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八大镇馆之宝


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汾河西畔滨河西路北段13号,前身为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此后屡次更名。1953年起称山西省博物馆。新馆于2001年8月10日奠基开工,2004年竣工,定名为山西博物院,为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工程,也是山西省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文化基础设施,是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总投资近4亿元人民币,珍贵藏品约40万件(截止2015年9月)。

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是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

镇馆之宝

1、晋侯鸟尊

山西博物院八大镇馆之宝

出土于山西省曲沃县和翼城县交界处的天马。古代祭祀礼器中有所谓的“六尊六彝”,“鸟尊”即为其一。尊作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头微昂,圆睛凝视,高冠直立。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装饰精致豪华,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

晋侯鸟尊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整个鸟尊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头微昂,高冠直立。禽体丰满,两翼上卷。在凤鸟的背上,一只小鸟静静相依,并且成为鸟尊器盖上的捉手。凤尾下设一象首,象鼻内卷上扬,与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鸟与象这两种西周时期最流行的肖形装饰完美组合,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装饰精致、豪华,使之成为中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的珍品。全身布满纹饰。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凤鸟颈、腹、背饰羽片纹,两翼与双腿饰云纹,翼、盖间饰立羽纹,以雷纹衬地,尾饰华丽的羽翎纹。为了尊重历史,修复的象鼻上并没有设计纹饰。

晋侯鸟尊盖内和腹底铸有铭文两行共九字,其铭曰:"晋侯乍向大室宝尊彝"。铭文中"向"一字,做"享"解,意为"贡献"。大意为晋国君主做了一件祭祀天神的宝器。可证其为宗庙礼器,这件鸟尊的主人是唐叔虞之子晋侯燮所拥有的一件高规格祭祀礼器。鸟是西周时期晋国的图腾,是连接人与天神的神物。可证明为宗庙礼器。

晋侯鸟尊在晋侯墓地的114号墓中出土,在发掘时工作人员发现该墓有盗洞,部分文物已被盗掘,由于盗贼的爆破,幸存的鸟尊出土时已支离破碎受损严重,特别是鸟尊的尾部残缺不全,之后经由北京大学的文物修复专家修复才得以重现本来面目。从器型的构造比例等特点来看,则该尊年代可确定当在西周中期偏早。该鸟尊现收藏于山西省博物馆,被誉为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2、汉胡傅酒樽

山西博物院八大镇馆之宝

1962年右玉县大川村出土。通体鎏金加彩绘,技法十分罕见。器身彩绘虎、象、鹿、马等动物图案,形象生动。口沿刻铭文“勮(jù)阳阴城胡傅铜酒樽,重百廿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

“樽”是盛装名酒的木容器,为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具。酒樽最早见于战国,盛行于汉、晋。当时上流社会常置于席、案上,饮宴时先将贮藏在瓮、壶中的酒倒在樽里,再用勺酌入耳杯,然后奉客。

胡傅酒樽整体为盆状,高34.5厘米、口径64.5厘米。它的外围有三只兽首衔环,还装饰通体鎏金彩绘的动物纹,下面是三只虎形的足。

胡傅是谁?西汉末年,周边少数民族逐渐强大起来。右玉县地处山西北部,毗邻长城,与内蒙古交界,这里还曾是塞外草原,是匈奴族活跃的地方;器物上的动物也完全是草原风格。因此,专家推测,胡傅很可能是匈奴族部落里的一位头领。中国古代匈奴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不仅善战,更善饮酒,酒樽上铸有的铜环,就是为了在马上携带方便。“百廿斤”,依汉制是120斤,汉代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50克,汉代的120斤相当于今天的60斤左右。

胡傅酒樽采用的是鎏金工艺,是一种把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在铜器表层,加热使水银蒸发,使金牢固地附在铜器表面不脱落的技术。在东周和汉代以后均颇为流行,先后称为黄金涂、金黄涂、金涂、涂金、镀金,宋代始称鎏金。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已出土的文物证实,在战国时期就已掌握。

两汉时期,帝王诸侯等贵族使用的珍奇铜器上常施以鎏金工艺,不仅是为了奢侈生活,更是为了延年益寿、封阐成仙。

3、兽形觥

山西博物院八大镇馆之宝

1976年灵石县旌介村出土。商代盛酒器。整体造型别致,采用三层花纹,纹饰精细繁缛,显示出殷商铜器神秘狞厉的时代风格。既具有商代晚期的特征,又有北方青铜文化的因素。它不但是一件实用器,也是一件艺术品。

高21.5厘米,长24厘米。整体状如蹲兽。前有宽流,下承高圈足。盖前端为龙首形,与上翘的流口扣合为颈,高浮雕粗角、尖耳,眉目突出,颈部起扉棱至盖面中部;盖后部作兽面,双耳高耸;器腹前、左、右起扉棱,后有兽首形鋬。盖部以云雷纹衬托两个兽头,器身则以三条扉棱为中轴组成兽面主纹,口沿下饰昂首卷尾夔龙纹,圈足饰夔凤纹,均以云雷纹衬地。三层花纹。商代晚期青铜器精品。

4、庙底沟彩陶罐

山西博物院八大镇馆之宝

山西省垣曲县下马村出土。烧造于新石器时代,彩陶罐高45厘米,口径35厘米,腹径43厘米,底15.6厘米。泥质红陶,器表磨光。侈口,圆唇,短颈,宽肩,上腹突出,下腹内收,小平底,上腹部以黑彩绘以弧线和圆点等组成的花卉图案。体型硕大,器形完整无缺。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典型遗物。

5、彩绘雁鱼铜灯

山西博物院八大镇馆之宝

1986年襄汾县吴兴庄出土。汉代的金属器,鸿雁伫立,回首衔鱼,雁颈与灯体以子母口相接,鱼身与雁颈、腹腔中空相通。圆形灯盘附柄,可自由转动,盘下圈足与雁背直口套合。

6、北魏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

山西博物院八大镇馆之宝

1965年出土于大同石家寨,北魏太和八年文物。前后彩绘历代高士、贤妇等宣教故事。残存5块,馆内存3块。画中人物神情俊朗,衣带飘逸,具有顾恺之画风,填补了北魏前期绘画实物的空缺。在工艺、绘画和书法上都有极高的价值。为国宝级珍品。

7、战国铜牺立人擎盘

山西博物院八大镇馆之宝

1965年长治市分水岭出土。战国时期的金属器,盘为圆形,侈口,平底,下接支柱,可以灵活转动,盘底以镂空蟠虺纹装饰。“牺”是古代祭祀所用牲畜的称谓。该器的功能尚待进一步研究。

8、虞弘墓石椁

山西博物院八大镇馆之宝

1999年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一处隋代古墓出土,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被誉为山西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该石椁雕造精美,是反映北朝和隋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物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