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第四章第四节


第四节 心理健康

一、设置心理健康学习领域的意义

1.三维健康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日趋完善。早期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仅限于躯体没有疾病、伤残或不适的状态。这种健康观是建立在细胞病理学基础上的,是以生物学观点来看待疾病与健康问题的,未能意识到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既是构成健康的关键因素,又对躯体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关心自身躯体健康的同时,逐渐认识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周围的生存环境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也开始超出了唯生物学的范围。20世纪30年代,美国健康教育专家鲍尔提出:“健康就是人们身体、心情和精神方面都自觉良好、活力充沛的一种状态。”1946年国际卫生会议通过的《世界卫生组织法》将健康定义为“不仅为疾病或瀛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这一概念即为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

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又将健康解释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

美利坚大学的国家健康中心研究指出,个体只有在身体、情绪、智力、精神和社会等五个方面都健康(也称健康五要素说),才称得上真正的健康,或称之为完美状态。

综上所述,目前人们的健康观已经趋于一致,即从多方面来衡量一个人的健康水平,特别强调要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个方面去评价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体育对于增进心理健康的功能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中小学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2)提高智力功能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功能,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3)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

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象。身体表象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她们的身高和低估她们的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见图4-1),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自尊变低(自尊指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有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4)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5)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的情绪消极,或任务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中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

(6)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在中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症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

3.体育教学的现状

在以往的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体质教育思想”“、技能教育思想”的影响,片面地强调掌握运动技能、发展身体素质的目标,忽视学生达成心理健康的目标;片面地强调体育运动的认知和身体练习过程,忽视学生的情感需要与兴趣爱好。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喜爱体育而又不喜欢上体育课,甚至逃避体育课的重要原因。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建立和谐、安全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学习目标与内容是必不可少的。

二、心理健康学习领域的内容说明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列为心理健康学习领域的主要内容。

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学生的情绪体验多种多样。一般来说,当学生的某种需要获得满足时会感到快乐而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增力”作用,使学生精神焕发、干劲倍增,促使他们坚韧不拔地坚持体育锻炼和学习;当学生的某种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时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消极的情绪体验会削弱学生的活动能力,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学习起着“减力”作用,使学生常常表现为精神不振、心灰意懒、做事不起劲等。水平二和水平三分别要求学生“体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感受”和“体验身体健康状况变化时的心理感受”,旨在使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因为学生只有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他们才能意识到人的身体活动和身体状况对人的心理是会产生影响的,也才能意识到通过身体活动是能调节人的心理状态的。

人的身心是一个统一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有助于身体健康。只有这两个方面保持和谐的统一,才能真正达到健康的状态。水平四要求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作用,旨在使学生了解身心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已能体验和了解身心关系的基础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水平五学段“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要求水平六的一些学生不但能关注自己的身心发展状况,而且还要能自觉地为他人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体育运动不仅为学生的自我展示和自我表现提供了一个场所,而且学生的自我展示和自我表现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在体育教学中,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促使学生在体育活动努力展示自我。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水平二开始,就鼓励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具有展示自我的愿望和行为”。

青春期是人生的一个敏感期,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理变化很大,而且十分微妙,因此,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生长发育的变化(如月经等)采取坦然的态度。此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些身体形态差、运动能力弱的学生由于在体育学习上都是处于“后进”位置,容易对体育学习和活动产生自卑感,并失去体育学习和活动的信心。由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水平三学生正确对待生长发育和运动能力弱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

体育活动是提高学生自尊和自信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体育教学中给学生(特别是给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多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果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反复得到的是失败的体验,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并由此失去体育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不要过分营造相互比较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否则差生可能一直是体育学习与活动的弱者,要鼓励学生作自我比较,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和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见案例二)。所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分别要求水平四和水平五学生要“通过体育活动树立自尊和自信”和“在体育活动中努力获得成功感”。

学生经常从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才能提高自尊和自信,才能喜欢体育活动、才能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才能表现出珍惜生命、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所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一些学生在水平六时要“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三、 心理健康学习领域的实施建议

体育活动不仅是一种身体运动,而且也是心理活动,需要身心的相互作用,因此,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也可促进心理健康。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通过体育活动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应将增进心理健康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不仅确定了心理健康学习领域的目标,而且也制订心理健康学习领域的内容框架,并且明确指出了该领域有些部分是有实体内容的。

2.应将增进心理健康贯穿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始终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心理健康学习领域目标的实现,一方面需要通过专门内容的教学,如在下雨天时,可讲解心理健康的有关内容,或指导学生阅读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中心理健康的内容。更主要的是需要通过体育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使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和身体锻炼的过程中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即通过体育教学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水平,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和心理学方法调节情绪等。

3.应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情景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心理健康学习领域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学情景、教学氛围相关。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的自信与自尊水平、是否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情绪是否稳定等都与学生在体育学习和活动时的情景与氛围密切相关。因此,体育教师要特别注意创设合理的、和谐的、温暖的、富有挑战性的、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的情景,避免营造过分激烈竞争的、学生容易望而生畏和失败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