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最早发明酿酒技术的国家,其传承千年的文化底蕴,让后世者感慨万千。其中,做为我国国酒,茅台酒尤为积厚流光。那飘然若仙的酒香,宿醉了多少文人墨者。
茅台酒被奉为国酒,始于西汉,在唐朝得到较大的发展,于明清时期开始兴盛。与法国科涅克白兰地、英国的苏格兰威士忌并称为“世界三大蒸馏酒”。发源自春秋战国时期世局贵州赤水河东岸善于农耕的濮族人,此地原名马桑湾,因位于赤水河东岸长满马桑树的湾口而得名。后因河东岸有一股清甜纯净的泉水,当地濮族人砌以四方水井得名四方井。濮族人擅长以稻谷作物酿酒,祭祀时,所酿之酒常敬于茅草之台,得名茅台。汉武帝时期南越国所进贡枸酱是为其雏,也是酱香型白酒的前身。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椎结,耕田,有邑聚。”此时夜郎地区已以耕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粮食的贮备为酿酒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又载:“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大行王恢击东越,东越杀王郢以报。恢因兵威使番阳令唐蒙风指晓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酱,蒙问所从来,曰‘道西北牂柯,牂柯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贾人曰:‘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由此我们看到自番阳县令唐蒙出使南越国起,南越王以枸酱盛情款待,枸酱此时初为汉人所接触,直至传至汉朝皇室,汉武帝饮后赞其为“甘美之”,并将枸酱酒定为了贡品,渐为四方诸国所识。
唐代以来,贵州已是酒乡,各民族间善于饮酒的习惯促使早年的“枸酱酒”演变成“勾藤酒”北宋朱辅在其《溪蛮丛笑》中曰:“钩藤酒,酒以火成,不酢不刍,两缶东西,以藤吸取,名钩藤酒”。其所吸之酒,即今不去糟之甜酒。所谓酒以火成,表明钩藤酒系用火蒸制而成。古时钩藤酒,是用糯米、玉米、小麦等酿成的一种甜酒,需藏坛于窖中数月或数年,后劲较大,饮时需兑水。饮用钩藤酒不用酒具,而是用以藤管吸饮,每饮一次,兑水一次,直至酒无色无味。北宋末年茅台村产白酒又叫“风曲法酒”,为曲酒产生奠定了基础,北宋张名臣《酒名记》中有记载,且在当时已享有盛名。
宋代之时,“茅台酒”一词开始出现。发展至元朝,茅台村落出现。至元朝中期,酱香型定型。明代时,黔北遵义地区被称为“播州”,由四川管辖,而实际已被土司杨氏家族控制八百年之久。明清时,宣慰司只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数量比前朝要少得多明设“播州宣慰司”,实行古老的世袭制。明嘉靖、隆庆年间,播州宣慰司辖茅台镇,到了万历年间,好饮贪杯的土司杨应龙在茅台镇兴建酿酒作坊,使得酿酒在茅台镇已不鲜见。杨应龙将酿制的“茅酒”进献给比他更贪杯的万历皇帝以讨好。万历帝饮后,不断称赞,连连举杯,他与臣子的不快、立嗣的烦恼全被抛诸脑后。从此再不上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有此现象的唯一一位皇帝。邬氏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随李化龙部平定杨应龙叛乱后派兵镇守茅台镇,将茅台酒的酿造权据为己有。茅台酒也就成为皇家贵胄美酒的第一选择了。
清代,贵州地区历经千余年的白酒酿造发展,夹酒、女酒、窖酒、蓼花酒、刺梨酒等各种工艺的酿造酒层出不穷,品质也各有高低。曾任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的淮安人李宗昉在其著《黔记》中载:“咂酒(即钓藤酒),一名重阳酒,以九日贮米于瓮而成,他曰味美,以草塞瓶头,临饮注水平口,以通节小竹插草内吸之,视水容若干征饮量,苗人富者以多酿此为胜”,又载:“夹酒,初用酿烧酒法,再用酿白酒法乃成”之酿造方式。“茅春”是一种劣质白酒,而“茅台烧”是由“茅春”经勾兑、加热、贮藏而来,其口感和品质明显优于“茅春”。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茅台村杨柳湾酿酒作坊参考各种酿酒工艺,用赤河之水酿制玉液琼浆,最终酿出有别于他处之酒,袭地得名“茅台”酒。1990年,三百梯出土了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茅台偈盛酒号”石匾额,此为茅台最早可查的酿酒字号,嘉庆年间又有“大和烧房”等。
茅台酒在清朝的兴盛发展,与乾隆时期开修赤水河,茅台村成为黔南重地有关。古语云:“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至嘉庆、道光年间,茅台村酿制茅台酒的烧房已经有数十家。清嘉庆《仁怀县志》中赞誉:“城西茅台村制酒,全黔称第一”,道光《遵义府志》中载:“茅台酒、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其料用纯高梁者上,用杂粮者次。制法:煮料和曲即纳窖中,弥月出窖烤之,其曲用小麦,谓之白水曲,黔人称大曲酒,一日茅台烧。仁怀地瘠民贫,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清朝学者张国华曾经作《竹枝词·茅台村》,其中有云:“一座茅台旧有村,糟邱无数结为邻。使君休怨曲生醉,利锁名缰更醉人。于今酒好在茅台,滇黔川湘客到来。贩去千里市上卖,谁不称奇亦罕哉。”诗中记录了当时茅台村甚多的酿酒烧房和云、贵、川、湘、诸省客商竞相前来购买茅台好酒的盛况,是研究清中、晚期茅台酒的酿造、营销等情况的珍贵史料。
“清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二十二日,贵桐梓州杨龙喜、舒明达领导的号军叛乱,克县城,旋克仁怀县,进围遵义府”。朝廷派兵镇压,激战于茅台村,顿时茅台村化为废墟,兴盛的几十家酿酒作坊、字号毁于兵灾,酿酒生产一度中断。同治元年(1682年),华联辉在百废待兴的茅台村首建“成裕酒房”。光绪年间,为了提高川盐入黔的运输能力,地方再次疏浚赤水河,加之实行官运商销的运销制度,又大力促使了茅台村酿酒业的发展,“茅春”、“茅台烧春”以及“回沙茅酒”远销各地。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贵阳周姓商人创办了茅台镇上第三家酒厂,无奈为亦官亦商者赖永初兼并独享。至此,“成义酒厂”之“华茅”,“荣太和”之“荣茅”,赖氏恒兴酒厂之“赖茅”,构成茅台酒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一直延续到四九年。
1949年共产党夺鹿之后,“成义烧房”被中共仁怀县委以一万三千元之价买下;“荣太和烧房”老板因“通匪罪”被处以死刑,酒坊被政府没收,并入酒厂。“恒兴烧房”老板于一九五二年“五反”期间,因“侵吞资产”而被判有期徒刑十年,政府接管酒坊,转归茅台酒厂。而此前,“恒兴烧房”老板于1949之前曾任贵州省银行总经理。一九四九年,作为大陆政治格局的风水岭,几乎一切事物皆如秋风扫落叶般重新分局,茅台镇上的酿酒作坊也无法幸免。如今,成义酒厂的华联辉,恒兴酒厂的赖永初,荣太和烧房的石荣霄,被塑成雕像陈列在茅台国酒文化城中。酒厂合并之初,年产仅仅几十吨,此后规模逐步扩大,但年产量基本维持在二三百吨左右。
在茅台酒史上“三国鼎立”局面之后,在茅台酒史上“一统天下”局面之前,辛亥革命时期的茅台镇,桐梓军阀周西成大量收购茅台,作为贵州特产送给省外达官贵胄。民间撰写对联,对此评判:“内政方针,有官皆桐梓;外交礼节,无酒不茅台。”久而久之,茅台酒便毫无争议地成为军阀巨贾宴席之上的必备珍品。
周恩来总理一生最爱“茅台”,在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举行招待会,茅台酒以其优秀的品质,一下子成了宴会上的话题。《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充满人情味的中国戏剧片也成了日内瓦会议场外议论的焦点。卓别林也是在这次会上第一次喝茅台并誉之为:“真正的男子汉喝的美酒”。回国后,周恩来总理向党中央汇报时,感慨颇深地说:“在日内瓦会议上帮助我们成功的有‘两台’,一台是‘茅台’,一台是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茅台国酒的身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周总理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