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歌谣,口口相传。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朗朗上口,好记易唱。
泾县茂林,皖南古镇。乡风淳朴,文泽流长。街头巷尾,村里庄外,悠扬悦耳的乡音里每每淌出一串串韵味盎然的童谣。茂林童谣要用茂林话唱念。透过方言,方能品出原汁原味的乡亲乡情。
开篇当然要数现代名人“茂林三吴”之一的组缃先生在长篇小说《山洪》里引用的家乡童谣:
“瘌痢瘌,穿新袜,上宝塔,拜菩萨……”“宝塔”指茂林魁峰飞雄塔,古镇地标建筑。乡谣乡音,亲切的文字,永远的情怀。
说到瘌痢,来一段“相关链接”:“瘌痢壳,剪刀戳,戳了蒸粉渣。粉渣不好吃,烂了嘴巴角。哪个跟我学一遍,我吃花生你吃壳。”
劝小孩别好哭:“哭嘶宝,背稻草,背到河里洗把澡,蟹的夹了个屌。乌龟打算来讨保,寻来寻去没处找。” 。
春耕时节,农家歉年歉意。“水牛水牛耕田,耕到奶奶家秧田。今年不比得往年,青菜叶板潦索面。”牧童成天唱着,田谣也是童谣。
暮春。“景景的(知了)叫,时节到;哥哥讨嫂我也要。不给我,双脚跳;给了我,哈哈笑。”天真无邪,忍俊不禁。
夏天傍晚时分,孩子们总是喜欢用一根细竹竿,小头绑个黄篾圈,网来蛛丝当捕具,网“蝶蝶的”(蜻蜓),或干脆用“竿丝鞭”(竹桠丝)抽,边抽便喊:“蝶蝶的坐,吃块肉。蝶蝶的飞,吃块鸡。”
有时遇见黑蝴蝶(梁山伯)和花蝴蝶(祝英台)飞过,人们便想起童谣“梁山伯,祝英台,你先去,我就来。”民间传说,魅力四射。
还是地方民间传说,说的是螺丝精为感恩,暗中替单身樵夫洗衣浆裳张罗茶饭。故事里有则童谣也颇有意思:“钉钉笃啊钉钉笃,笃你娘的个螺丝壳。笃笃钉啊笃笃钉,钉你娘的个螺丝精……”
“打香油,打麻油,打到景照倌,景照倌不要,提到河里一撂……”
颇有来头。景照,茂林东南五里开外的章姓望族大村。元朝入迁,始迁祖为邑内章家渡人氏章景照。迎娶茂林望族吴氏女为妻,后兴盛开来。时人随俗,称他为“景照倌”。后因人名村。
泾县习俗,名字后面加个“倌”,以示尊重。难怪外埠人说“泾县人官(倌)多”,有“三升六斗芝麻官”。
与之相关的还有:“某某倌,卖烟管,卖到景照倌,拾了个破火罐。”一方水土一方风情,颇具地域特色。
“月亮巴巴,天星大大。大大掼一跤,拾了个红纸包,打开来看看,一个判官。”“火萤虫宜,滴滴龙宜。飞来飞去,小小人宜。”夏夜,一弯新月满天星,竹床蒲扇院当中。听大人边赶蚊子边唱童谣,啪挞啪挞,呢呢喃喃。山风习习,星光闪闪。孩子们凉凉地进入梦乡。
冬天来了。“落雨落雪,冻煞老鳖。老鳖告状,告到天上。天上不答,懒出太阳……”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食,打倒蒋介石。”爱憎分明,红色童谣。
“大头大头,落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不听大人话,雨中乱跑的顽童,戏谑调侃。
“头戴红帽子,身穿绿袍子,走起路来哼调子,蹲在那里捋胡子。”说的就是讨厌的苍蝇,不过有点像猜谜语。
“家住泾县城,水豆腐不离门。三天不吃水豆腐,除非家里死了人。”过去百姓生活清贫,童谣也苦涩。
“瞌睡盈来瞌睡盈,瞌睡来起来不由人,我望公婆早早死啊,一觉睡到大天明。”过去童养媳劳累无奈与诅咒,令人心酸。才多大?童女啊!
当恶公婆得知后厉声责问时,聪明伶俐的小童养媳立马改口,唱道:““瞌睡盈来瞌睡盈,瞌睡来起来不由人,我望公婆千百岁啊,一觉睡到大天明。”
一般的四六八句。最长的要算《打铁谣》:“金打铁啊银打铁,我到姐姐家打毛铁。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家去打毛铁。毛铁打到正月正,家家门上挂红灯。毛铁打到二月二,不出劲来不出汗。毛铁打到三月三,你数双来我数单。毛铁打到四月四,一个铜钱四个字。毛铁打到五月五,打完毛铁过端午。毛铁打到六月六,家家刀板上一块肉。毛铁打到七月七,牛郎织女莫着急。毛铁打到八月八,姐姐接我吃只鸭。毛铁打到九月九,不过重阳我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