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是农历五月十三,在广东湛江麻章区太平镇东岸村,一年一度的“关公磨刀节”正在举行,记者一早就来到村里感受其极富有地方特色的祈福活动。
只见村民抬着用猪笼装好的“金猪”,整齐摆放在村文化广场的长桌上,约有250多头,场面壮观,香味四溢。村民还在每头“金猪”的头上插进一把用红纸包着的水果刀,刀锋向里,代表鸿运当头,事事如意,年年大发。“金猪”尾巴也用红纸包着,表示有头有尾,时时行运。当天,村里还举行粤剧、舞狮等文娱活动。
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湛江市非遗中心专家组成员朱卫国告诉记者,“关公磨刀节”又称“关公磨刀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各地民众都设坛祭拜关公,借此纪念他的忠勇仁义来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并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东岸村的“关公磨刀节”更是历史悠久且富有特色,以烧猪拜节为主,最近被选入湛江市第三批“非遗”项目名录。
据当地老人说,东岸村已有800年历史,村中人口约近5000,村民世代以务农为主,兼营渔业。每年的“关公磨刀节”当日,全村家家户户都会烧猪拜节,所有外出打工谋生的村民,也风尘仆仆赶回,加上亲戚朋友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村中一片喜气洋洋,热闹非凡。拜祭完毕,村民就当场开刀切肉,举杯聚餐,并把烧肉送给亲友分享。
传说宋真宗时,南海恶龙作怪,为害闽南。真宗求助于张天师,天师则派关羽降妖伏魔。关羽苦战七天,降伏了妖魔。真宗感其神力,封为“义勇武安王”。后来民间多于是日举办关帝庙会,祈求关帝显灵,逐魔消灾,普降甘霖。关公为了记取此次教训,遂于每年五月十三日亲自在南天门外磨刀示威并降雨霖。
东岸村民告诉记者,每年的“关公磨刀节”,如果在拜祭时巧遇下雨,便是吉兆,是“关公”在磨刀,磨刀水从南天门处降下凡间,雨越大越好,预示当年的光景必将风调雨顺。
关公磨刀节种种传说
在全国各地,都流传着“关公磨刀雨”的故事,据民俗专家介绍,其中,尤以北京、湖北、山西、河南、福建、甘肃、江苏、广东、上海等地的关公文化最为丰富。在这些传说中,关公变成了“雨水神”。关公求雨,成了一种吉兆,预示当年的光景必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相传是三国时期的汉蜀名将关羽的诞辰日,故俗称“关公诞”。据说关公能御灾除患,我国民间素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的谚语。每逢农历五月十三日,各地都举行关帝庙会祭祀关公,有的地方还举行关公磨刀节。
关于“关公磨刀节”的传说,各地均有不同版本,但内容大同小异。
据宾阳县甘棠史料记载,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甘棠人之祖先便于遗爱桥头斑江河畔建造关帝庙,以纪念三国蜀国之武将关羽并祈求关公镇魔降妖、庇护甘棠一方之安宁。庙于1840年的农历五月十三落成,并举行了开光仪式,相传这是关公的诞日,故称为“甘棠关公诞”,当时天降大雨,传说为关公磨刀必须用水,此后年年如此,故人们又俗称为“关公磨刀节”。
有另一个版本,关于“关公磨刀节”的由来,与《山海经》记述的传说有关:南海龙王的三太子本是蛇妖所变,因当地百姓拒绝给它供奉童女,它施法使人间大旱三年,民不聊生。玉帝派关公去催促三太子降雨,关公当着三太子的面磨青龙偃月刀令其降雨,三太子被降服,甘霖普降,自此人间风调雨顺。后人为了纪念关公圣德,在昆仑关建关帝庙,供奉关公像,并将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定为“关公磨刀节”。
而同在昆仑镇,还有另一个故事,认为“关公磨刀节”与“关公下凡捉大蟒”的民间传说有关。据说,北宋年间,昆仑关以北的山坳,时有大蟒出没,某年农历五月十三,关公下凡,路过昆仑关,磨刀霍霍,挥斩蟒蛇。从此,当地群众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二夜晚到次日,便自觉聚集到此纪念关公,寄托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的美好愿望。
关公磨刀节承载悠久的人文历史和厚重的信仰内涵,特显社会凝聚力和亲和力,教育和激励后人秉承先贤正义除恶、勇于进取的精神,团结互助,图强奋发,共建和谐幸福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