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市玉桥民间传统艺术节2009年入选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
玉桥的民间传统艺术节(原名太尉诞),由公元1300年玉桥开村算起,至今已有700余年的悠久历史了,可谓源远流长。艺术节原先是村民为纪念汉朝开国功臣,太尉陈平对玉桥开村的恩泽而来,以后演变成一年一度的太尉节。每年农历4月22日,玉桥各坊里大事庆祝,延至建国后的1951年,因故停办,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为活跃民间文化,又恢复这项传统节目,并充实一些内容,使节目更加丰富多彩,遂定名为“玉桥民间艺术节”。
“玉桥民间艺术节”之由来,源自祀奉汉太尉陈平。据《玉桥族谱》之所载,陈平为汉朝开国功臣,汉高祖刘邦登基后封陈平为曲逆侯,惠帝时为辅政大臣,官至左丞相(查《汉书--陈留侯传》其所载云:“楚汉争于时,陈平先效力于项王,拜为都尉,后归刘邦,亦拜为都尉,后又拜为护军中尉,协助汉高祖缚韩信,封为户牖侯;又更封为曲逆侯。惠帝五年为左丞相”)。玉桥“太尉诞”的由来数百年,持有两个传说。
一、现今玉桥易族之易姓本姓韩,为兴汉三杰之一韩信的后代,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后,疑韩信有谋反罪而擒杀之,并诛灭其三族,太尉陈平暗派义仆冒险潜入韩府,把韩信之孤儿救出,逃往易水避难,为避开官兵耳目,将韩姓改为易姓,后来易姓子孙世代为表陈平救命之恩而立像供奉。
二、1982年秋,吴村易姓人重修《吴川易氏族谱》中有吴川凤台祖二十三世孙易纶猷(入鹤始祖顺之公的二十五世孙)一文,此文完整记载玉桥易氏族系纪念太尉陈平之真正来由,其文云:“吾族自顺之公之后代子孙,皆奉陈平为恩主者何?盖其大造于吾族也,苟不立传以纪之其事,恐百世后虽犯之,而莫去其由来也。”陈侯王爷者,乃汉之功臣陈平也。公元前178年,汉高祖既定天下,建立汉朝。公元178年即汉惠文帝二年,封陈平为曲逆侯,后辅惠帝为相,诸吕作乱,复与太尉周勃戮之,迎立文帝以安汉室。文帝深表其功,绣像以彰传子孙。溯我入粤始祖丹阳公之三代传孙顺之公,即仕宋之宣义郎,其娶肇庆府招谕使刘桓公之独女。桓乃汉室之后,家立陈侯像。刘桓因无子奉祀陈侯像,唯女独任,公既娶其女,女便迎古冈奉礼当时玉桥隶属古冈州)。公元1296年,顺之公殁,其夫人遂守公遗嘱徒居,遂背像并携于元伯(鹤山易氏二世祖)而下,正为卜居地而避疑时,梦中突见陈侯爷揭示曰:“遇桥则止乃吉乃昌”。行至玉桥时,像遂重,而无法前行。异之,回忆前梦,适符其地,遂然止之,下居也,名曰玉桥乡,尊陈侯王爷为恩主,其后支派繁衍,代代人才辈出,能开易姓于粤之句族者,实赖陈平之阴也,又岂敢忘其义乎?为此,每逢四月廿二日乃陈侯诞辰,此日,吾族人莫不隆重庆祝以至不忘也(陈平原像堂存于玉桥太尉庙)。
玉桥民间庆祝太尉诞(后改为民间传统艺术节)是由公元1300年,年逾八十的刘氏夫人,于其夫殁后三年大孝结束携子元伯从肇庆府高要县(现高明杨桉镇洞三村)迁居鹤山县玉桥开村三年算起,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了。从无间断。至中国成立后,曾禁固一个时期,然玉桥易姓人对这项民间节日的深厚感情未有一日忘却。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的物质水平和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对精神生活也越来越迫切,在乡民强烈要求下,海内外、港澳易氏宗亲的呼吁和支持下,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剔除了其中封建糟粕,吸取精华,于1982年,全乡恢复这项民间性的传统活动,改“庆神”为“玉桥传统民间艺术节”。从此,这项活动在有关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弘扬民间艺术,联络海内外侨胞,为携手共商建设美好家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玉桥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向新的台阶迈进。
现在,玉桥民间传统艺术节已成为鹤山优秀的民间文化代表之一,成为联结海内外乡亲的重要纽带,为鹤山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基本内容
玉桥民间传统艺术节是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群众性活动和民间文化活动。始于公元1300年,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玉桥开村时原分十个坊(里)分别为:宣义坊、仓边坊、大夫里、仁厚里、植桂坊、龙潭里、乔莺里、乔新里、大有坊、上上里;后因植桂坊人口较少与仁厚里合并,便为现时玉桥村之九坊。玉桥民间艺术节的起源是是祀奉汉朝开国功臣---太尉陈平,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二日是陈平的诞辰,玉桥村为雇其恩主,便大举庆祝。
为什么会祀奉陈平呢?
陈平为西汉开国功臣,曾任西汉丞相。历史记载,刘邦死后吕后掌政,大封诸吕为王。吕后死,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为文帝(即汉文帝刘恒)。因此陈平有恩于刘家。文帝为表彰他的功劳,“绣像以彰传子孙”。后来易姓广东先祖娶了汉室后人刘氏,而刘氏家里没有兄弟,奉祀陈侯像的重任便落在她身上。后来她迁居鹤山,奉祀的习惯也带了过来,一直流传。
这风俗在1951年以后曾经一度中断,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才恢复。但举办方式有了一些变化。
以前“庆神”时每村都要轮流庆祝两三天,一般每年三月尾,抓阄决定坊(里)庆祝的先后,商量庆典事宜。先庆祝的那个村在农历4月1日组织村民敲锣打鼓、举旗舞狮、烧鞭炮到太尉庙恭迎陈平神像,把陈平塑像抬回村,叫做菩萨下庙。
两三天后,这村庆祝完了,便轮到另一个村,这一个村的乡民也要像之前那个村一样去接神回村庆祝,一个个轮下来,最后的那个村就要负责把神像抬回太尉庙,叫做菩萨返庙。
农历4月22日陈平诞辰之日则达到最高点。全体村民集中在玉桥三世易公祠左边的大地堂里大举庆祝,然后进行大巡行。巡行前,先鸣礼炮,礼炮一放完,游行队伍便一村接一村行走,带头的那个村,抬着神像,扛起“肃静”、“回避”牌匾在前开路,“兵勇”队伍随后,罗伞、大旗也被高举在队伍中间,狮子、锣鼓分村夹在游行队伍之中,“仙女”群队撒花伴送,扛着刀枪剑戟的村民押后,八音乐队随行吹奏,游行村民穿着节日的盛装,手拿三角彩旗缓缓而行。此外还会安排烧炮头、抢炮头的特色活动增添喜气。
重新恢复这项传统民间活动后,将集体庆祝的时间缩短为1日,并把过去那些抬菩萨、带刀枪剑戟、烧炮头的活动去掉,只保留过去有民间艺术特色的内容,成为现在的“玉桥民间传统艺术节”。
一、准备工作
玉桥村因分为九坊,故庆祝时间相对较长,每年四月初一至二十二日,都是庆祝的日子。欢庆大抵如下:
1、抓阉。初一至二十二日是分房进行的,每年三月尾后几天,太尉庙里便发贴到各房的值士或族老到太尉庙中开会,商议庆神之事宜。到会值士、族老先到神像前拈阉,决定是年是那一房先庆祝,然后按抓阉顺序各坊依次相庆(称为龙狮会)。决定庆祝顺序之后,便是下玉桥乡九个自然村进行集资,一般是由族老领头下各户收集。
2、拈宅。就在会上商议事宜,每房都要庆祝两三天。
3、菩萨下庙。按抓阉顺序,不管是那房(里)开头,在四月初一便组织村民敲锣打鼓,举旗舞狮,燃烧鞭炮到太尉庙恭迎陈平神像,把陈平神像抬回村。
4、菩萨返庙。迎取神像两三天后,再到另一村(里),另一村村民在族老带领下也象先前各村一样的形式去接神像回村庆祝,按原先抓阉顺序,村村依次而庆祝,直至最后一村庆祝完毕为止。庆祝完毕后便要负责把神像抬回太尉庙。在去接神过程的同时,玉桥九坊的村民都在做庆祝的准备工作,在自己坊范围内搭神棚,做大戏。张灯结彩,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二十一、二两天,玉桥九坊的村民都各自集中去太尉庙拜神,烧炮头,晚上做大戏,海内外乡亲,外嫁女也拖儿带女回村庆祝,场面热闹非凡。
玉桥乡有九坊,每当庆神时,各村皆有各村庆祝,其形式大同小异。现就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仓边坊来详细介绍。仓边村在玉桥东面,横跨一河两岸,河边是宽阔的沙滩,是活动的理想场所。在整个活动时间内,仓边村的戏棚搭得最大,神棚最高,达数十米,人们在沙坪旧永安街口都能望见棚顶。神棚中安放陈平的神像,神前安放着香烛及果饼祭品,棚内四周挂着七色洋灯垂的彩灯,棚四边挂上一幅形象生动的历史彩绘图画供人们欣赏。神棚东侧摆着各式盆景;正面左右两侧挂对联,对联多是回乡庆祝,观光的乡亲所写,其中有一对联云:“列为亲朋游拱北,玉桥景色尽归来”,流传至今。棚前大地堂设有各式小食摊档,热闹非凡。
二、游行
四月二十二日,陈平诞辰之日,玉桥乡全体村民集中在玉桥三世易公祠左边的大地堂里庆祝,烧香许愿,请太尉神像,进行大巡行。巡行前先鸣礼炮,完毕,便一村接一村巡行,带头的那个村抬着神像,扛起“肃静”、“回避”牌匾在前面开路,“兵勇”队伍随后;罗伞、大旗高举,在队伍中间行走;狮子在锣鼓声中分村夹在游行队伍之中舞耍。另外,尚有各地同宗的乡亲带着麒麟、龙鱼等吉祥兽助兴。
“仙女”群队散花伴送,后面又是一队手持刀枪剑戟的兵勇押后;音乐队随吹奏,参加游行的村民穿着节日盛装,手拿三角彩旗随后行进,巡行队伍每到一村(坊),该村的村民把早已烧好的茶水摆在路旁为游行队伍倒茶递水。游行队伍每到一个村的门楼,人们便以鞭炮相迎,随行的狮子更在鞭炮引导下向村民、村居起舞拜谢,尾随的八音吹奏乐队上前助兴。队伍在玉桥村中游行完毕,又转到沙坪游行,队伍经义学路、永安街、由北街口经水东围旧涌口回村。队伍所到之外,人们都争看热闹,一时间,可谓万人空巷,盛况空前。近年还邀请了同宗的高要、亲兴、开平等地的飘色、八音、曲乐队前来助兴除本地外,省、港澳海内外乡亲都回乡观看,场面蔚为壮观。
游行结束后,各村便烧炮头庆祝,而以仓边村最盛大,每当那时,仓边河上便停泊着多艘货船,供各炮会成员节日欢饮及开展活动所用。炮头一般由九人组成(寓意长长久久),货船上竖起一根十多米高的桅杆,杆顶挂上一面绣有“堂”的三角彩旗,万国旗及红、蓝、绿、紫、橙色的小彩灯,分别从桅杆顶牵垂到船头。船头、尾分别吊挂两串彩灯,两排彩旗,船头前挂上绣有“堂”的横幅,以大灯笼装饰。
三、聚餐、演戏
游行完毕,各村家家户户便准备好丰盛的晚餐,款待亲朋戚友,一百几十围齐聚一起,边吃边谈,场面热闹非凡。聚餐完毕,请回来的大戏团便粉墨登场开演粤剧大戏。村民扶老携幼,戏棚前人同人海,随着大戏开锣,节日气氛也进入到高潮,大戏一连演几晚,直至庆神活动结束。
四、改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由于各种原因,玉桥这项民间活动被全停止,一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时隔30年,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精神生活也相当迫切,1982年闰四月(闰诞)玉桥村的这项民间传统活动重新开展,作了适当的改革调整:抬菩萨、刀具剑戟卫士队、烧炮头等封建迷信重的内容去掉,改“庆神”之名为“玉桥民产是传统艺术节”在香港宗亲支持下,重新购置金龙、银龙共6条,成立舞龙队伍,为玉桥传统民间艺术节增添了一大亮点。现在,玉桥民间传统艺术节已成为鹤山优秀的民间文化代表之一,成为联结海内外乡亲的重要纽带,为鹤山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主要特征
1、是典型的民间信仰活动,在长期的生活习俗中形成别具特色的一种“文化空间”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2、玉桥民间艺术节合会共议,民主自治,群策群力,自办庙会,集中显示了整个活动的特征;
3、玉桥民间艺术节是玉桥村(九坊)人民情感自由交流的场所,在活动中保留了数百年来祭祀时的一些古老遗俗,有着本地区浓厚的祭祀活动特征。
重要价值
1、玉桥民间艺术节历史时间长,从无间断,保留了本地区以民间信仰为特点的传统民间文化,对本地区的历史风俗以及民众生活情况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2、玉桥民间艺术节是民间的文化活动组织,保留了众多的民间艺术,传承着多种表演艺术形式(主要如祭祀等)既是一种信仰活动,又是一种娱乐活动,大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3、玉桥传统民间艺术节有其固定性,规律性。号召、吸引力大,参与人数众多;
4、具有凝聚力,能增强群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也是联结海内外乡亲情感的重要纽带,可以营造安定、祥和的气氛,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基本内容
玉桥民间传统艺术节是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群众性活动和民间文化活动。始于公元1300年,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玉桥开村时原分十个坊(里)分别为:宣义坊、仓边坊、大夫里、仁厚里、植桂坊、龙潭里、乔莺里、乔新里、大有坊、上上里;后因植桂坊人口较少与仁厚里合并,便为现时玉桥村之九坊。玉桥民间艺术节的起源是是祀奉汉朝开国功臣---太尉陈平,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二日是陈平的诞辰,玉桥村为雇其恩主,便大举庆祝。
为什么会祀奉陈平呢?
陈平为西汉开国功臣,曾任西汉丞相。历史记载,刘邦死后吕后掌政,大封诸吕为王。吕后死,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为文帝(即汉文帝刘恒)。因此陈平有恩于刘家。文帝为表彰他的功劳,“绣像以彰传子孙”。后来易姓广东先祖娶了汉室后人刘氏,而刘氏家里没有兄弟,奉祀陈侯像的重任便落在她身上。后来她迁居鹤山,奉祀的习惯也带了过来,一直流传。
这风俗在1951年以后曾经一度中断,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才恢复。但举办方式有了一些变化。
以前“庆神”时每村都要轮流庆祝两三天,一般每年三月尾,抓阄决定坊(里)庆祝的先后,商量庆典事宜。先庆祝的那个村在农历4月1日组织村民敲锣打鼓、举旗舞狮、烧鞭炮到太尉庙恭迎陈平神像,把陈平塑像抬回村,叫做菩萨下庙。
两三天后,这村庆祝完了,便轮到另一个村,这一个村的乡民也要像之前那个村一样去接神回村庆祝,一个个轮下来,最后的那个村就要负责把神像抬回太尉庙,叫做菩萨返庙。
农历4月22日陈平诞辰之日则达到最高点。全体村民集中在玉桥三世易公祠左边的大地堂里大举庆祝,然后进行大巡行。巡行前,先鸣礼炮,礼炮一放完,游行队伍便一村接一村行走,带头的那个村,抬着神像,扛起“肃静”、“回避”牌匾在前开路,“兵勇”队伍随后,罗伞、大旗也被高举在队伍中间,狮子、锣鼓分村夹在游行队伍之中,“仙女”群队撒花伴送,扛着刀枪剑戟的村民押后,八音乐队随行吹奏,游行村民穿着节日的盛装,手拿三角彩旗缓缓而行。此外还会安排烧炮头、抢炮头的特色活动增添喜气。
重新恢复这项传统民间活动后,将集体庆祝的时间缩短为1日,并把过去那些抬菩萨、带刀枪剑戟、烧炮头的活动去掉,只保留过去有民间艺术特色的内容,成为现在的“玉桥民间传统艺术节”。
一、准备工作
玉桥村因分为九坊,故庆祝时间相对较长,每年四月初一至二十二日,都是庆祝的日子。欢庆大抵如下:
1、抓阉。初一至二十二日是分房进行的,每年三月尾后几天,太尉庙里便发贴到各房的值士或族老到太尉庙中开会,商议庆神之事宜。到会值士、族老先到神像前拈阉,决定是年是那一房先庆祝,然后按抓阉顺序各坊依次相庆(称为龙狮会)。决定庆祝顺序之后,便是下玉桥乡九个自然村进行集资,一般是由族老领头下各户收集。
2、拈宅。就在会上商议事宜,每房都要庆祝两三天。
3、菩萨下庙。按抓阉顺序,不管是那房(里)开头,在四月初一便组织村民敲锣打鼓,举旗舞狮,燃烧鞭炮到太尉庙恭迎陈平神像,把陈平神像抬回村。
4、菩萨返庙。迎取神像两三天后,再到另一村(里),另一村村民在族老带领下也象先前各村一样的形式去接神像回村庆祝,按原先抓阉顺序,村村依次而庆祝,直至最后一村庆祝完毕为止。庆祝完毕后便要负责把神像抬回太尉庙。在去接神过程的同时,玉桥九坊的村民都在做庆祝的准备工作,在自己坊范围内搭神棚,做大戏。张灯结彩,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二十一、二两天,玉桥九坊的村民都各自集中去太尉庙拜神,烧炮头,晚上做大戏,海内外乡亲,外嫁女也拖儿带女回村庆祝,场面热闹非凡。
玉桥乡有九坊,每当庆神时,各村皆有各村庆祝,其形式大同小异。现就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仓边坊来详细介绍。仓边村在玉桥东面,横跨一河两岸,河边是宽阔的沙滩,是活动的理想场所。在整个活动时间内,仓边村的戏棚搭得最大,神棚最高,达数十米,人们在沙坪旧永安街口都能望见棚顶。神棚中安放陈平的神像,神前安放着香烛及果饼祭品,棚内四周挂着七色洋灯垂的彩灯,棚四边挂上一幅形象生动的历史彩绘图画供人们欣赏。神棚东侧摆着各式盆景;正面左右两侧挂对联,对联多是回乡庆祝,观光的乡亲所写,其中有一对联云:“列为亲朋游拱北,玉桥景色尽归来”,流传至今。棚前大地堂设有各式小食摊档,热闹非凡。
二、游行
四月二十二日,陈平诞辰之日,玉桥乡全体村民集中在玉桥三世易公祠左边的大地堂里庆祝,烧香许愿,请太尉神像,进行大巡行。巡行前先鸣礼炮,完毕,便一村接一村巡行,带头的那个村抬着神像,扛起“肃静”、“回避”牌匾在前面开路,“兵勇”队伍随后;罗伞、大旗高举,在队伍中间行走;狮子在锣鼓声中分村夹在游行队伍之中舞耍。另外,尚有各地同宗的乡亲带着麒麟、龙鱼等吉祥兽助兴。
“仙女”群队散花伴送,后面又是一队手持刀枪剑戟的兵勇押后;音乐队随吹奏,参加游行的村民穿着节日盛装,手拿三角彩旗随后行进,巡行队伍每到一村(坊),该村的村民把早已烧好的茶水摆在路旁为游行队伍倒茶递水。游行队伍每到一个村的门楼,人们便以鞭炮相迎,随行的狮子更在鞭炮引导下向村民、村居起舞拜谢,尾随的八音吹奏乐队上前助兴。队伍在玉桥村中游行完毕,又转到沙坪游行,队伍经义学路、永安街、由北街口经水东围旧涌口回村。队伍所到之外,人们都争看热闹,一时间,可谓万人空巷,盛况空前。近年还邀请了同宗的高要、亲兴、开平等地的飘色、八音、曲乐队前来助兴除本地外,省、港澳海内外乡亲都回乡观看,场面蔚为壮观。
游行结束后,各村便烧炮头庆祝,而以仓边村最盛大,每当那时,仓边河上便停泊着多艘货船,供各炮会成员节日欢饮及开展活动所用。炮头一般由九人组成(寓意长长久久),货船上竖起一根十多米高的桅杆,杆顶挂上一面绣有“堂”的三角彩旗,万国旗及红、蓝、绿、紫、橙色的小彩灯,分别从桅杆顶牵垂到船头。船头、尾分别吊挂两串彩灯,两排彩旗,船头前挂上绣有“堂”的横幅,以大灯笼装饰。
三、聚餐、演戏
游行完毕,各村家家户户便准备好丰盛的晚餐,款待亲朋戚友,一百几十围齐聚一起,边吃边谈,场面热闹非凡。聚餐完毕,请回来的大戏团便粉墨登场开演粤剧大戏。村民扶老携幼,戏棚前人同人海,随着大戏开锣,节日气氛也进入到高潮,大戏一连演几晚,直至庆神活动结束。
四、改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由于各种原因,玉桥这项民间活动被全停止,一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时隔30年,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精神生活也相当迫切,1982年闰四月(闰诞)玉桥村的这项民间传统活动重新开展,作了适当的改革调整:抬菩萨、刀具剑戟卫士队、烧炮头等封建迷信重的内容去掉,改“庆神”之名为“玉桥民产是传统艺术节”在香港宗亲支持下,重新购置金龙、银龙共6条,成立舞龙队伍,为玉桥传统民间艺术节增添了一大亮点。现在,玉桥民间传统艺术节已成为鹤山优秀的民间文化代表之一,成为联结海内外乡亲的重要纽带,为鹤山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主要特征
1、是典型的民间信仰活动,在长期的生活习俗中形成别具特色的一种“文化空间”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2、玉桥民间艺术节合会共议,民主自治,群策群力,自办庙会,集中显示了整个活动的特征;
3、玉桥民间艺术节是玉桥村(九坊)人民情感自由交流的场所,在活动中保留了数百年来祭祀时的一些古老遗俗,有着本地区浓厚的祭祀活动特征。
重要价值
1、玉桥民间艺术节历史时间长,从无间断,保留了本地区以民间信仰为特点的传统民间文化,对本地区的历史风俗以及民众生活情况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2、玉桥民间艺术节是民间的文化活动组织,保留了众多的民间艺术,传承着多种表演艺术形式(主要如祭祀等)既是一种信仰活动,又是一种娱乐活动,大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3、玉桥传统民间艺术节有其固定性,规律性。号召、吸引力大,参与人数众多;
4、具有凝聚力,能增强群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也是联结海内外乡亲情感的重要纽带,可以营造安定、祥和的气氛,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