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第四章第四节案例二~五


案例二:体育活动与自信心

1.教学目标:通过长跑活动学生将既发展心肺耐力,又提高自信水平。

2.教学内容:耐力跑

3.教学步骤:

(1)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启发学生对成功的判断标准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归纳出对成功评价的客观标准与主观标准、“胜人”标准与“胜己”标准。

(2)帮助一些信心不足的学生对自己信心不足的原因作出分析:他们对长跑的信心不足,可能是因为总落后于其他同学,可能是因为自己身体太胖、体质较弱而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可能是因为长跑项目枯燥乏味等等。

(3)引导学生运用成功的多维标准对自己的长跑成绩作出评价。例如,自己的长跑成绩是否比过去有所进步,自己对长跑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等。

(4)鼓励学生根据新确定的成功标准对自己的长跑能力作出新的解释,并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

4.评析:本案例主要运用心理学中“学生的自信与他们的成功率成正比”的观点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对成功判断的价值标准,特别是让那些对长跑缺乏信心的学生能体验到在长跑活动中取得进步和成功的喜悦,并在自己、同伴和教师对自己长跑能力的肯定强化中,增强对长跑活动的自信心。

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生理性或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体验。我国古代医籍《内经》把人的基本情绪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七种,即所谓“七情”。学生在体育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楚,学生应该也需要关注自己的情绪表现,以便作出适当的调节。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水平一和水平二的学生不但能“说出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而且还要能“观察和说出同伴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

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产生愉快感、转移注意力、释放消极情绪等,当学生学习压力大或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去。所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水平三开始,就要求学生“知道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节情绪”,以及不良情绪对体育活动的影响。

如果体育活动能与其他调节情绪的方法相结合,则调节情绪的效果更好。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水平四学生“学会其他调节情绪的方法”(如肌肉放松、自我暗示、呼吸调节、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等)(见案例三)。

在水平五学段和水平六学段,学生就应该将所学的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运用在体育活动和比赛以及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分别要求这两个学段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调控情绪的意愿和行为”和“自觉运用适宜的方法调控自己的情绪”。

案件三: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调节

1.教学目标:学生将学会运用呼吸调节的方法稳定自己的情绪状态

2.教学内容:篮球投篮比赛

3.教学步骤:

(1)教师首先按投篮技术水平将学生分成实力相当的若干教学组,然后宣布比赛规则(如每人定点投篮3次,小组之间互派代表统计投中数,并按成绩排出小组名次)。

(2)提醒学生在投篮前运用腹式呼吸来稳定自己的情绪波动。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呼吸调节与提高比赛成绩之间的关系。

(4)教师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能在其他类似的情景中举一反三地运用呼吸调节的方法。

4.评析:本案例主要通过创设紧张的情境帮助学生学习调节情绪的方法,提高对调节情绪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形成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

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在体育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需要克服身心疲劳,消除厌倦、胆怯、慌乱等消极情绪,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肉紧张等,这些都是对一个人的意志品质的严峻考验,也是培养和形成坚强意志品质的过程。

体育活动是磨炼与考验人的意志品质的活动,是体现一个人是否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学生可以克服各种主客观的困难,坚持参加体育活动。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案例四:“勇敢者之路”

1.教学目标:通过参与“勇敢者之路”这项活动,学生将增强协调性、灵活性等体能,锻炼和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2.教学内容:过障碍

3.教学步骤:

(1)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布置一条“勇敢者之路”(规定场地和器材包括四种不同类型的障碍物和一条等长的跑道),障碍顺序自定,四种障碍分别是走过体操凳、钻过跨栏架、跳过跳箱盖和滚过体操垫。

(2) 组织学生进行第一次练习:各小组每个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有把握通过的障碍物作尝试练习。

(3) 组织学生进行第二次练习:选择两个障碍物做尝试练习。

(4) 组织学生进行第三次练习:选择三个障碍(留下一个通过最困难的)作尝试练习。

(5) 组织学生进行第四次练习:过四个障碍物。

(6) 活动要求:场地必须由学生自己布置,当某一同学完成练习后,其他同学应给予鼓励。

评析:本案例主要是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情景中,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要求学生自己布置场地,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能力与自主性的尊重,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中,使学生获得自尊;练习过程由易到难,以避免学生望而生畏的情绪,学生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锻炼与培养,自信心也随之提高。总之,设计这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但同时也使学生的其他一些学习目标得以实现。

案例五:耐久跑

1.教学目标:通过参与耐久跑活动,学生将提高心肺耐力水平,增强意志品质。

2.教学内容:耐久跑

3.教学步骤:

(1)提高学生对长跑运动能够培养顽强拼搏精神和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勇气的认识,使学生逐渐意识到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常常都会遇到各种困难与障碍,都需要勇敢地去战胜与克服。

(2)在提高了学生对长跑重要性的认识后,帮助学生找出惧怕长跑的主客观原因,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3)鼓励学生依据学习目标,设计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如要求某同学首先确定本学期能够在6'30''内跑完1 500 m这一学习目标,然后,设计每个月进步幅度的目标。

(4)根据学习目标检查和评价学生的努力程度。

4.评析: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要从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困难情景开始,鼓励学生敢于面对困难,使每一位同学在正确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小困难”,从而使得学生随着耐力水平的提高,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以增强自己的意志品质。

对于刚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首先面临的是陌生的同伴、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场地等,教师应鼓励学生与陌生的同伴在一起进行游戏活动或体育活动,使学生尽快适应陌生的环境。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水平一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适应陌生的环境”。

没有困难,就不会有意志行动,意志行动总是在一定的困难条件下产生的。体育活动充满着各种主客观困难,如参与剧烈的活动、做有一定难度的动作、与比自己“强大”的同伴一起活动、各种消极情绪等。体育教师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困难情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也应从小抓起,故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分别要求水平二和水平三学生“在一定的困难条件下进行体育活动”和“敢于进行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

意志行动与目的性是分不开的,目的越明确,意志就越坚强。人们的预定目的是在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产生的,是根据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而确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他或她就会通过努力去实现目标,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或遭受什么挫折,都会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所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水平四学生“根据自己的运动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

俗话说:苦中有乐,乐在其中。轻轻松松地进行体育活动,既不会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也不会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乐趣。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水平五学生“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情景中,体验战胜困难带来的乐趣”。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目的,不仅仅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意志品质,更主要的是将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形成的坚强意志品质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所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水平六的一些学生“在体育活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