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安福垇云火把节


火把节,多在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流传,而安福县彭坊乡垇云村的火把节习俗,蕴涵了安福县南乡片汉民族聚居地的生活习俗、祭祀习俗,实属罕见。其节庆仪程繁复、民俗内涵丰富,是当地一年中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

垇云火把节历史悠久,仅在安福县彭坊乡垇云村就历经9代约170余年。据考证,清道光、咸丰年间,钟、蓝二姓分别由广东、湖南迁居垇云,同时彭坊的周姓为躲避战乱也迁入垇云山中。钟、蓝二姓原为畲民,是他们将火把节习俗引进了安福,并很快被当地汉族群众所效仿,最终成为了整个垇云的共有项目,钟、蓝二姓也被同化、融合,成为了汉族人。故人们将火把节视为垇云村的一项汉族传统民俗。

垇云火把节于每年六月初六举行。当日,家家户户宰杀鸡公,制作祭祀法器、备好三牲等祭品,相邀山下亲朋好友来山里同乐。他们白天于自家田里燃香鸣炮献三牲,祭拜山神、土地,并点起火把伸向田埂,四下里燎虫,同时唱起一支古老的燎虫歌。晚饭后,全村男女老小敲锣打鼓聚集在垇云山包公庙前大坪上,燃起熊熊篝火,隆重祭拜火神(祝融)、土地、山神、树神等,祈求神灵驱魔消灾,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期间,他们还吹吹打打、载歌载舞,打着火把游垅,围着篝火唱山歌。所有仪式结束,全村男女老少还要久久围坐或站立在篝火旁,默默祈祷诸神保佑。

垇云火把节源于清道光、咸丰年间,由客籍畲民传入安福,经与当地生活习俗、祭祀习俗、地域节令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民间习俗,距今有170多年历史,是汉民族十分罕见的一种古老的民间习俗。2007年,垇云火把节列入了安福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主要仪程为,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早上的7点左右将鸡公宰杀,将一根削好的长80公分、宽2公分的竹条破缝插上祭物,并洒上鸡鲜血,然后将鸡头、鸡肉及猪肉、鱼和用米面做成的辣椒、瓠瓜、茄子、豆角等时令果蔬作为祭品,带上禾草做成的火把,到自家耕种的田地中开始祭祀。由家中长者先祭山神、土地,摆祭品、烧香、放鞭炮、燃烧草把。仪式结束后,便与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晚上7点左右,全村男女老少敲锣打鼓聚集在去云山包公庵遗址前的大坪上祭火神,燃烧篝火,村民们载歌载舞,游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