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民谣云:“围鼓仗鼓三棒鼓,看不社(够)的是渔鼓。”渔鼓在张家界乡村有它的演出市场,大凡红白喜事,热闹舞台,质朴的山里人都要请渔鼓露面,捧捧场,凑份人气,满足一下乡里人久违的渔鼓情结。
渔鼓,是一个三尺多长的竹筒绷上蛇皮或猪心皮蒙上的一种乐器。表演时演者持鼓面,手拿筒板,高音相配。它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很受民间喜爱。据明代《三才图绘》记载:“渔鼓,长三尺许,以皮冒其首,阔四五分,厚半之,歌时用两片合击之以和也。”
渔鼓的传说
张家界渔鼓来历的传说有多种多样。在桑植、慈利等山区有“哪吒闹海渔鼓助阵说”“杨戬变渔鼓捉拿美猴王说”等等。但流传较多的版本是“八仙过海杀鳌鱼做成渔鼓”的说法。
相传八仙过海时,一条鳌鱼在澧水一带的河滩上兴风作浪,大浪不时地挟带咆哮声为海龙王助威,大浪还怒吼着冲刷汉钟离的衣裳。鳌鱼的不识时务惹怒了汉钟离,他拔剑杀死了大鳌鱼,并抽出鱼骨,蒙山鱼皮,制成管状乐器,制作时还专门用大庸山竹做竹筒,取名“渔鼓”汉种离成为了使用渔鼓的第一代宗师。
渔鼓制成后,八仙驾着祥云同渡澧水给王母娘娘拜寿。韩湘子吹竹萧,汉钟离拍渔鼓一路高歌,把其他六仙惹得大笑不已。恰巧被孙猴子看见。这猴头本来就喜欢闹事,见王母娘娘过大寿不邀请自己,怒火万丈,就悄悄躲进祝寿队伍中趁大家不注意,一棒把汉钟离的渔鼓砸得稀里哗啦,竹筒和简板严重变形。汉钟离斗不过孙猴子,只好息事宁人,将破渔鼓交给鲁班重新制作。
鲁班砍下大庸毛竹当筒杆,取其三尺九寸做渔鼓。为防再被孙猴子搞坏,王母娘娘将她的两个金手镯箍在渔鼓的两头,还用裙带系在渔鼓上做背带。从此,竹制渔鼓就在人间流传下来。
渔鼓的打法及技巧
“打渔鼓没有巧,一边打,一边敲,嘴巴里还要不停地彪(指说唱)。”民间这样总结打渔鼓。但作为一种说唱艺术,打渔鼓考验的是渔鼓手们的聪明才气。首先制作一张精美的渔鼓道具就需要费一番功夫。张家界民间艺人制作渔鼓,竹要选择上等楠竹,筒子上雕刻“八仙过海”图画,或留上几句古诗,以显示渔鼓的艺术张力。“文革”时,慈利一带渔鼓手一般在自己的渔鼓筒上雕着“为人民服务”的字样,表示渔鼓是群众们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桑植渔鼓手则喜欢在竹筒的底端擦些猪板油,起润滑作用,便于敲打。永定渔鼓艺人则配上钹、筷子、简板,声音大,又响亮,还有节奏感。打时先打《渔鼓来历》:“咚咚咚咚,说渔鼓,道渔鼓,张飞长街把猪卖,送一副猪板油。哪吒闹海显身手,送我一个乾坤箍(杆子),老君炼丹八卦楼,送我一个太极图(钹),八国丞相曹国舅,送我一个韵压板(简板),汉钟离抱上山,送我一个筷子头,这些东西配齐了,我五湖四海拜朋友。”
武陵源一带的艺人打渔鼓,与大庸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边打,一边唱道:“打渔鼓,道渔鼓,说起渔鼓的来由,渔鼓本是两节头,中南山上一根竹,枝叶茂盛清龙头,感谢王母娘娘修。东边一支朝东海,正朝龙王水金楼。南边一支朝南海,南海观音持杨柳。西头如来三尊佛,北朝将军大正屋。只有竹尖无处朝,正朝玉帝大门口。左手青龙来盘竹,右有白虎如来吼。哪个敢把竹来吹,哪个敢把渔鼓斗?张果老提斧来砍倒,鲁班把渔鼓斗。韩湘子抱起走,中南山上把道修。吕洞宾把道修,天南海北到处游。打从洛阳桥上走,渔鼓掉在水里头,龙王太子捡起走,我千方百计才哄到手,可渔鼓没有配头,我心里急糊涂。”
旧时渔鼓艺人走江湖,入村进户持渔鼓说唱,必须先拜码头。“拜码头”是一种不受艺人欢迎的恶俗,其实就是一种行业潜规则。你孤身一人,跑到别人的场子上,说说唱唱,卖弄才华,赢得利市,那地方上的渔鼓班子还不喝西北风?“拜码头”的规矩就是艺人先得送“地头蛇”一些好处,相互打个商量,赚了钱再分红。如不送好处费,你强行演唱,别说拿不到钱,就连性命也保不住。为了养家糊口,有的艺人迫于无奈想在街上靠渔鼓乞讨,又是下跪又是说好话。“跟讨米的一般”“打渔鼓是讨米艺道”这是旧时渔鼓艺人的血泪史啊。但也有不怕邪的或仗义的汉,挺身而出捍卫渔鼓人的权利。
据说在1935年7月,桑植出了个姓高的渔鼓师,他生得牛高马大,又会大庸鬼谷神功,颇有些豪勇和霸气。一次他在马合口市场上唱渔鼓,唱的调是《罗通扫北》,他大声唱:“罗通一杆枪,杀得雾茫茫,敌人来围攻,罗通上山岗,一阵扫北枪,打得敌人喊爹叫娘。”正唱得起劲,突然来了四个“鼓眼睛强盗”,他们上前粗暴干涉,不许演唱,还企图强抢高师傅的渔鼓道具。高师傅唱到:“手拿渔鼓不怕打,一脚一个踢撇胩(胯),我是罗通今转世,十个歹人一餐打。”边打边抱渔鼓迎战。不管四个歹人如何进攻,均伤不到高师傅的半根毫毛。人们都佩服高师傅的武功,但更佩服高师傅的渔鼓唱功,一个人又要打架,又要唱渔鼓,还要打乐器,还不被别人伤着,这不是一位民间英雄是什么?于是就有了“高师傅唱渔鼓,打出了名气"的地方民谣。从此马合口一带唱渔鼓的艺人有了一种威严。“渔鼓师傅厉害着呢!”地方黑势力从此不再招惹渔鼓师。
此后,赢得声誉的渔鼓艺人唱渔鼓调子,就推行两种技法。一是唱传统调子,歌颂民间英雄的豪气。有《穆桂英挂帅》、《秦琼买马》、《程咬金当响马》等。二是“见子打子”,其实就是测试渔鼓艺人是否具有“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应变能力。一些技高者就凭借自己的嘴巴子讨饭吃。如遇上一条狗,就这样说唱:“狗子你莫咬,你的八字生得好。五黄六月穿皮袄。见到生人你就咬,主人还把你当宝!来了客人你汪汪叫,一根鸡骨头就把你哄得尾巴扫!狗眼低,狗眼瞟,一生一世你吃屎还改不了,老子一棍子把你打死一锅熬!”这种“见子打子”的渔鼓技法,其实包括了韵味唱词和散文说白两种形式。
张家界渔鼓现状
张家界渔鼓经历了过多的风风雨雨,走过了不平凡的峥嵘岁月。解放后,张家界渔鼓在民间依然发挥着它独特的魅力。渔鼓艺人学渔鼓,不再受“拜码头”等恶俗影响。许多艺人重操旧业,传承着渔鼓的说唱文化。桑植渔鼓曲调一般跟紧时代潮流,唱一些《社会主义好》、《农民翻身做主人》等曲目。责任制下户后,桑植白族村寨渔鼓艺人唱一些反映白族渊源的调子,如《麦草帽儿十八转》。云南大理来了客人,渔鼓师就抱着渔鼓,声泪俱下地唱:“麦草帽儿十八转,想起我们老家在云南。相隔千山万水也不远,我们祖先一别就是700年。我今天老得走不动,只想死时还能到云南,看一看我的兄弟姐妹,就闭眼!”武陵源渔鼓师继承师业,一般以说唱当地民俗为主题,唱《土地戏》、《老农糊仓》等。永定渔鼓手现在真正把渔鼓当作职业的,几乎看不到。渔鼓上台表演,也就难得一见。“赚不到钱,学艺不深,电视手机太好玩。”也许是渔鼓失落的主要原因。
今年正月间,我遇到仙人溪村民间艺人田开真。这个曾有四十多年打渔鼓经历的老艺人,说起打渔鼓,满腹辛酸,满眼泪花。他长了一身蛇斑疮,又疼又痒,到处借钱治疗,屡治屡败。但对渔鼓有感情,甚至说打渔鼓有瘾。笔者采访他时,因没带道具。他用一根筷子和脸盆当渔鼓,直接向我表演,敲打着唱《蛇斑疮害死人》的渔鼓调:“说起蛇斑疮,你个听分详,长个蛇脑壳,治又治不(像)好,春天打赤膊,冬天脱棉袄,(整得我)走路偏偏倒,害得我好苦恼!哎呀呀,痒!”
说完就十分痛苦地用手抓痒处,我给他上点药后,他坚持着又唱:“合作医疗好,农民好治伤,可遇到个差郎中,斗不过蛇斑疮,吊水打针搞高哒,都治不住痒。哎呀呀,痒!痒!”我又给他上药水,却无法面对他的一身疮和他那一双虔诚地打渔鼓的眼神。
慈利渔鼓应该属于常德派系。常德渔鼓源于唐代《九真》等道士曲。慈利渔鼓解放初期一般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道教思想。但现今慈利渔鼓有了新曲调。今年上半年慈利搞文艺汇演,朝阳乡39岁的江正清,打起《说子》渔鼓调,就一改过去传统老调,把新社会国家富裕了,人民安居乐业的喜悦淋漓尽致地说唱出来,让大家眼前一亮:“如今个个有票子,开着新车子,戴着金镯子,嘴里嚼着槟榔子,旁边坐着美妻子,回家看老子,左手提袋子,右手提鸡子,快乐一家子,过着甜日子,别忘了党的好(政)策子,条条道路都是好路子。”
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张家界渔鼓,一定会走得更远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