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流域佛教主要寺塔


以昆明为中心的滇池流域,是云南汉地佛教历史上两个兴盛地之一。公元765年,奉佛教为国教的南诏王权,遣使在今昆明东南盘龙江边筑拓东城,南诏佛教因此从大理东传而来并逐渐发展兴盛,鼎盛时期兴建的寺院庙宇遍及城乡各地。如今,盛况已随历史而去,佛教建筑所剩无几,但是随着政府对佛教文化及文物古迹保护的重视,以及佛教界自身的努力,现存的佛教寺庙受到妥善保护,古老的人类文明成果亦焕发着醒目光辉。

华亭寺

滇池流域佛教主要寺塔

华亭寺是云南著名的汉传佛教禅宗寺院,坐落在昆明市西郊西山风景区,背倚山麓、面临滇池。华亭寺始建于元代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最初为高僧玄峰禅师的结茅修行处所,以后数年间经其募化建设,渐成寺宇,有供奉毗卢遮那佛及十二圆觉菩萨的大光明殿、大山门、两廓两庑,到1334年,已形成建筑和设施都较为完备的佛寺,名称“圆觉寺”。五年后,玄峰亲赴江南,请回1465函《大藏经》一部,建起藏经的音宝殿,经过20年募建的圆觉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禅宗梵刹。在以后的500多年间,寺院几经损毁,又屡次重建。其中,明朝景泰至天顺年间,由朝廷派驻云南的官吏黎义主持重修的寺院得到皇室青睐,英宗皇帝钦赐寺名“华亭寺”,沿用至今。

民国初期的华亭寺又显颓废之势。1920年,时任云南省长唐继尧请来游历鸡足山的禅宗大师虚云,在华亭寺主持法事,超度护国阵亡将士。事后虚云出任荒颓的华亭寺方丈,竭尽全力开始募款重新翻修并扩建华亭寺,同时严格僧律教法。经过5年大兴土木,寺院规模已非昔比,并由唐氏题写寺门匾额为“靖国云棲禅寺”,经过佛像开光、开七传戒,寺院佛事盛况空前。经过虚云禅师近十年的努力,坚持传戒形成定制,华亭寺成为雄踞滇中的禅宗十方丛林,也是当时云南最大的禅宗寺院,常住僧侣几十名,盛名空前,实为民国时期云南汉传佛教中兴之地。1930年,虚云大师离滇赴鼓山涌泉寺主持法席,启程之日数十里乡众夹道饯行。新中国成立后,虚云任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委员,住持江西云居山真如寺,1959年在寺圆寂,享年120岁。

现今的华亭寺,除大雄宝殿为1996年火灾后重建外,大部分是民国时期保存下来的建筑。寺院占地18亩,整座建筑呈矩形布局、中轴对称的封闭院落模式。分布在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山门前的放生池;山门殿又称天王殿,前门两边各有一尊分执降魔杵、荡魔鞭的金刚神将塑像,殿内正面佛龛供坐式弥勒佛,两边是四大天王,背面是护法韦驮菩萨;出天王殿是两层庭院,下层居中是架有雕栏涌莲石桥的八功德池,上层中央立一终日香烟缭绕的巨型石香炉;香炉后面耸立着巍峨的大雄宝殿,其飞檐翘角、琉璃碧瓦,屋脊饰葫芦宝顶,殿堂正中供跏趺莲台的三世佛金身塑像(中为释迦佛,左右为药师佛、阿弥陀佛),皆背衬火焰形光轮,手作说法相,两侧墙壁上塑有五百罗汉像,殿后供立式观音塑像;最后是近年重修的藏经楼。其它建筑还有:作为寺宇围院大门的高大钟楼,分布中轴线两侧由回廊相通的经堂、祖堂、方丈室、禅房、客堂等院落,廊壁上镶嵌的历朝碑刻及清代僧侣塔墓等。

华亭寺依山而建,殿宇雄伟,规模为昆明佛教寺院之最,而且名人遗迹颇多,珍藏有缅甸和泰国佛教徒赠送的玉雕和镀金佛像。每逢初一、十五日,僧尼齐聚大殿诵经礼佛,钟罄木鱼,声彻殿堂;居家信众摩肩接踵,敬香祈祷、拜佛念经,再加香客游人,更显兴盛场面。

华亭寺当代有名的住持开起法师,系禅宗沩仰宗第十一代传人,生于1917年,河北井陉县人,俗姓王,1936年出家,1941年在太原千寿寺受具足戒之后,先后到北京、太原、西安及成都等地的名山大寺朝山参学,1980年起担任华亭寺副当家、当家,先后任省佛协常务理事、昆明市佛协副会长。开起法师任住持期间,主持修建了华亭寺被毁坏的殿宇;1 990年赴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一诚法师处接得法卷,嗣法沩仰宗第十一代弟子,同年12月,一诚法师亲临送位,在华亭寺举行了方丈升座仪式;十分注重对年轻僧人的培养,其传法弟子心明、淳法先后升任华亭寺、圆通寺方丈。1992年,开起法师圆寂,其弟子在华亭寺院内建塔供奉灵骨。

圆通寺

滇池流域佛教主要寺塔

圆通寺坐落在昆明市圆通山南侧,是市区最大的汉传佛教佛教寺院。圆通寺的历史非常悠久,至今已有1000多年。据有关史料记载,该寺始建于南昭时期,初名为“补陀罗寺”,是南诏王阁罗凤之子凤伽异筑拓东城时所为,称以此镇圆通山潮音洞蛟龙祸患。以后历经元、明、清及民国时期多次重修,其中,于元代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告竣的以大雄宝殿为主的寺宇建筑已具相当规模,并以观音菩萨的一个名号“圆通”为寺名,沿用至今,其背靠的螺峰山亦被称为圆通山;清康熙年间大规模的扩建,奠定了今日圆通寺之格局。1980年,圆通寺又一次全面修葺,面貌焕然一新,更加金碧辉煌。

与一般佛教寺庙进了山门逐步走高的建筑模式不同,圆通寺位于中轴线上的一应建筑却是利用天然的斜坡顺势而下。山门就开在繁华街道旁,为整座寺宇的最高点;下坡不远,矗立着清康熙七年修建的圆通胜景牌楼;穿过牌楼到天王殿,殿内前、后分供笑口常开的弥勒佛、肃然深沉的韦陀护法神塑像;再前行达坡底开阔的放生池,池中央是清康熙年间修筑的八角亭,内供千手观音塑像,周围石栏环绕,有石桥分别连接南北;过北面石桥即是大雄宝殿,殿前有明代铸造的巨型铜香炉;大殿后面的高台上,是1985年新建的铜佛殿,供奉着泰国佛教界赠送的释迦佛铜像。大雄宝殿也称“圆通宝殿”,坐北向南,建筑面积约600多平方米,外观为重檐歇山式宫殿建筑风格,屋顶空花脊梁、琉璃宝顶。殿内正堂供奉着元代塑造的并排结跏趺坐的如来三身佛,即:中间释迦牟尼佛及其右边毗卢遮那佛、左边卢舍那佛;堂前的两根圆柱,各有一怒目舞爪的抱柱蟠龙;殿堂左右两壁有十二圆觉及护法诸天等塑像;殿后堂是文殊、观音、普贤三尊菩萨塑像。

除寺宇建筑外,圆通寺还保留了许多的名胜古迹和传说。在铜佛殿的后侧,有古称盘坤岩的嶙峋峭壁,壁间多有前人留下的摩崖石刻,或题咏或画像,十分珍贵。崖壁下有名为潮音、幽合的两石洞,传说洞中原潜藏蛟龙,盘龙寺祖师觉照和尚在此筑坛诵经咒蛟,迫使其迁徙它处,至今遗留“咒蛟台”。对大殿堂前两柱上的青赤二龙也有传说:清嘉庆年间,二龙潜飞大战九条白龙,当地一夜雷电暴雨交加,翌日,寺僧见二龙身上水气犹存,庭院萍藻满地,其顺迹寻踪便来到了相距不远的翠湖九龙池。

近年,在大雄宝殿的东侧增建了一座藏传佛教殿宇,内供释迦佛祖及藏传佛教宁玛派祖师莲花生、格鲁派始祖宗喀巴,两壁为浓墨重彩的藏式壁画。此殿与秉承南传佛教建筑风格的铜佛殿相映。一寺汇集了中国佛教三大教派(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之建筑,形成了圆通寺的非常独到之处。圆通寺是昆明市区最大的佛教活动场所,每逢节日、法会更是人声鼎沸;也是云南省佛教协会所在地;于198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汉地佛教寺院。

在圆通寺历史上极具名望的高僧是大休禅师,其籍贯及生卒不详,系禅宗临济宗二十世雪岩大师之高徒。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来到昆明,在昆明及附近讲经说禅,因德行高迈,深得僧俗弟子尊崇,备受梁王礼待,曾于公元1312年奏请朝廷获元仁宗皇帝玺书赐“大休大禅师”名号。公元1320年,与几位高僧一道,受云南左丞阿昔思的迎请驻锡刚竣工的昆明圆通寺,寺院一时名名声大振。其嗣法弟子较多并多有成就,其中雪庭普瑞、云峰普祥、本空和尚、念庵圆护、盘龙祖师崇照等名僧高足在元代云南禅宗的传播历史中都占有重要一席。后世对大休十分推崇,以至视为圆通寺的开山祖师,传说因其高德高妙,盘踞螺峰山的龙让位于他修建该寺。

筇竹寺

滇池流域佛教主要寺塔

筇(qióng)竹寺位于昆明市西北郊的玉案山麓,距市区约7公里。筇竹寺始建于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280年),是元代汉传佛教再传云南的第一座寺院,起初为著名的禅宗高僧洪镜雄辩结茅讲经处所,后经拓建成为梵刹。在以后的几个朝代,历经毁损,又数度重建扩修,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寺宇建筑,大多数就是清末光绪年间修葺营造的。

对寺名的来历,史料不详,但在寺中明代所立的《重修玉案山筇竹禅寺记》碑文里却有传奇:宋代大理国时,鄯阐(昆明)侯高氏兄弟到西山打猎,追赶一头犀牛到玉案山,远见几位相貌奇异的僧人,到近前却不见踪影,而地上插着他们的筇竹手杖,两人怎么用力也拔不起来,次日再去,筇竹杖已长叶成林了,惊诧中悟出此为圣灵之地,于是建寺并取名“筇竹寺”。这只是传奇,但其开山祖师洪镜雄辩法师却被后世尊为元代汉传佛教再传云南第一人。雄辩生于南宋理宗绍定二年,祖籍昆明,俗家姓李,少时为大理国师杨子云的高足弟子,初习南诏大理地方佛教,后削发,于公元1254年赴内地拜高师求佛法。在外25年,以至学备成就、德行高深,1280年得元世祖赐法号“洪镜”。学成归滇后,选昆明玉案山开山建庵,结茅传教。在滇池流域,采用当地土著语言宣讲、翻译《楞严经》和《维摩诘经》等佛教经典,使大乘教法通俗易懂,很快便“其书盛传、习者愈众”,门下高足颇多,并因讲经说教口才超群而被尊为“雄辩法师”。1301年,在筇竹寺圆寂。

筇竹寺坐南向北依山而建,四进庭园逐级升高。主要殿宇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华严阁(藏经楼)、梵音阁、天台莱阁及厢房等。天王殿正供弥勒佛、背供韦陀菩萨塑像,两侧塑四大天王。大雄宝殿前供元代塑造的趺坐莲台的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像,后塑关羽、关平和周苍立像。华严阁为两层殿堂,与塑像相辉映的是内容丰富的壁画彩绘,有十二观音图、南诏国王出行图和善财童子53参图等。在筇竹寺现存的塑像群体中,有一个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五百罗汉塑像。这组塑像出自清光绪年间四川民间雕塑家黎广修之手,其应筇竹寺梦佛长老邀请,率徒5人历时7年完成。五百罗汉像分塑在三处:大殿两壁68尊,梵音阁和天台莱阁各216尊,如真人大小的泥质塑像分上中下三层排列,形象生动且无一雷同,其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工艺属国内少见,被专家誉为“东方雕塑艺术宝库中的明珠”。

以云南禅宗第一寺而闻名的筇竹寺,至今藏有众多珍贵的文物古迹。在大雄宝殿内有元代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仁宗皇帝颁赐、玄坚法师勒石所立的“圣旨碑”,石碑两面分别镌刻蒙文、汉文,汉文为当时的口语白话,故圣旨碑又称为“白话碑”。另外,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楹联和碑刻,雄辩法师等数位高僧的灵塔均有较好存留。筇竹寺现代历史上有名的方丈戒尘,为近代云南禅宗、净土宗高僧。生于1878年,湖北孝感人,俗姓邱,19岁在武汉归元寺出家为僧,与虚云结为禅友朝拜国内佛教名山,结茅苦修,曾于1903年同赴鸡足山静修3年。三十年后再赴云南,在昆明及滇南弘传佛教净土宗,1940年出任筇竹寺住持,曾任云南佛教会净业社(后称戒尘莲社)社长,1948年圆寂。该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溪寺

滇池流域佛教主要寺塔

曹溪寺位于安宁市西北的葱山,距城区约5公里。据寺碑记载,寺名来源于南六祖慧能在广东韶州曹溪口宝林寺开创的禅宗曹溪宗法。据说慧能曾派弟子来滇传曹溪宗法,此地便成“衡六祖之法席”,加之这里山川颇有韶州曹溪之韵,建寺亦似宝林寺之样,故取名曹溪寺。曹溪寺的始建有唐、宋两种说法,而在明朝嘉靖年间僧人道成主持下的修建,奠定了后来规模的基础,以后历经几次大修,仍较好的保持了原貌。

居半山坡上的曹溪寺,三进殿宇依山而建,分布与一般汉地佛教寺院以中轴线对称有所不同。进山门左拐拾级而上,有厅塑四大金刚像;再跨一门,即见十六罗汉塑像,穿过左右庑廊便是正院,建有大雄宝殿和钟楼、鼓楼;再后是宝华阁,内有近年完工的观音菩萨金身塑像。东西坐向的大雄宝殿,可谓曹溪寺之精髓,其屋顶覆琉璃瓦,檐牙高啄、游龙护脊;以木质构架的斗拱梁柱支撑出殿堂,设佛龛供木雕东方三圣像:中为药师如来和左右胁侍日光遍照菩萨、月光遍照菩萨,还有三尊仰首的西方三圣铜像;上下两层殿檐正中设直径约0.4米的木制圆窗洞,传说每逢甲子年的中秋夜,月亮升到一定高度,如圆镜般的月光便穿过窗洞直照佛像,是为“曹溪映月”或“天涵宝月”奇观。据有关专家考证,大雄宝殿从主要建筑构件到所供华严三圣木雕像,均为典型的宋代风格,故多被称为“南宋古殿”,以当代稀有而弥足珍贵。

曹溪寺保存了较多的历史遗留碑碣石刻,其中,以历次修寺所立的《重修曹溪寺碑记》5块,明末崇祯皇帝亲书“松风水月”石匾,《衲子碑》、《天涵宝月》、《圣水三朝记》及“三绝碑”等最为珍贵。三绝碑即《重修曹溪寺记》石碑,为明嘉靖十二年所立,因碑文系当朝状元杨慎撰写、书写镌刻则集唐代书法名家李邕之字而成、所写曹溪寺为历代名胜这三绝而得名。这些文物对研究佛教在滇中的传播历史有重要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拨款修葺了已十分破旧的寺宇,殿堂佛像也按原貌彩绘一新,元时的优昙及梅树受到养护,作为佛教古刹和名胜的曹溪寺盛景不减当年。

盘龙寺

滇池流域佛教主要寺塔

盘龙寺在滇池东岸晋宁县的盘龙山(又称东跷山)麓,为云南禅宗临济宗祖庭,云南几大佛教圣地之一。据史料记载,远在唐初爨氏治滇中之时,盘龙山称万松山,山中便有妙禅法师所建万松寺,逐渐释、道、儒兼容,山曾因此称作“和衲山”。盘龙寺于元朝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由崇照禅师开建,初称“大盘龙庵”。

崇照为禅宗临济宗传入昆明第一人大休禅师的再传弟子,号莲峰,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出生在晋宁,俗姓段,为大理国段氏后裔,29岁时出家晋宁普照寺,由大休之法嗣弟子云峰禅师剃度并受具足戒。以修行参禅勤苦精严而深得师傅器重,备受僧俗礼敬,继在晋宁盘龙山和昆明云居山结茅潜修后,42岁时出滇云游,有7、8年间遍访诸山,参谒了近20位高僧大德,皆得奖谕印可。归来后,于1350年与道友无文等开创了晋宁盘龙寺,立碑严格教规,远近闻风争相皈奉,该寺很快成为驻僧数百的十方丛林;另外,昆明圆通寺、安宁觉照寺、玉溪灵照寺等滇中名蓝,大理崇圣寺及祥云水目山等滇西古刹都有其传教足迹。1364年在盘龙寺坐化示寂,法身不朽,由弟子建塔盖殿奉置,每年中秋八月举办盘龙会行缅怀膜拜之礼。

传说当时寺址处为龙潭,有蛟龙深蛰,崇照念咒驱蛟而潭水干涸。崇照建寺住持传法,信众颇多,很快成为佛教一大丛林。发展到明代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佛教、道教、儒学同参的殿宇建筑群落,有祖师殿、大雄宝殿、三清宫、玉皇阁及财神殿等大小寺庙宫观450处,佛、神、圣贤造像千余尊。清代以后,盘龙寺建筑因地震兵燹等屡遭损毁,声势衰微。从20世纪八十年代起,盘龙古刹的主要寺观殿宇陆续重修,至今已具相当规模,气势渐显。

盘龙寺现有20多座殿宇依山势而建,佛、道名称皆有,各奉佛、神、圣人偶像同受参拜。进寺门即见大雄宝殿,殿内主供三世佛塑像,南北分踞钟塔和鼓楼;大殿后是盘龙祖师殿,殿内有祖师塔,为开山祖师崇照的遗骨塔,高7米分五层,底层供玉雕崇照坐化像。在祖师殿周围分布着:接引殿,主供西方三圣(阿弥陀佛及左、右胁侍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伽蓝殿,供寺院护卫伽蓝神;大悲阁,供观音菩萨。再上有玉皇阁,二楼正堂供玉皇大帝塑像;元和宫,供元始天尊塑像;药师殿,供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大医王佛。此外,盘龙寺还有财神殿等处供赵公元帅、关公等民间神祇造象。

随着盘龙寺主要殿宇庙堂的修复,慕名而至的香客游人络绎不绝,特别是每年农历八月的盘龙会,四众弟子、善男信女朝山拜佛更是人潮漫寺。盘龙会为纪念盘龙寺开山之祖崇照大师而起。史料记载,崇照禅师于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在寺中坐化圆寂,法身不朽,其弟子建塔,奉法身趺坐塔中,后又为塔建殿,设供台、备香火,是为祖师殿。虽然历经六百多年且数次损毁重修,至今崇照遗骨仍奉置塔中,奉塔如奉其人,平添神圣。因其生日和示寂日同为农历八月,此期间祖师殿僧众云集,顶礼膜拜,虔诚者则围塔打坐、默诵经文多日不去,随后纪念会渐演为教界、民间共度的盘龙庙会,且经久不衰规模浩大,成为盘龙古刹当今一大盛景。

东、西寺塔。分别坐落在昆明南市区东寺街、书林街的东、西寺塔,始建于公元9世纪中的南诏时期,为南诏弄栋节度使主持修建。当时这两座遥相对应的佛塔分别是长乐寺也称东寺、慧光寺也称西寺的主要建筑,故又称长乐寺塔、慧光寺塔,以后两寺均毁坏不存,而两塔经过民、清两代的几次原样重建或修缮,得以存留。

如今的东、西寺塔在20世纪八十年代进行过维修,外观较为完好。两塔的建筑风格与南诏时期的多数佛塔,如大理崇圣寺千寻塔相似,在结构和外形基本一致,同为13层四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东塔稍高,有约40米,西塔约为30多米;塔的底层辟有小门供出入,从第二层开始至十二层,每层设佛龛和开券洞,佛龛内供一尊石雕佛像,券洞用于通风;第十三层为塔刹,原来都饰有金属制迦楼罗(俗称金鸡,故塔也称金鸡塔),现在西塔的塔刹已毁坏,而东塔的则留存较好;在塔身墙体的多处,可见刻有佛塔、梵文咒语、饰纹、窑户印模和监制者姓名的唐砖,塔身内部逐层架设有木踏板,供香客游人攀登。

有意思的是,现存的东寺塔顶上的迦楼罗有4只,而正对西、南的两只各喙衔一枚管状风笛,先前遇东南风时便闻其呜鸣之声,其余两只则无,老人们传说,会叫的是公金鸡,不叫的是母金鸡,现在因年久锈蚀,风笛已发不出响声了。东寺塔和西寺塔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建筑之一,塔身轮廓简洁,略呈流线型,视觉柔和、古朴庄重,虽历经修葺但较好地保持了原貌,198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刚塔

滇池流域佛教主要寺塔

金刚塔位于昆明市东郊官渡镇,因属妙湛寺的附属建筑而又称妙湛寺塔。该塔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金刚塔之一,始建于公元1458年,为明代建造并保留至今的3座金刚塔中的一座,也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部用砂石块垒砌成的佛塔。金刚塔于清代因地震受损重修,建国后的1964年、1983年进行过修葺。

整座塔的造型尽显金刚宝座塔的共同特征,即同一方形基座上设置5塔,主塔大而居中,小塔分四角矗立,代表的是佛教密宗曼陀罗,即金刚界五部佛众及诸天菩萨的供养圣坛。塔的基座呈立体四方形,有十字券门贯通东西南北,因可供行人穿过俗称穿心塔。塔基之上正中是须弥座,有狮子、大象、孔雀、迦楼罗以及摩尼珠(宝珠)和莲子的浮雕座上是约高16米的主搭,塔身可分上下两部分,下半部为渐次收缩的7层莲瓣,下达大上小;上半部为覆钵形状,四面开称眼光门的佛龛,内塑一尊佛像。再往上是置于莲瓣座上的塔刹,由相轮、宝伞及四天王铜像、铃铎、宝瓶、摩尼珠等组成。主塔四周的小塔形如瓶状,高约5米,结构较为简单。

官渡金刚塔历经了数百年风雨得以保存至今,是研究密教历史和建筑难得的宝贵文物;在当地群众中有一定的影响,以前,人们经过此地,都要从塔底的券门穿过,认为这样可与神相通,能带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