音像及关圣帝像并赞。塔前不远处,还有两株古银杏树。

张坊村塔

张坊村塔位于房山张坊村。辽天庆六年.(1116)始建。为八角形五级密檐石塔。通高6米。塔座分上、中、下三层:上部是圆形的石雕仰莲托;中、下部为两层须弥座,周身浮雕人物、动物图案。塔的中部是独石制就的八角幢身,因上面刻有经文,所以俗称“经幢”。

金仙公主塔

位于房山云居寺石经山雷音洞上面。唐开元十八年(740)建。坐北朝南,通体高3.5米,全部采用 汉白玉石精制而成。基座由块石砌垒。中间用4块厚板石组成方形佛龛,正面设券门。门两侧各有浮雕金刚力士一尊。自门向里,对面石壁上又呈现出一组浮雕,释迎牟尼端坐中间,两侧各有一弟子。其上是七层叠涩檐。塔上有铭文。

下寺石塔

下寺石塔位于房山区张坊镇下寺村北3.5公里处。始建于唐代。石塔坐北朝南,方形,高3.7米。通体采用汉白玉石制成。基座用块石垒成。中间用四块厚板石组成方形佛龛。龛的南面设券门。门两侧,各浮雕金刚力士,反映出唐代雕刻技艺。自门向里,正面石壁上又一组浮雕:释迦牟尼端坐中间,两侧各有他的弟子1个。这组雕像高0.4米,宽0.44米。佛塞西壁石料脱落,上部是仿楼檐7层,各层檐采用叠涩做法,每两檐间线刻缠枝花,宝珠塔刹。塔的整个造型呈笋状。此地原有上寺和下寺。下寺村就是以寺命名的。上寺就在石塔旁。塔北侧发现了大量的唐代砖瓦、瓷片等,塔西悬崖问有羊肠小径,石壁上有打凿的文字“上天桥”、“仙仁水”、“如来愁”。

于庄塔

于庄塔位房山区窦店镇于庄村南土坡上。又称和尚塔,该塔始建于金代,是一座六角三层的密檐式塔,塔高为8米,周长4.8米,由砖砌而成。塔基为两须弥座,上有精致的砖雕。中部有三层莲花承托塔身,塔身柱状,三面设门,三面设窗,顶为宝珠塔刹,该塔1988年维修,是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

周吉祥塔

周吉祥塔位于房山区上方山下孤山口村。明弘治年间始建。面南向。砖石结构,八角形七级密檐式。通高约18米。塔基由汉白玉石砌垒,高l米,须弥座塔基束腰间砖雕花卉、人物故事等。塔身八角形,每角有砖砌圆柱。塔身的其它各面,均雕以假门或者假窗。塔上部的各层檐,均采用正反叠涩做法。每层檐的角梁垂挂方形铜铃。塔前约10米的地方原有碑记两座,1966年一碑被毁。

云居寺北塔

云居寺北塔因身曾以红色刷饰,又俗称“红塔”。位于房山云居寺内,塔为砖瓦结构,高30.4米。整个塔身分上下两层,中间有八角形中心柱。上下檐装饰斗拱。两层塔身八面分设拱门及隐作直棂窗。

始建于唐辽时期,元、明两代维修成钟鼓楼式。上部宝顶相轮如钟形,中部覆钵如鼓形,下部呈楼阁式。中部有磴可登,底部紧腰处有一周伎乐天砖雕,有反弹三弦的造型以及人面鸟身的美音鸟 《迦陵频迎》。还有古代宴乐场面等各种浮雕。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严行大德塔

严行大德塔位于房山区长沟乡西甘池村,建于金代。为六角形七级密榴塔,全部汉白玉石雕砌,南向,通高5.53米。塔基为六角形须弥座,高1.3米,塔身由莲花座承托。塔身高1.43米,每面宽约41厘米。正南面楷书 “严行大德灵塔”。上部为七级密檐,高2.8米。各层檐头雕出瓦当。塔刹为仰莲托宝珠。1986年对灵塔进行了整修,并在塔的四周砌了砖台。

玉皇塔

玉皇塔位于房山区云居寺的东南、高庄村北。始建于辽代。坐北朝南。砖结构。八角形七级密檐式。高约15米。塔座为八角须弥座式,上面装饰砖雕的人物故事、动物图象等;塔的中心有八角柱,塔身正面开设券门可以入塔。门内曾经供奉汉白玉石的玉皇大帝雕像。东、西、北面设砖雕假门,其余4个斜面设砖雕假窗。再往上就是密檐七层塔檐,各角角梁均悬铜铃。塔顶八角攒尖式,八条脊由封顶的铁球朝八方延伸,尽头有垂兽套兽。

照塔

照塔位于房山区南尚乐乡塔照村东的山巅。建于辽代。塔坐北朝南,为八角形七级密檐砖塔,通高15米。此塔当地传说为风水塔。塔基为须弥座,高3米,每面宽 2.2米。中部塔身高2.2米,每面宽1.75米。塔身正面有券门,其它各面设假门和假窗。塔身之上为仿木砖刻额枋檐椽和砖制的一斗三升斗拱。上边是七级叠涩檐,塔尖为攒尖刹。

昊天塔

昊天塔又称多宝佛塔。位于房山区良乡东北1公里燎石岗上。昊天塔相传建于隋朝,现存塔是辽代建筑。为五层楼阁空心式。砖木结构。通高47.05米,平面呈八角形。须弥座塔基上刻砖雕花卉,壶门内雕有站、坐佛像。壶门上雕有狮子。塔身各层东、南、西、北设有券门,券门里设有佛龛。其余四面开直棂假窗。各层檐下饰有仿木结构的斗拱。每层内有回廊。自一层有阶梯绕塔心直通塔顶,并可绕塔刹环行。每层回廊内有自里向外的镣望孔。据传宋辽交战时,曾经起过军事作用。

应公长老寿塔

应公长老寿塔位于房山区岳各庄乡天开村北。俗称和尚塔。建于元代大德五年(1301)二月。南向,六角形五级檐式砖塔,通高12米,须弥座上砌三层莲花。柱形塔身正面开拱门,门楣上端嵌铭文:“应公长老寿塔”。东南、西南两面又嵌铭各一方。正面设假门,其它面置假窗。假窗上部有挂落;塔身以上为五级密檐,各层檐下均有仿木结构的砖制斗拱。

豆各庄塔

豆各庄塔位于房山区崇各庄乡豆各庄村西约200米的台地上。始建于明代。八角形,通高约15米。塔基的须弥座束腰间,八面砖雕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的八宝图像。座上端为上下3层砖雕莲瓣。塔身八角柱形。东面辟券门,其它各面,分别开设砖雕的假门、假窗。塔身之上是9层仿楼阁建筑。第l层檐下装饰斗拱。其它每两 层榴之间做成仰、覆莲瓣。檐子为叠涩式。塔刹由下大上小的两层砖雕莲花组成。这座塔的特点之一是采用莲花装饰的成分多:整个塔由座上的3层莲花托起,每两层檐中央又装饰上下对称的仰覆莲瓣,共有8层之多;再用莲花封顶。

天开塔

天开塔位于房山区岳各庄乡天开村南里许。建于辽代。塔南向,坐落在山岗中腰,为八角形3层空心楼阁式,高约15米。须弥座装饰斗拱,束腰浮雕团龙、行龙等。塔身4个正方向每层均开发券的拱门,其它4面则辟为直棂假窗。每层檐均装饰斗拱。塔刹已毁。塔内设中心柱,柱与外墙之间是回廊。上下各层有爬梯贯通。

燃灯塔

燃灯塔位于通县北城,大运河北端西畔。据县志载, 此塔始建于北周,唐、元、明诸代曾予以维修。砖木结构,密檐实心,八角形13层,略有收分。原高48米,围44米,须弥座,双束腰,每面多嵌精美砖雕,下腰置二龙戏珠,上腰设三壶门,内镶仙人,各角雕力士披甲顶盔。此塔距潞河 数百米,然其影垂映河中,故乾隆帝有“郡城塔景落波尖”诗句。康熙十八年(1679)地震,其身倾圮,发现一颗佛牙与数百粒舍利;1900年,八国联军占据通州,对塔进行破坏;1976年唐山地震受损。

1985年9月重修,塔刹增高5米,添相轮二、圆光一、仰月一、宝珠四,添设避雷针,重修塔顶莲花座及各层塔檐,补铸铜铃,按原色油饰。

冶仙塔

冶仙塔位于密云县城东北4公里的冶山上,原有一座普济寺,寺塔称冶仙塔,又叫“冶塔仙灯”。是密云外八景之一。冶仙塔初建于辽代重熙八年(1039)。塔高约8米,平面呈八角形,塔身分上、下两层,每层各有一拱形券门,门洞朝南,周围有砖雕假窗和砖雕花饰。塔基、塔身、塔顶全部为砖雕仿木结构。相传高僧季小唐在塔内修炼之时,夜晚塔顶处常有串串红灯照耀,所以称冶仙塔为“冶塔仙灯”。

万佛堂花塔

万佛堂花塔万佛堂孔水洞的组成部分。花塔建于辽咸雍六年(1070),是中国现存准确年代最早的花塔。塔坐北朝南,砖结构,通高约24米。下部平面八角形,上部呈笋状。须弥座高5米,笋状塔身,下侧嵌镶两层楼阁。往上至顶是佛龛,内各供佛像。每龛下,均有伸头向外的砖雕吻首或大象的头。

圆正法师塔

圆正法师塔位于门头沟区。金皇统六年(1146)建。砖塔平面呈六方形,高10余米。束腰塔座高2.5米,上环列青砖雕刻莲瓣约以百计,上承塔身。塔身上部每面雕如意头4个。塔身上为三层叠涩密檐,密檐上为覆钵承托的十三重相轮,收拢为尖状,轮顶为一直径尺余的空心铁球。球间穿出一高2米余的铁杆为塔刹,附件已散失。塔铭由 金代著名高僧希辩撰文。此塔系密据塔向覆钵式塔形制演变的珍贵例证,为国内所少见。

无碍禅师塔

无碍禅师塔位于大兴县榆垡镇履磕(里河)村内。原有古刹灵言寺。寺西南角处遗留元至元九年(1272)建造的砖塔一座,是名僧无碍禅师之墓塔。塔南向,六面形实心,密檐六层,全部以砖仿木构建,残高约10米。塔座须弥束腰,上仰置莲花瓣,座周雕刻佛像。塔身正面刻棱格门窗,上部嵌石刻塔铭。塔上部重檐,每层檐下出斗拱三攒,顶为莲花瓣,上置石质葫芦形塔刹。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白塔庵塔

白塔庵塔在中国画研究院内。20世纪40年代此处有庵因塔而名。相传明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逃出南京,削发为僧,晚年来到北京,死后葬于西山,并建衣钵塔,塔讹称建文帝衣钵塔。塔高25米,为覆钵式,塔基为单层须弥座,座上为6层雕刻而成的仰莲,塔身四面均有佛龛 (眼光门),十三天由环形石料垒筑成。塔身为青砖所砌,塔刹部位安置着两吨重的铜制华盖和宝瓶。

文峰塔

文峰塔位于平谷县东高村镇东高村东500米的山顶上。明代始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塔为六棱实心,共分三层,通高8米,南北各有一块石刻镶于其中,是平谷县现存唯一的古塔。

姚家寺塔

姚家寺塔位于石景山区卢师山八大处证果寺以东l公里。塔高约10米。为八棱七级,塔旁为汉萍禅师墓。

姚家寺即圣水寺,或曰胜水禅林。因该寺水井水质纯正,而得名。

峰香公寿塔

峰香公寿塔位于丰台区王佐乡瓦窑村和栗园村之间。明嘉靖年间建。瓦窑村南栗园村北原有密檐式塔十数座,俗名乱塔寺。

在抗日战争期间,塔群遭日军拆毁。今存一座7级砖砌密檐塔,为明代万寿寺的主持和尚寿塔。塔高约15米,直径约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