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中农村,老人去世了,不叫死了,叫“没了”、“走了”。回民叫“无常了”。反正不说死,这是一个忌讳。过去老年人的百年后事,在健康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准备了,以示儿女的一片孝心。
一般在60岁左右,就开始为老人准备老衣、枋,枋就是棺材。棺材最好的是柏木,其他的就差了。有钱的弄个柏木的,差一点的也弄个松木的。讲究“四叶瓦”最好,即两个帮、一底一盖是四个整块。次一点是“八大块”,四寸的厚度。做棺材还要选吉日,这一天特别热闹,要宴请亲戚朋友。棺材做好了以后,外面要刷漆,漆要生漆,先刷三遍,以后每年刷一遍,刷得越多越美,明光发亮。里面刷一层烧化了的松香。松香冷却了就形成一个完整的壳子,这就是好棺材。生漆有防腐的功能,埋在地下几百年不朽,再就是木头朽了,松香壳还是完整的,可以保尸体几百年之久。棺材做好了就放在厅房的一角,现在的关中农村还是这个样子。有时间去农村一进门,还把人吓一跳,农村的朋友说,害怕啥?这叫“寿材”,人人都有那一天。棺材棺材是升官发财,好事情嘛。
一般阴宅预先建好,砖箍墓,箍好了还要在里面画花鸟什么的。墓门有对联,一般多写上“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什么的。断气不叫断气,叫“倒头”。老人要“倒头”了,就从炕上抬到准备好的床板上,并烧倒头纸。
倒了头,就请阴阳先生看入殓、埋葬时间。叫人整容擦洗换老衣。老衣就是寿衣,一般都是用好的绸缎制作,从长到短有5—7件,男为长袍短褂,女为上衣下裙,现在还基本是这个样子。给口里含个麻钱一枚,一般是用“乾隆通宝”。“康熙通宝”里面背后有一个陕字的最好。然后用麻纸蒙面,男停于厅堂,女停于内室,脚下点油灯一盏,门口贴白纸,开始向亲戚朋友报丧,决定入殓、发丧日期及时间,设灵堂、献糕点、点蜡烛、燃香。灵前用麻包装麦草放在地下,孝子披麻戴孝跪在麻包上守灵,一直不能睡觉,这就是守灵。入殓后,在家中搭一灵棚,设一香案,摆上供品,点一盏长明灯,日夜都有“孝子”守灵。对前来吊丧的,不论生熟老少,孝子都要磕头,以示感谢。
出殡前一天晚上,死者家属要请乐班演唱秦腔,或者演一场木偶戏,也有的演电影。这晚孝子按辈分大小,分跪灵堂左右,女眷则围坐在灵柩的后侧。吹鼓手吹起唢呐,唢呐声中,孝子依次向逝者烧纸钱敬酒,行跪拜礼。翌日凌晨,开始出殡。一般由阴阳先生主持,随着一声“起”,悲壮的琐呐声起,哭声连天。24个人抬着棺木起身,前边是白纸做的“白鹤”,“引魂幡”引路,两边是24杆纸幡及花圈花篮,后边跟着的是吹鼓手。孝子扯起一丈多长的白幡帐,牵引棺木缓缓前进。棺木周围是女孝子,手把棺木放声唱哭,按照一定的“哭丧调”诉说对死者的思念。全村人都来送殡,在大路燃起大火。到了坟地,棺木绕坟三周,然后放在墓前,孝子施礼后,将棺木送入墓穴,之后填土起坟冢,丧礼到此结束。
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地区移风易俗,实行火葬,丧事从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