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大著名传统小吃


上海小吃在南宋时即有记载,明初上海成为东南名邑,制作渐趋精美,在清时随着上海商业日益繁荣,应时适令的各类米、面类小吃品种更为丰富。清末,上海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后,相继吸取了各地风味小吃精华,几乎包括了全国各主要地方的特色,并加以发展和提高,形成自己的特色。上海小吃特点是品种繁多,兼具南北风味;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应节适令,因时更变;供应方便灵活。

上海特色美食 油氽排骨年糕

排骨年糕是上海一种经济实惠、独具风味的小吃,已有50多年历史。上海有两家著名的排骨年糕:“小常州”和“鲜得来”。“小常州”排骨年糕选用常州、无锡等地的猪脊骨肉,用酱油腌渍后,再放入用酱油、油、糖、葱姜末、酒等混合的油锅中氽,氽至色呈紫红、肉质鲜嫩、味道浓香时取出。与此同时,将松江大米煮熟后,放在石臼里用榔头反复捶打,待捶打至米已无整粒后取出,每500克切20根,每根里裹一小块已经氽过的排骨,再入酱汁油锅中煮氽。

吃时,洒上五香粉,则既有排骨的浓香,又有年糕的软糯酥脆,十分可口;“鲜得来”的排骨年糕是将面粉、菱粉、五香粉、鸡蛋放在一起搅成浸裹在排骨表面,放入油中氽熟。

这种排骨色泽金黄,表面酥脆,肉质鲜嫩。与此同时,将松江大米与红酱油、排骨一起加上甜面酱,浇上辣椒酱即可。入口糯中发香,略有甜辣味,鲜嫩适口。上海市的曙光饮食店的“小常州”排骨年糕、“鲜得来”点心店作的排骨年糕最具特色。

油氽排骨年糕的制作方法

材料:(制25份)猪大排骨5000克、味精100克、葱末350克、姜丝200克、盐85克、水磨年糕2500克、白糖1000克、绍酒185克、特级红酱油2500克、熟猪油3500克(耗500克)

1、将大排骨斩成每块重85克的薄片,再以刀面平拍,使排骨面积增大,容易入味。同时,在边缘切3刀(刀口长0。6厘米),将筋切断,以免油氽时起卷。另取红酱油(500克),把排骨块用酱油浸渍。

2、锅内放熟猪油,用小火烧热,随即加入酱油1500克、盐(50克)、葱末(150克)、姜丝(150克)、绍酒(85克)、白糖(500克)、味精(50克),搅拌一下,待油烧至七成热时,放入排骨,不断翻动,约20分钟,待排骨色泽由深红转为淡黄,约六成熟时,即可捞出,沥去油,用剪刀将每块排骨剪3剪,每1剪都要剪至离骨5厘米处(口约1。6厘米长),将筋剪断,形如佛手大头菜状。

3、在油锅中添加酱油(500克)、盐(35克)、白糖(500克)、葱末(200克)、姜丝(50克)、绍酒(100克)、味精(50克),稍加铲拌,将油温烧至七成热,再次将排骨浸入锅中,以小火氽煮,约12分钟(冷天约20分钟),至排骨发硬,平而不卷,呈金黄色时,取出沥出油。

4、取水磨年糕(2500克共100条),整条放入氽排骨的锅中氽15分钟,至年糕呈金黄色时捞出。食用时,按需要数量,先盛年糕,再放排骨即成。如排骨和年糕量较多,可采用氽一锅排骨再氽一锅年糕的办法,交叉油氽,但每次氽排骨前,均需加一定调料(酱油150克、白糖85克、味精20克、葱35克、姜10克)。其次油温应保持八成热,过低不易氽透,过高则易炸老。

特点:排骨肥嫩香鲜,味浓厚,年糕鲜润不腻,经排骨油氽制,具有排骨香味。

上海特色美食 薄荷糕

南南北北,糕点是中国人拿手的点心。论起上海的糕点,恐怕掰上脚趾,你都数不过来。但被上海人广为喜爱的,要数条头糕和薄荷糕,还有双酿团之类的。薄荷糕,糯米粉里拌着些许的薄荷粉,点缀着红绿丝。条头糕,糯米粉糅合细沙(不是裹着细沙,而是两者揉在一起)做成长条状,油炸了之后更好吃。

薄荷糕是中国菜系沪菜菜系中很有特色的菜式之一,以薄荷为制作主料,薄荷糕的烹饪技巧以蒸菜为主,口味属于清香味。薄荷糕的特色:糕色淡雅,凉爽可口,为夏令消暑佳品。

夏天是薄荷糕最畅销的季节,外观洁白如雪,上面还有星星点点的绿色,那便是薄荷了。薄荷糕是糯米粉里拌着些许的薄荷粉,点缀着红绿丝。甜甜的,凉凉的,吃完后嘴巴就像刚刷过牙一样,口气绝对清新。

薄荷糕的制作方法

原料:精糯米、精粳米各2500克,白糖1250克,薄荷香糖0、5克(或薄荷油1、5克)。

糯米: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索B2、烟酸及淀粉等,营养丰富,为温补强壮食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对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糯米有收涩作用,对尿频,盗汗有较好的食疗效果。

粳米:粳米米糠层的粗纤维分子,有助胃肠蠕动,对胃病、便秘、痔疮等疗效很好;粳米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少高血压的机会;粳米能预防糖尿病、脚气病、老年斑和便秘等疾病;粳米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含量都比较多,多吃能降低胆固醇,减少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几率;粳米可防过敏性疾病,因粳米所供养的红细胞生命力强,又无异体蛋白进入血流,故能防止一些过敏性皮肤病的发生。

1、将糯米,粳米搀和淘净,静置(夏委1小时,春秋季2-3小时,冬季4小时,中间需喷一次水),至米粒发酥,用手旨能捻碎时,上磨磨成粉,用32眼铜丝筛筛过,便成镶粉。

2、将磨好的粉放在案板上,中间挖一个塘,加入白糖,薄荷香精及冷水750克,拌和擦透后用16眼筛筛成糕粉。

3、取33厘米见方的蒸热一块,上铺洁净湿布,再架上活络方框(高2、5厘米,内33厘米见方),并按框架上永定的标志横划两刀,直划三刀,割成长11厘米,宽8厘米的生糕坯12块,如此反复将其余糕坯制完。

4、将生糕坯,模子连同蒸垫放入笼屉,置旺火上蒸约10分钟即成。

制作要点

1、糯米、粳米静置时间要根据季节不同有所变化,夏季1小时,春秋季2-3小时,冬季4小时。

2、入笼蒸至时要旺火沸水速蒸。

美味特点:薄荷糕,甜、凉爽口,夏季吃颇为下火。条头糕,又软又凝,甜度适中。色泽淡雅,凉爽可口。

上海特色美食 蟹壳黄

上海久负盛名的特色点心,创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以上海萝春阁和吴苑饼家烹制的蟹壳黄最为著名。它采用油酥面加酵面制坯,做成扁圆形饼,饼面粘上一层芝麻,贴在炉壁上经烘制而成。馅料有咸有甜,咸的有葱油、鲜肉、蟹粉、虾仁等,甜的有白糖、玫瑰、豆沙、枣泥等。因饼形似蟹壳,熟后色泽如蟹壳背一样深红,所以称为"蟹壳黄"。

蟹壳黄用发酵面加油酥制成皮加馅的酥饼。饼色与形状酷似煮熟的蟹壳。成品呈褐黄色,吃口酥、松、香。早期上海的所有茶楼、老虎灶的店面处,大都设有一个立式烘缸和一个平底煎盘炉,边做边卖两件小点心——蟹壳黄和生煎馒头。蟹壳黄香酥,生煎馒头鲜嫩,深受茶客喜爱。

20世纪30年代后期,出现了单卖这两个品种的专业店,如黄家沙、大壶春、吴苑等,名噪一时。

蟹壳黄的制作方法

原料:精面粉1100克,老酵面400克,食碱40克,净猪板油250克,绵白糖700克,饴糖50克,生芝麻500克(约耗150克),熟猪油600克,花生油10克。

1、将猪板油切成丁,与绵白糖一起制成糖板油丁。饴糖加水50克调成饴糖水、盆内加面粉750克,加入熟猪油搓成油酥面。

2、另取盆放入面粉350克,加开水100克,拌匀成雪花面,稍凉后,加入温水或冷水400克左右,同时把撕碎的老酵面一同加入揉匀,静饧1小时,然后掺入食碱水揉匀。

3、发酵面团放在案板上,擀成约0、3厘米厚的长方形面皮,将油酥面搓成长圆形放在面皮上面,用手均匀摊平,由外向内卷成长圆形,再擀成上述形状的长方形面皮,然后一折三层,擀平,卷成长圆形,摘成每个重约20克的面坯,平放于案板上。面坯逐个按成中间厚、边缘较薄的圆形面皮,包入糖板油丁5克,收口捏拢,收口向下,压成扁圆形,一面涂上饴糖水,蘸上一层芝麻,另一面(即收口面)拍上少许冷水,随即入烤炉烤至金黄色即成。

制作要领:

1、酵面要揉匀饧透,揉至表面光滑不粘手为宜;

2、200克酵面放入150克油酥面;

3、烤制时受热要均匀,火不宜太旺,以免焦煳。

特点:色泽金黄,酥松香甜。

上海特色美食 生煎馒头

上海称包子为馒头,因此,生煎馒头实为生煎包子。生煎馒头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上海点心,据说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生煎馒头原为茶楼、老虎灶(开水店)兼营品种。馅心以鲜猪肉加皮冻为主。20世纪30年代后,上海饮食业有了生煎馒头的专业店,馅心花色也增加了鸡肉、虾仁等多种品种。生煎馒头也是苏州有名的点心之一。

上海人对它的评价是:“皮薄不破又不焦,二分酵头靠烘烤,鲜馅汤汁满口来,底厚焦枯是败品。”不仅介绍了生煎馒头的优点,也提醒食客,凡是“底厚焦枯”的可以不买,其至“罢吃”。其特点是底酥、皮薄、肉香。一口咬上去,肉汁裹着肉香、油香、葱香、芝麻香喷薄而出,味道一级。

生煎馒头的制作方法

制馅:将猪夹心肉500克剁成肉末,加精盐10克、酱油40克、白糖20克、绍酒15克、葱姜汁10克及适量清水搅拌上劲,再加肉皮冻200克,拌和成馅。

制皮、合成:嫩酵面800克反复揉透,搓条摘坯60个,擀成边缘略薄的面皮,加肉馅包捏成约有8~10条褶纹的小馒头,在收口顶部粘上少许白芝麻或香葱末。

煎制:将平锅置火上,加油烧热,把馒头排列在锅内,略煎,盖好,再喷水约5分钟,至锅内水分蒸干,并闻有“吱吱”响声时,将锅略移火口,并加以转动,每半分钟转动一次(约90度),连续4次,适为一周,锅内透出香气即熟。。

特点:成品色白,软而松,肉馅鲜嫩,舟有卤汁,咬嚼时有芝麻及葱香味,以出锅热吃为佳。

上海特色美食 南翔小笼包

南翔小笼包是南翔镇的传统名产,原名南翔大肉馒头,后曾称南翔大馒头,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鲜、形美著称。起始于清代同治,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由日华轩点心店主黄明贤创始,后日华轩的小笼师傅分别受雇于古猗园或自行开设松鹤轩经营,全镇酒菜馆争相仿制,旅沪的南翔人也邀请南翔师傅,分别在上海城隍庙和西藏路开设南翔小笼店,经常顾客盈门。

南翔小笼包是嘉定最富特色的名点。早在清同治年间便在市上畅销。南翔小笼包以皮薄、馅大、汁多、味鲜、肉嫩、形美而著称于世,成为嘉定名点一绝。产品连年获得“中商部饮食业优质食品金鼎奖”、“中华老字号”、“中国特产粮品”、“日本速冻定点企业”等殊荣。

到了上海,一定要吃一下南翔小笼。如果有时间,可以去嘉定的南翔镇游古漪园,吃正宗的南翔小笼。不过,您也可以选择在市区的城隍庙里游玩并且品尝此地鼎鼎有名的南翔馒头店。这里一年四季从早到晚人头攒动,很多人慕名前来品尝皮薄多汁的小笼包子。这里也接待过不少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元首。底楼外卖,永远排长队。二楼堂吃,15元16只,买上一碟姜丝,放在醋汁中,此醋用醋与黄酒调制,蘸取小笼包鲜而不腻,

爽滑可口,有蟹的清香,有时还能吃到蟹黄。不过二楼也常常是人满为患,一般都要等座,少则半小时,多则一两个小时,吃顿小笼,也不容易。三楼不用排队,不过价格惊人,蟹粉小笼20元6只,特别小笼40元6只。但是,三楼的高价小笼,用料十足,最为美味。蟹香四溢,汤汁鲜美,估计招待克林顿的小笼,也不过如此吧。如果各位银子多,建议尝尝三楼的蟹粉小笼。

南翔小笼包的历史典故

南翔小笼包产地主要分布在嘉定区南翔镇,后来扩展到嘉定全区及上海豫园老城隍庙等地。南翔小笼创始人黄明贤出生于嘉定区南翔镇,早年开设日华轩糕团店,经营南翔大馒头,黄明贤天天挑着馒头到古漪园叫卖,因大肉馒头味道鲜,脍炙人口而出名。同行老板闻风而动,都来古漪园叫卖大肉馒头,使黄明贤生意受到影响,不能一人专利,于是他对大肉馒头采取"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选用精白面粉紧酵擀成薄皮,又以精肉为馅,不用味精,用鸡汤煮肉皮取冻拌入,以取其鲜。馅内洒入少量研细的芝麻,以取其香;还根据不同季节,加入蟹粉或虾仁或春笋,以取时鲜。每只馒头折裥14个以上,50克面粉制作10只馒头,形如荸荠呈半透明状,小巧玲珑;出笼时任取一只放在小碟内,戳破皮子,汁满一碟,为佳品,逐步形成皮薄、汁鲜、肉嫩、馅丰的特点。

后来旅沪的南翔人邀请黄明贤到上海城隍庙开设南翔馒头店和西藏路上开设古漪园馒头店,挂名南翔小笼,至今盛名不衰。因南翔小笼味道鲜、脍炙人口而出名,同行老板纷纷效仿,使南翔小笼在上海及全国各都见其身影。日华轩名声大振,大家争吃南翔小笼。

1963年古漪园重新恢复经营南翔小笼,从民间征召做小笼师傅,不断改良配方重整南翔小笼,1981年6月南翔小笼由嘉定速冻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投入国际市场,1984年上半年即向日本、香港、澳门、加拿大等地区出口。南翔小笼馒头打入国际市场,从此走出国门,南翔小笼闻名中外。

南翔小笼包的制作方法

制馅:用猪夹心肉(肉与面的比例为1:1)切剁成肉末,加调味料(精盐、白糖、白酱油、麻油),顺一个方向搅拌匀,加水再搅成水肉融和的糊状,再加事先制好的肉皮凉拌和,即成肉馅。

制皮:和面(半发酵面团)下剂,擀面皮。

烹制:面皮内放馅心,包拢收回,逐个放在底部垫有装草层的小笼屉上,每只小笼装馒头16只,用大火蒸10分钟即成。成品外形微胀,内部含汤,皮呈五色。宜现做现吃,原笼上桌,食时伴以香醋、姜丝更美。

特点:皮薄、馅大、汁多、味鲜、形美著称。

上海特色美食 三鲜小馄饨

馄饨北方叫馄饨,广东称之为云吞,新疆叫曲曲,福建叫扁食,四川称抄手。馄饨的文字记载见于西汉,它源于中国北方,兴于唐宋,初为祭祀,后为民间小吃。太古神碉盘古将混沌破开,一分为二,天地即成。清代同治年间,文人曾这样赞誉过馄饨: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长。价廉物美的三鲜小混沌,可谓百吃不厌,小馄饨的包制,更是简便、快捷。

上海的三鲜馄饨也有别于无锡的三鲜馄饨。馄饨馅并不是鲜肉、开洋、榨菜制成的馅心,而是纯肉的。所谓三鲜名堂皆在汤里,蛋丝、虾皮、紫菜此三鲜调出薄皮包裹着的鲜肉,口感咸香爽滑。

三鲜小馄饨的制作方法

原料:夹心肉糜、小馄饨皮

调料:鸡蛋、料酒、姜、葱、盐、鸡精汤料:紫菜、蛋皮丝、开洋或虾皮、胡椒粉、辣酱(可不用)

1、在夹心肉糜里面放入适量的盐、料酒、胡椒粉等料,再放入切碎的姜、葱、半个鸡蛋,然后一起搅拌,再加适量的水搅拌(顺一个方向搅拌)均匀,放冰箱半小时。将剩下的半个鸡蛋做一张蛋皮,烧热锅,放少许油、旋转使锅内油均匀地涂在锅壁上,倒入蛋液,迅速转动锅,蛋皮即成备用。

2、三鲜份量要到位。将蛋皮切成丝、并把紫菜、开洋或虾皮、按个人口味放入适量的盐、鸡精、胡椒粉等搁置大腕中备用。食用时冲入沸水,放入煮好的馄饨,即成了一碗色、香、味俱到的上海三鲜小馄饨。

3、右手用筷将馅适量陷料剔进左手皮子中,左手中指屈起下落。包进馅心后,由食指,无名指,拇指同时屈起捏拢皮子四角,注意捏拢皮子时尽量使四角悬空而捏。切忌将馅心平摊在左手掌中捏拢,捏死皮馄饨。

4、煮开清水后,放入包好的小馄饨并搅拌一下,水滚馄饨浮上,反复两次,必熟无疑时捞起沥干,放入三鲜汤料碗中,撒上葱花就完成了。

特点:汤烫、皮薄如纱,三鲜份量到位。哧溜一下溜入腹中。

上海特色美食 油豆腐线粉汤

上海著名的大众化名点。创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最早由小吃食摊经营者,价廉物美,颇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几十年来,此小吃一直盛名不衰,如今在上海城隍庙、云南南路等各条美食街上都有经营者。

油豆腐线粉汤的做法历史悠久,在制作过程中您也能感受到这些特色美食的魅力。油豆腐线粉汤是很有特色的上海特色小吃,油豆腐线粉汤以油豆腐为主要材料,烹饪的做法为主,口味属于,你也一起跟着美食杰网站为您提供菜谱一起做特色小吃吧!

干点配湿点,这是平常上海人习惯的饮食方法。而湿点中油豆腐线粉汤则是保留节目。虽然它看上去有点清汤寡水,但配生煎等油腻的点心,则是绝配。而且看它的烧制过程也是一个享受:锅内汤汁翻滚,煮着铁丝网勺里的线粉,闻一闻,香气四溢。

油豆腐线粉汤的制作方法

料丰软熟,滋味鲜美,冬季食用尤佳。

1、将海蜒放在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盛有15千克水的锅内,加入精盐70克煮沸,即成鲜汤。食碱放入碗中,加沸水50克使其溶化,再加入适量冷水冷却。大百叶放入碱水中浸泡3分钟,待回软后捞出。另取油豆腐泡入碱水中,用手捏一捏,使之柔软后捞出洗净,放入鲜汤锅内烧透。

2、猪瘦肉用纹肉机绞成肉末,放入盆内,加入精盐、冷水适量拌匀成馅。取百叶逐张叠好,用刀对切开,每张一切为四(每小张约长18厘米,宽6厘米),包入肉馅,做成20个百叶包,每10个用线扎成一捆,放入鲜汤锅内煮熟。

3、剩馀的肉馅分别嵌入20个油面筋内,也放入鲜汤锅内煮熟。干线粉用沸水烫后,放入有水的盆内。

4、取空碗一只,加味精,再从鲜汤锅内取出油豆腐4块、百叶包1个、肉馅油面筋1个(油豆腐、百叶包须用消毒剪刀剪开)放入碗内。锅内加水烧沸,把湿线粉65克放入铁丝篓内,放入锅中烫一烫,倒入装有油豆腐等的碗内,浇上海蜒汤,淋入熟猪油5克即成。

制作要领:肉馅加水要分次加入,边加入边朝一个方向搅打,中间不宜改变方向,搅打至柔韧起筋为宜

上海特色美食 海棠糕

海棠糕是甜品点心菜谱之一,以花生为制作主料,海棠糕的烹饪技巧以烘烤法为主,口味属于甜味。海棠糕的特色:色呈紫酱红,形似海棠花,香甜且软,适宜热食。海棠糕,创制于清代,因糕形似海棠花而行名,后逐渐成为无锡风味小吃之一。同苏州的梅花糕一样,同为一道历史悠久的花色点心、香甜可口,热食尤佳。

海棠糕可是点心中的老一辈了,年轻人恐怕有很多都没吃过。其梅花、海棠花的外形,让人没吃就有了赏心悦目的情怀。它们的外层是面粉皮,里面是豆沙馅,在特制的模具中烘烤而成。由于用了似梅花、海棠花形的模子,作出这样的美人胚子也就再自然不过刚出炉的梅花与海棠糕,表面撒着饴糖,呈咖啡色,吃口分外香甜。上面还要加上果丝、瓜仁、芝麻等五色点缀,一朵朵花儿才完全的绽放开来。所以说吃海棠糕是一个乐趣,看店里的师傅做海棠糕又有另外一番趣味。

海棠糕的制作方法

主料:面粉,老酵,豆沙,净猪板油、

辅料:食碱,白糖,红绿瓜丝,花生油

1、将食碱加水化成水、面粉入缸,用冷水拌和打成面浆,放入老酵,碱水,拌和搅匀至面浆呈白色时、灌入铜壶待用。

2、花生油加适量清水调和成水油、豆沙入钵,加白糖,水油拌和成湿豆沙陷心、猪板油切丁,加入白糖拌制成糖板油丁。

3、糕模刷上水油,放在炉上稍稍加热,将面浆从铜壶中浇入糕模孔,至模孔一半深时,即在各模孔中放入豆沙陷,再将面浆浇入模孔,盖住豆沙,至模孔注满后,上面再放上糖板油丁,红绿瓜丝,烘烤七八分钟后,将模孔中的糕用铜钎挑出,放于另一撒上一层白糖的铁板上,糕面贴铁板,底面朝上,再放在炉上烘烤,待铁板上溢出糖浆,色呈酱红色时,把糕身取出装盘即可。

特点:外形呈海棠花形,色呈紫酱红,吃表面撒着饴糖,香甜松软,美味可口。

上海特色美食 擂沙圆

上海小吃。在煮熟的各式汤团上滚一层擂制的干豆沙粉而成。既有汤团美味,又有赤豆芳香,因无汤水,便于携带,冷热皆宜,别具特色。乔家栅点心铺经营的擂沙圆是将崇明县大红袍赤豆煮熟后磨成沙,晒干后即成紫红色的粉,然后,把包有鲜肉或豆沙、芝麻等各式馅心的糯米汤团煮熟,沥干水分,滚上一层豆沙粉。这种汤团,有色有香、热吃有浓郁的赤豆香味,而且软糯爽口,携带方便,一直深受游客的欢迎。

擂沙圆的典故

乔家栅是个地名,原指上海城内乔家浜(今乔家路)上的一个居民点。因周围有栅栏相围而得名。清朝末年,有人在这里开了间糕团点心店,即以地名为点名。乔家栅点心店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各类食品中尤以“雷沙圆”享誉沪上,于是乔家栅也就成为上海著名的地名之一。上个世界三十年代,由于市政发展的原因,乔家路位于城内偏僻处,点心店的生意逐渐清淡,延至四十年代,有人见乔家栅点心店的生意不错,也在西区拉都路西爱咸斯路(今襄阳南路永嘉路)口开了家“乔家栅点心店”,专门制作和销售高级精美点心。由于此处地段市口优于城内乔家路,不久人们便以店名为地名,称这里为乔家栅。

后来为区分二者,一般又分为南市乔家栅和西区乔家栅。解放后,1956年,地处南市西门的“鸿运楼菜馆”因支援内地建设而迁出,乔家路的乔家栅点心店遂迁往西门该菜馆原址。因为这是地处闹市,于是西门口的乔家栅点心店又成为上海名店。人们又以店名称地名,把西门的乔家栅点心店附近叫做乔家栅,原乔家路的乔家栅鲜少使用。

相传清朝末年,上海城内三牌楼(今三牌楼路)有一位开汤团店的雷氏老太太,为便于顾客把熟汤团带回家进食而找到了窍门,即把煮熟的汤团捞起,投放在炒熟的赤豆粉中搅拌,使汤团外层沾满红色的豆沙粉。这样汤团不再带汤,携带方便,热吃冷食悉听尊便,故名“雷沙圆”。上海乔家食府创设后,大宗生产这种雷沙圆。该店还改进制作方法,将赤豆粉炒制成干沙后,再用十七眼筛筛过,使赤豆粉更加细腻,熟汤圆沥干水分再投入粉盘擂滚,成品呈紫红色,清香软糯,深受食客欢迎。乔家栅食府遂将“雷沙圆”改名“擂沙圆”,成为上海传统小吃之一。

擂沙圆的制作方法

材料:赤豆(红豆)1000克、煮熟的各式汤团100个;擂沙圆品种有鲜肉、豆沙、芝麻等。其色粉红,豆香浓郁,软糯爽口,携带方便。

1、将赤豆洗净煮烂,磨成细粉,压于水,使之成块状豆沙,搓散,在烈日下晒,约两、三天,豆沙成小粒硬块(也可用烘箱烤干),水分完全蒸发,冷却后即可收藏保存待用。

2、使用时,取出用微火炒30分钟,使豆沙小块散如芝麻大的细干沙,取出再磨,磨细,用17眼箩筛过,粗粒再磨,弃去豆壳,成粽黄色擂沙粉(擂沙粉要现炒现用,久置不用则香味散失)。

3、将煮熟的各式汤团沥去汤,滚沾一层擂沙粉即成擂沙圆。

特点:这种汤团,有色有香、热吃有浓郁的赤豆香味,而且软糯爽口。

上海特色美食 开洋葱油面

开洋葱油面是上海市的著名小吃。开洋葱油面制法很讲究,它首先将葱白切成寸段,放温油锅中炸制(用这种方法熬制好的葱油色泽深红带黄、葱香浓郁、闻之即可增食欲)。然后将葱油配上已经用素油炒、酒糖浸过的开洋,即成开洋葱油。将面条煮熟,沥去汤汁,拌上开洋葱油,即成开洋葱油面。这种面条观之色泽鲜艳,食之润滑爽口,虾味鲜香,葱香扑鼻,营养丰富,十分受人欢迎。

开洋葱油面的制作方法

主料:切面

辅料:猪油、黄瓜丝、葱、姜

调料:盐、鸡精、酱油、白糖、料酒、桂皮、

1、坐锅点火放入少许猪油,下桂皮大料炸出香味,再放入葱姜煸炒,加入料酒、酱油,白糖、盐、鸡精,倒入高汤烧开后转小火煮20分钟;

2、将煮好的汤汁倒入碗中,坐锅将面条煮熟捞出沥干水分,放入汤汁中拌匀,撒上黄瓜丝和葱末即可。

注意要点

如果做虾米不是肉丝,虾米要先用水浸泡二十分钟左右,其余的步骤都是一样的。调味料没有写明具体的用量,可按个人口味,北方人如果不喜欢甜,糖是可以不放的。如果没有香葱,用大葱的葱白,切成丝也是可以做的。但还是香葱做出来的比较地道。

特点

面筋斗,味独特。在所有海派面点里,最简单的就属阳春面和葱油拌面。或许正是由于简单的原因,真正能把这两个面做得好的人家并不多。开洋葱油拌面,以熬香的葱油加上烧透的开洋,和面条一起拌着来吃。地道的开洋葱油拌面,面条有韧劲又滑爽,开洋鲜美,葱油则是喷喷香。一碗好味道的拌面在手,桌子上即使有再多的小菜,保证你看也不会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