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交芒种之日在农历四月二十六日,则民间尚有“饯花神”之俗。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便详细记载了清代芒种祭饯花神的风俗。“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从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旄尾执事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芒种这天,大观园里的女孩们都齐集饯行花神,充满了浪漫与欢喜,到处可闻听到女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因此,对于大观园里的女性来说,这一天堪称是“女儿节”了。
所谓“饯花神”就是用酒食送行“花神”。“花神”并非从此死了,而只是暂时“退位”,明年二月十五花朝又是花神生日,花神们又要复活。为“花神”饯行,谓之“饯花神”。
花神是农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迎来的,古人将仲春月半民俗中的花神生日,定为花朝节,也称“花神诞”“百花生日”“百花仙子节”。花朝迎花神正值草木萌青、芳菲盛开、绿枝红葩时节。而到了五月节,花神退位之际,人世间又隆重地为花神举行饯行仪式,送花神归位,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期盼来年早相迎。就这样,古人围绕迎送花神,形成了散发花香、富有诗意的节日雅俗。
今有学者说饯花神之俗乃曹雪芹杜撰习俗,实在是牵强而武断。史籍典章几乎不见饯花神之俗的记载,这是事实,只有南朝梁代崔灵思《三礼义宗》提到过“芒种节举行祭饯花神之会”。殊不知,饯花神之俗乃是宋代“饯春”习俗的演变。
所谓“饯春”即饮酒送别春光、春景。如宋代诗人邓肃《西庵饯春》诗云:“傍水禅房半掩门,乍晴帘幕採黄昏。风驱红雨春何在,酒入香肌玉自温。”又如南宋江西诗派代表诗人杨万里《尝枸杞》诗云:“芥花菘菡饯春忙,夜吠仙苗喜晚尝。味抱土膏甘复脆,气含风露咽犹香。”
饯春之俗由宋及元,如元代词人袁易《解连环·与金桂轩虎丘送春》诗云:“试送目、官柳河桥,便携酒饯春,去应无迹。岸曲残英,尚勾引、行舟攀摘。茶笋香顿冷,瘦愁易感,旧游难觅。”饯春习俗从明代开始不再只是文人习俗,而已经开始世俗化,在民间以“饯春宴”的形式表现出来。明末清初诗人王士禛《应天长·闺人刺绣》诗云:“饯春时节深深院,睡起金衣花外啭。”说明闺房女性也热衷于饯春,只不过深闺之中难得有时鲜蔬菜应节,唯多以纷纷凋零的花瓣做葬花游戏。
民间因为瓜果蔬菜开始收获,因此多有“开园”饯春之宴。据清道光十年《大同县志》描绘,获得丰收的农民首先想到的是保佑收获的神仙,并邀请乡邻好友隆重地举行“开园”仪式:“(六月)六日,凡有菜园之处,俱敬龙神,延宾共享神佛,曰‘开园’。游观者,其丽不亿。” “开园”前农家的菜园瓜田外人是不能进的,自家人也不能随便摘瓜收菜。农家要用隆重的仪式,宣告自己的农事收获,并将新收获的果实第一个献给保护他们的神仙,献给乡邻好友。这是农家对自己劳动收获的尊重,反映了人们对神的敬畏,反映人们对亲朋乡邻淳厚友情。农家辛勤的劳动、耕耘、播种、收获、享用,本来是悠然恬淡的生活,但与礼俗结合起来后,这生活就显得别有韵味。
江浙地区则有饯春迎夏习俗,酒是自家酿制的米酒,菜则主要以蚕豆、春笋为主。
素以勤劳著称的客家人,每到芒种季节则多有果菜收获,如栽种得早,那么黄瓜、豆角、四月眉子(即四季豆)、辣椒、茄子等都开始有得品尝。
客家人饯花神的习俗或许与众不同,在黛玉一类小资们忙于葬花的时候,务实而懂得品味生活的客家人却尝花、食花,将花神的英灵植入体内,也算是一种祭奠吧。
芒种时节,家家户户的南瓜花开得十分旺盛,仿如喇叭、唢呐的南瓜花在客家庭院内外“吹吹打打”,将农家的乐趣鲜艳地表达出来。客家人是日多做一种节令美食,那就是南瓜花摊煎饼。早晨八点钟以后,待蜜蜂已经帮助南瓜花传递过花粉,便将公南瓜花摘下,而将母南瓜花留下结南瓜。接下来就是将南瓜花去蒂、洗净,与切碎的细葱放入容器后,加入一、两个鸡蛋、适量的盐、少许味精或鸡精、少许白糖、淀粉和入面粉或米粉搅拌。煎饼时注意火候不能太猛,需用文火慢慢煎成金黄色才鲜甜、香脆。
南瓜花除了用以煎饼,还可用来清炒、做汤。南瓜花的营养价值很高,黄色的花朵富含胡萝卜素。孕妇食用南瓜花果不仅能够促进胎儿的脑细胞发育,增强其活力,而且有利于增强母体造血机能,加速细胞的修复及克服脑疲劳。还能够防治妊娠高血压、妊娠水肿、贫血、便秘等,更能促进血凝及预防产后出血。
芒种前后可食用的时令花卉还有金针花、木槿花等。
葬花是惜春,尝花更有留住春光、年华的寓意。因此,客家人饯花神本质上并非送别,而是送行,即将春日的花神送至远方,送至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