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文化创新千万别入误区_酒史文化


白酒文化创新千万别入误区_酒史文化

  如汾酒董事长所言:“白酒文化创新,这个题目很大,也很重要,特别是在中国正在全面融入世界的进程中,中国酒文化是个很有意义的课题。”但正因这个题目大,所以酒企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为文化而文化、顾此薄比等等误区。

  白酒文化创新误区——为文化而文化

  许多酒文化与产品概念没有很好的对接,为文化而文化,与消费者利益关联度不大。譬如“沱牌”推出的“舍得酒”,凭借品牌名的大胆独特创意、哲学理念的注入来打造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其品牌文化便是高深的“舍得”之道,“品舍得酒,感悟智慧人生”。

  “舍得酒”与其高端酒的定位,有品位、富于人生经验、事业成功的金领的目标消费人群还是契合的,个性的品牌形象和极具冲击力的价格给其带来了上市初期一定的成功。

  但“舍得”之道毕竟阳春白雪,从“舍得”之道里,我看不到酒的品质,看不到消费者体验。也许是我孤陋寡闻,至少我没亲眼看过消费者喝着“舍得酒”,大谈“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之类的人生哲理。毕竟,消费者并非单纯冲着文化去消费商品,就算会,也不可能保持长久的消费热忱。

  白酒文化创新误区——顾此薄比

  文化是酒的内在魂魄,但酒类品牌还需要外在的丰满皮肉。仅仅靠酒文化一条腿走路,偏废其它品牌要素,是不能走远的。

  譬如孔府家酒。孔府家是白酒业“广告时代”的产物。孔府家、孔府宴、秦池、扳倒井、齐民思······鲁酒的迅速辉煌和败落被称为“鲁酒现象”,“鲁酒现象”就是“广告酒时代”的现象,说明的是“广告泡沫现象”。

  “鲁酒”率先嗅到市场的气息,借助不成熟市场环境下广告畸高的力量,短时间内一夜窜红。但注重广告和文化的同时,却忽略了产品和品牌决定市场竞争力的因素,没有夯实品质的基础。最终,一个新闻报道让“秦池”轰然倒塌,短暂辉煌的“鲁酒”也风光不再,却给消费者留下从四川拉来基酒勾兑销售的恶劣印象。

  白酒文化创新误区——丧失独特性

  酒类企业的品牌文化意识越来越强,但不少企业却忽视了酒文化的个性化经营,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酒文化的灵魂是什么?是独特性,是个性。

品牌个性是一种无形资产,是无价之宝,它无法抄袭,无法被其它公司所掌握。一旦得到成功的创建、维护和管理,就能为产品和公司带来持久的魅力。

  但是绝大多数酒类品牌,并没有鲜明的文化个性。五粮液贵为“中国白酒大王”,不断买断扩张,子品牌数以百计。但系列品牌换汤不换药,大多被淹没在品牌的汪洋中,沦入“红海”。

  白酒文化创新误区——抄袭跟风

  “金六福”的“福”文化成功了, 于是一夜之间,“福”酒如过江之鲫:“剑南春”抛出“剑南福”,“茅台”推出“小幸福”,“泸州老窖”推出“泸州福”,还有来自五粮液的祝福——“千家福”······一时“春回大地,福满人间”。

  洋河“蓝色经典”表现不俗,跟风者自然不会放过,古井“绿色经典”在2006年7月推出,希望“绿出于蓝”,但能否“胜于蓝”还有待市场检验。

  白酒文化创新误区——“造祖”

  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一种独特性、稀缺性与权威性的营销资源,历史悠久奠定了所开发的高档品牌的合理性,也具备了对市场的震动力和穿透力。许多历史名酒借助历史文化,不同程度地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

  也正是垂涎于这种营销资源的巨大能量,许多企业和品牌极力挖掘品牌历史文化,演变成“年头越长越好,来头越大越好”,甚至把与自己企业根本不相关的历史“嫁接”过来。现在,光白酒的发源地就有多种说法,大部分是捕风捉影、的“造祖”运动。

  几年前,全兴推出了高端品牌“水井坊”,号称“中国白酒第一坊”,据说挖出了一个600年前的造酒作坊,是“历史上最古老的白酒作坊,其史学价值堪与秦始皇兵马俑相娉美”云云。于是,一夜之间,“水井坊”成了“真正的酒”,成了最贵的中国白酒。

  其实从商业策划的角度讲,酒本身与历史上的水井坊无关也无可厚非,酒质当的起中国最贵的白酒的价位才是长久之计。有传水井坊品牌创立之初是用了一批贮藏期很长的老酒,经勾兑后装瓶上市。但这批老酒用完之后,后续如何跟进,质量如何保证,才是最要紧的问题。

  文化价值观影响着我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也为我们企业做营销服务提供引导消费的参考依据。对此,白酒企业应积极探索白酒文化的:国际化,年轻化,时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