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座城,可以从城市的老建筑开始,探究深藏其中的秘密与沧桑。说起上海的老建筑,就不得不说到各式的老洋房,这座繁华中的静谧之所,一砖一瓦、一台一柜、一花一草,都透着老上海的精髓。
19世纪中至20世纪中,历时百年,这里曾经是各国的租界。许多老建筑也是二十世纪初遗留下来的。上海的老洋房是上海最经典的住宅,每一幢都承载着一个当年上海滩的传奇故事。梦回老上海,一起去探访这些闪耀在历史长河里的星星。
老洋房的历史
1843年上海开埠后,外国传教士和侨商纷纷来上海,在外滩建起了一批砖木结构的以二层楼为主的西式房屋,供居住和经商之用,时人称之为“券廊式”洋房。
19世纪末,专供居住的花园住宅开始在上海出现,建造和居住者都为外国人。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上海工商业的日益繁荣,加之建筑材料的发展和工程技术的进步,西方各种建筑风格的独立式花园洋房不断被引入上海,中国的富有阶层也争相效仿,使得上海花园洋房的建设进入高峰期。
目前上海的老花园洋房,大都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抗战爆发后,以巨资建造花园洋房者甚少,只有少数巨贾豪富鉴于市场通货膨胀,转向兴建花园洋房,使上海近代花园洋房的建设进入尾声。
老洋房的特征
1、建筑风格为外国风格,洋味十足,多为欧洲和北美风格,也有少许南洋风格;
2、楼层不高、每幢之间的距离宽、采光好,而且一般都为大户型;
3、建筑密度很低(容积率一般小于1),绿化率较高,强调景观均好,首层普遍拥有私家花园;
4、普遍分布于市郊一带,距离市区尚有距离;
5、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现代都市文明,环境舒适而宁静;
6、住宅水、电、暖供给一应俱全,周边配套较为完善,购物、道路交通、通讯设施等的标准较高;
上海各式老洋房
法国新古典主义
白崇禧旧居
白崇禧旧居,它坐落在上海西区颇具诗意的汾阳路上(汾阳路150号)。汾阳路树高枝繁,环境幽雅,路边的小洋楼也大都历史悠久,如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官邸、犹太人俱乐部、丁贵堂旧居、潘澄波旧居等。浓郁的悟桐树后的一座座幽静的花园里,一幢幢风格迥异、各呈奇姿的小洋楼正若隐若现。“白公馆”的外墙和户外气垫磅礴的大理石楼梯都是白色。现在,这幢花园豪宅成了“仙炙轩”极品烧肉餐厅。餐厅保留了楼内原有的建筑特色及装潢。
英国哥特式
王伯群住宅
王伯群住宅,现在的长宁区少年宫(愚园路1136弄31号)。变化多端的开窗形式,城堡式的雉堞,尖顶,层层叠叠的老虎窗,建筑构件华丽而拥挤。
英国帕拉第奥式
英商太古洋行大班住宅(兴国路72号,兴国宾馆一号楼)。造型简洁典雅,非常难得。铜质屋面上伸出老虎窗和烟囱,立面为两层柱廊,落地长窗,构图均衡完美。
西班牙风格
张学良公馆(皋兰路1号)紧邻着复兴公园,红瓦白墙,檐下点缀着小巧的线脚。这里是少帅和赵四小姐在上海的故居,尽管少帅在此并未住过很久,但赵四在上海时却一直住在这里,庭院里的一切都曾经是赵四小姐在上海生活的一部分。
希腊风格
刘吉生的私宅
邬达克的盛名,在“煤炭大王”刘吉生的私宅(巨鹿路675号,现在是上海市作协的所在地)上得以再次印证。这个才华横溢的建筑师,竟然能拿捏各种风格的建筑样式都恰到火候。这栋宅邸,是希腊风格的古典式建筑,整体宏伟稳重,细部精巧浪漫。贯通两层的爱奥尼克柱式的门廊和二楼开敞舒适的弧形阳台,简直可以上演公主等待马车去赴宴的童话剧。而在宅前不逊于任何西方豪宅的精美的四瓣蝴蝶形喷水池中,美梦般立着上海惟一一座普绪赫公主的洁白雕像。
北欧风情
马勒别墅
马勒别墅(陕西南路30号,现为酒店式公寓),据说是主人马勒按照小女儿的梦境设计的,七年打磨成就这栋实在精美到无以复加的建筑。住宅的坡顶陡直高尖,尖顶和凸窗是其特色,而最与众不同的是,建筑的表面包括高大的围墙,都用了泰山面砖镶嵌,深浅不匀拼缝明显,又施以中国琉璃瓦的压顶,非常活泼有趣。
文艺复兴式
淮海路1131号住宅。高陡的红瓦屋顶,装饰华丽的山墙,转角小塔和屋脊小塔使这栋建筑呈现出欧洲文艺复兴式建筑的特征,而白粉墙上半露明构架的明快色彩对比,又反映出德国民居的样貌。
英国乡村式
沙逊别墅
沙逊别墅(虹桥路2419号,龙柏饭店一号楼)是和平饭店原主人沙逊的“伊甸园”,沙逊还建了与它相似的一栋,现在哈密路上,旧称“罗别根花园”,两栋皆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都具有典型的英国乡村别墅的风格,红瓦白墙,朴实亲切。英商正广和洋行大班住宅(武康路99号),亦属英国乡村风格,低低的下窗檐正适合览看花园景致。虹桥路的沙逊别墅还是张国荣拍摄《红色恋人》的取景地之一,也是他非常钟爱的怀旧之处。
中国传统风格
望庐(华山路783)号原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市市长吴铁城的住宅,建成南方祠堂的模样,粉墙青瓦,飞檐垂脊,构图对称持重。
中西杂糅风格
丁香花园
丁香花园(华山路849号),传说是李鸿章为爱宠“丁香”所修的,故事口口相传不免香艳。后来有人考证说,丁香花园是李鸿章的儿子给他的妈妈修建的,这一考证使得建筑顿时失去了政治的色彩和意义。花园里有数栋西洋小楼,木柱雕花和遮阳构件上又有中国传统的钱币图案,加之风亭曲桥,清水绿竹的江南园林风光,亦中亦西,清新明快。
建筑师心爱的洋房美屋
法国公董局总董府邸
汾阳路79号,建成于1905年,应该是上海花园洋房中的元老了。这栋现在作为上海工艺研究所办公机构的建筑有1500平方米,“横三段”和“纵三段”的古典主义构图比例严谨得当。受法国文艺复兴盛期的风格影响,线条舒缓平直,娴雅自然,室内大理石和木装修显示出欧洲新艺术运动派建筑特征。和许多古典主义风格的花园洋房一样,通向二层的石阶略成弧曲,柔美精致,攀爬或拾阶而下的时候绕看建筑或花园,变化微妙,愉目悦心。
马歇尔公馆
太原路160号,没有人会不喜欢马歇尔公馆,就像没人会厌弃一朵玫瑰,没人会诅咒清早的绿叶上的露珠,没人会拒绝一个柔美单纯的女子一样——她们都完美简单。
这所带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暑期建筑风格的建筑,原来属于一位品位高雅的太太——英国人荻百克夫人。整栋建筑构图简单,并无变化的花哨。,底层有三根雄伟的陶立克柱式的门柱,二层有宽敞的露台,长窗落地,两侧有升起的烟囱,完全对称,平稳和气。室内的大厅是大理石的地坪,悬挂着巨型的水晶雕吊灯,柚木护壁上镶嵌着巨幅的彩陶壁绘,餐厅里有一盏从英国特地定做的铜制吊灯,极尽精致考察之能事,入夜,更是令人目眩神迷。1945年美国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将军曾在此住了一年有余。如果别墅成为瑞金宾馆的分部。
梓园
乔家路113号,隐匿在上海老城厢的迷巷里。沿街的门楼是一个法国古典主义风格倾向的建筑,“梓园”两字由吴昌硕所题。二层正中有深凹的拱券和两根奇特的“不着地”的壁柱,夹着一方石鼓文字体的题额:梓园。门洞上方的弧形线脚内贴着一个大大的五角星。混杂着横竖的牌匾,剥落的粉刷,加上正午小街上焦灼的气味,这种时间和空间杂糅的文化语言都显得非常遥远。走进门楼,迎面是一座英国古典式的洋房,揣摩它的造型,细部变化而人寻味。梓园当年的主人名士王一亭曾在1922年接待了访问中国的爱因斯坦夫妇。
爱庐
位于上海东平路九号,坊间传说“爱庐”是宋子文赠与宋美龄的“陪嫁”,深得蒋深得蒋宋喜爱。沧海桑田,如今这里已是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的“九号教学楼”。缓坡的法国孟莎屋顶带老虎窗,造型优雅稳定,美灵中正。密密的爬山虎直攀到阳台门洞上挂落下来,像是回忆演出。漫步屋前的花园,可以发现当年男女主人的浪漫巧思。眼见绿草、雪松、石径、亭台,错落有致,镌刻有蒋介石手迹“爱庐”两字的假山石,就掩映在园林造景之中。
孔祥熙公馆
多伦路250号,不晓得什么原因,孔祥熙官邸竟然是一栋阿拉伯风格的建筑,也许在他之前还有别的主人,偏爱这种伊斯兰精致华丽的情调。玲珑细密的白色石雕花格好像一层薄纱一样罩在坚硬光挺的建筑上,马蹄形的拱券还带着小朵小朵柔嫩的曲线,内中窗户的小小隔扇更显得纤细可爱。厅堂中的铺地也是一等的拼花,真是彼时上海质量的证明。
哈同花园
哈同花园就在哈同路上,也就是今天的铜仁路。一条路上,集中了上海许多有名有姓的洋房,如报业巨子史量才的故居(已被拆毁),永安公司老板郭乐的豪宅(南京西路1418号)等。绿房子,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