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少即是多--汾酒的留白艺术_酒史文化


大道至简,少即是多--汾酒的留白艺术
    中国的文化讲究含蓄,追求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墨分五彩,计白当黑",信奉的是处处留白,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
    留白,于绘画是一种布局,于建筑是一种含蓄,于白酒是一种清香。
    所以,在中国的白酒江湖宗归清香,而清香中正宗中的正宗,要数汾酒。
01清香型白酒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在杏花村遗址出土的酿酒容器证明,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即便现在香型迭出,但都改变不了清香型白酒为酒中老大哥的事实。清香型白酒中的至尊代表汾酒,产自山西汾阳杏花村,是我国最早的蒸馏酒,1500年前南北朝时期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极力推崇,第一次以“汾酒”之名被载入二十四史,是我国正史中所有关于酒类记载的最早记载之一。
    汾酒还是各种香型白酒之宗,明清时期汾酒随着晋商的足迹遍布天下,进陕成西凤,入川变泸州,临贵出茅台,衍生出中国白酒的各大主要产区和流派。这是因为酒的风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生物的种类和活动频率,地域不同微生物和酒曲就会有所差异,使用同样的酿酒技艺,不同地域酿出的酒却千差万别。
02清香纯正一清到底
    “中华文脉在儒家,中华酒脉在汾酒”从地头到餐盘从原料挑选到酒体成型,汾酒都力求做到有源可溯。汾酒的酿酒原料有高粱、大麦和豌豆,采用的是“清蒸二次清,地缸固态分离发酵”,高粱和辅料都要经过清蒸,将高粱进行粉碎后加水润透蒸熟,清蒸糊化的高粱经过两次发酵、两次蒸馏出酒。
    地缸发酵是汾酒独有的一种发酵方法。发酵的目的是使原料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下,在大曲种微生物的作用下,先把淀粉转化为糖,然后再由糖转化为大量的酒精物质。
    用于发酵的陶缸全部埋入地下,缸口与地表齐平,在发酵时,使粮食与外界的土壤完全分离,避免了外界土壤、空气中的有害微生物对于粮食发酵干扰,保证了汾酒的清香、纯正、干净。而且每次准备入料的缸,都会用清水洗净,然后再用花椒水冲洗杀菌一次,风干以后才可以入料。通过这种方式酿出来的酒,晶莹剔透,清香纯正,是最干净的白酒。汾酒不仅在酿造工艺以及感官上一清到底,而且符合甚至优于国家及国际标准。
03科学生产超高水准
    早在2010年汾酒提出制定中国白酒的国际标准。并通过数年准备,结合自身情况对标相关国际酒类要求,于2015年宣布执行“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内控标准”,企业标准在全行业率先公开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汾酒现共有 2182 项标准,包括 708 项技术标准、201项管理标准和1273项工作标准。其中,技术标准体系分为 16个模块,并将工艺、采购等模块进行二次细分,包括工艺标准47项、采购标准49项、检验标准100项,真正实现了传统化与时代化的高质量要求。
    从一粒高粱的产收到一瓶酒的上市,汾酒以"清"字为先,品质背书。从口味到营销都不要求极致绚烂,却能做到细水长流。“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至柔不过水。但最终它能做到万流成河,滴水石穿。《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清香型美酒或许不能给味蕾带来一时顶到极致的冲击,但却回味悠长,意味无穷,在建国之前清香型白酒一直占据主流市场。万事万物由弱及强再由盛及衰,不论经历怎样的波澜壮阔,最后的归宿还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虚实相生,繁简相依,“知其白,方能守其黑”这是既是中国水墨画留白艺术精髓,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也是千年汾酒隆重回归彻底复兴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