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

    关于心理健康的确切涵义,国内外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界定。心理学家英格里斯(H.B.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哪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而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社会学者玻肯(W.W.Bochm)的看法则是,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给心理健康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我国心理学家叶弈乾(1996)认为“当所有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心理操作和心理适应过程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都处于正常状态时,个体心理才是正常健康的”。
    由此可见,虽然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存在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和自我潜能最大发挥的心理特质结构。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的涵义不能停留在适应的层面,它还包括个体的自我完善和积极的发展。另外,在理解心理健康的涵义时,我们必须明白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对心理健康有不同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心理健康的标准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一般论述
    心理是否健康,以什么作为标准,并不像躯体健康那样已经具有比较客观的指标和检测手段。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对心理健康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目前心理学界对心理健康尚没有一个公认的一致的标准。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积极探
索,提出了各种观点。比如美国学者坎布斯(A.W.Combs)就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
    ①积极的自我概念;
    ②恰当地认同他人;
    ③面对和接受现实;
    ④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elman)也曾提出了心理是否健康的十条标准:
    ①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②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③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是否切合实际;
    ④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⑤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⑥是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⑦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⑨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⑩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我国学者张声远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三条标准,即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控制自己,简称自知、自爱、自制(自律)。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对周围的环境事物能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对突发事件能较好地接受而不逃避现实;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困难能做到妥善处理;对挫折、失败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容易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缺乏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挑战,或怨自己生不逢时,或怨社会环境对己不公,因而难以适应环境。
2.正确评价和悦纳自己
    心理健康的人能充分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正确看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有自知之明,能对自己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能确立与自己能力相吻合的目标,对自己的现状和前途充满自信,努力发展自己的潜力,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正确对待。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确立的目标总高于自己的实际水平,对自己总是不满意,总希望自己完美无缺但又无法实现,于是总和自己过不去,自责、自怨,内心常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从而失去对自我的客观认识和评价。
3.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不仅能接受自我、悦纳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充分认识、肯定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乐于与人交往,让他人了解和接受自己,人际关系和谐,有自己的朋友,具有同情、友善、信任、尊重等积极的态度,因而有充分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将自己孤立于群体之外,甚至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4.乐观进取,反应适度
    心理健康的人情绪稳定、乐观,热爱生活,乐于工作,既能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又能积极进取,不断开拓自己的生活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体验成功的喜悦,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面临各种环境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的强度和刺激的强度相一致,该激动时激动、该冷静时冷静,恰如其分,做到喜不狂、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
5.智力正常,人格完整
    智力正常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人进行正常生活、学习、工作所必备的心理条件。同时,心理健康的人还拥有完整和谐的人格,表现为性格开朗、为人处世灵活而稳定;思考问题的方式合理而适中;情绪反应稳定而适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6.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人的心理和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其相应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多数同龄人相符的心理行为特征,若一个人心理行为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如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是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感丰富的人生阶段,因而应表现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如表现过于老于世故,则有悖于这一阶段的年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