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酒:“文军长征”西迁情结_酒史文化


董酒:“文军长征”西迁情结_酒史文化

  红军长征众人皆知,但是还有一批人可谓文化长征。1940年浙江大学在抗战烽火中从遥远的“天堂”之地西迁至遵义办学,在近七年的峥嵘岁月里,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励精图治,取得卓越的非凡成绩,被誉为“东方剑桥”。

  期间,它不仅与遵义、董酒建立了难以割舍的屡屡情谊,而且为董酒积淀了未来发展的无形价值和品牌优势。

  林茂前:董酒名字的由来,有一种说法,就是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至遵义办学,那个时候师生们经常到城郊乡间进行社情、民俗民风调查。一日,当他们来到董公寺一带,累乏之际,有一种特殊的酒香味,让他们寻踪而来。然后他们到了酒坊,应邀品尝了酒坊酿制的窖酒,而后教授们对这种入口甘醇、绵香奇特的酒赞不绝口。这些学识渊博的教授们感觉这酒很好,但是酒名太冗长。于是,他们向酒坊主人说:取“董公寺窖酒”的一头一尾两字,作为这种酒的名字“董酒”。

  此外,有教授学者认为,首先此酒用了上百种本草制曲,而“董”字的草字头与“草”同义,“重”有数量多的意思,那么“董”

  字可寓意为“百草”;其次,《楚辞・涉江》中“余将董道而不豫兮”中的“董”字有正宗、正统、大道、大义之蕴意,此酒的酿造工艺和配方都是千百年来对中华民族白酒文化的传承,毫无偏离,正是以“白酒之正”为方向;再次,此地又叫董公寺。三者机缘的绝密巧合,教授学者们提议,将此酒命名为“董酒”。

  元朝宋伯仁在《酒小史》中明确记录了“汉武百味旨酒”。所谓“百味旨酒”就是“上百种本草连同粮食、酒曲等酿成的酒”,古代中医称一种药为一味药,因此,汉武帝喜爱的“百味旨酒”,用药数目与今天的董酒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只是“百味旨酒”是“甜酒”,董酒是蒸馏白酒。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帛书《杂疗方》中可看到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酿酒工艺记载,其中也加入药材,而其整个工艺流程,竟然和董酒的工艺有着惊人的相似。由此可见,在酿酒过程中加入本草,是传承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和酒文化。董酒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根、萌芽和茁壮的。

  贾翘彦:董酒采用小曲和大曲工艺,加入130多味本草,其中小曲90多味,大曲40多味,从而造就了董酒独特的香味组成成分,除它本身的醇香、酯香外,还有淡淡的舒适药香。后来,国家有关权威部门把它定位为“董香型”白酒。据董酒厂志,浙大农化系主任杨守真曾任遵义酒精厂(董酒厂前身)厂长,浙大西迁与遵义结下了不解之缘、与浓郁董香毫书文军长征西迁情结。烽火连天、酒气弥漫时,董酒正秉承“文军西迁”之精髓,认真传承力求创新,以诚实对待传统,在坚守中追求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