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大埔客家生活习俗


服饰

民国时期,富者穿绸着缎,绫罗加身;贫者自织“家机布”,穿土布衣。城镇居民大多穿洋布”。男子一般穿“唐装”,上衣开胸对襟,布纽扣;女子一般穿“大襟衫”。男女裤子均带缚、褶腰、大裆、不开口。冬季,男子外罩大襟过膝长衫,有的还外加对襟马褂。机关学校职员男的多穿“中山装”,女的喜穿旗袍。男子多剃光头,小孩则留下囟门部分的头发不剃,称为“毛髻子”。女子婚前扎辫子,婚后起发髻,并喜欢在发髻上插银簪;有钱人还带金戒指、金耳环或金耳塞等装饰品。人们夏天外出戴竹笠或草帽,大多穿木屐、草鞋。冬季,男子戴毡帽、八角带舌布帽;妇女则头顶黑帕,俗称“东(顶)头帕”;人们一般穿布鞋。

建国后,“唐装”渐被淘汰,“中山装”风行。此外,男上衣还有“列宁装”、“青年装”、“军装”、“恤衫”等式样,中青年女子上衣多开胸对襟,老年妇女仍着大襟衫。男女均穿西装裤。衣料多择白、灰、草绿、蓝或黑色。1950年至1970年时兴平布、府绸、哗达呢、卡叽、灯芯绒。1970年以后时兴的确良、三合一、腈纶、涤卡;也有皮革、呢子、毛料。男子理发多剪文装、军装;姑娘扎毛辫,系蝴蝶结;中年妇女剪短发,夹发夹;老妇人仍结发髻。夏季,人们一般穿塑料拖鞋、凉鞋。雨天穿晴雨靴。冬季穿皮鞋、球鞋、解放鞋、运动鞋,穿线袜、羊毛袜、尼龙袜。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有些人爱穿西装,青年人有的还喜欢穿外套、猎装、马裤、牛仔裤。青少年女子的夏装款式不断更新:有蝙蝠衫、无袖衫、旗袍、连衣裙、百褶裙、西装裙、筒裙、超短裙等,品种繁多。男青年喜欢剪长发;妇女发式有运动装、披肩发、学生装、曲发等。小康之家男女有的戴金(或银)戒指,有的妇女还配戴金耳环、金项链。外出时,擎自动尼龙伞的人日渐见多。夏天,人们多穿塑料(或皮)凉鞋,有的妇女还套以薄如纸,色如肤的河蟹。

饮食

境内以大米为主食,兼吃大麦、番薯、小麦、粟、木薯、小米等杂粮。饮茶成风。

一日三餐。大东、岩上、双溪、枫朗等乡镇农村习惯吃粥,其他乡镇农村乐吃干饭。城镇居民早餐多吃面条、粥、老鼠粄、馒头之类,中午和晚上吃饭。

宴请宾客,发请帖或主人登门邀请。入席前和散席后,端水递毛巾给客人洗手、洗脸。正厅左边靠檐唇为首席。旧时,婚宴是家娘外家坐首席;生孩子满月女家来客坐首席;新居落成,其他喜庆则让建筑师或本族长辈坐首席。建国后,移风易俗,宾客入席时则互让首席,尊年长者或社会地位较高者为首席。烹调菜肴讲究咸、烧(热)、肥。无论大小筵席,头菜总是鸡。如白斩鸡、盐酒鸡、油姜鸡等等。鸡头向着首席上坐者。“鸡”、“吉”谐音,有“开席大吉”之意。主人通常在上头道菜时敬酒。最后一道菜总是鱼,取“有余”之意。俗谓“鸡聚(入席)鱼走(散席)。”

吃饭时忌将筷子插在饭上,不能倒扣碗。开席一般不能夹鸡头、脚、翼吃。不管宴饮时间如何长,首席的人未走,其余宾客均不得散席。不然,被认为没有礼貌。

境内名菜及风味小吃有:白斩鸡、肉丸、酿豆腐、梅菜扣肉、鸡血粄、糍粑、忆子粄、笋粄八宝糯米饭、仙人粄、百侯薄饼、茶阳叶子粄、湖寮压松羹等。

住宅

境内房屋多座北朝南。建房前,先请“地理先生”勘测地形,叫“看风水”。建国后,此俗渐消。民房大都因地制宜而建。民居格式主要有锁头屋、双堂屋和围楼。

锁头屋

多为山谷地带的居民所建。房屋紧依山坡,以坡壁为后屏。一种建在狭窄的地方,房间并排为一字,少则四五间,多则10多间。其中必有小厅、灶间、浴室。猪牛畜舍一般在房屋的左右外侧,厕所则安排在相距稍远的地方。另一种建在稍宽的地方,再加脚门、矮照墙。这种小屋,可居数口之家。有的设小型上正厅、小天井、浅脚下门厅、两旁为房间,叫做“日字屋”;还有的建成“前堂后楼屋”,前堂为大门,后楼2层、3层不等,并以后楼为主,这种格式可住四五户人家。长治乡各村有很多这样的住宅。

双堂屋

多在较平坦的地方建造,境内较大的村庄随处可见。屋有上厅堂和下厅堂,上下两厅之间设天井,这是主体。左右两侧有约两米宽的空间,外建横屋。横屋中间有小厅,连同主体上下厅共有4厅。有的建成4厅相见,即站在主体天井可以看见上下左右4厅。主体和横屋合称“双堂两横屋”。有的在屋后用鹅卵石铺半月形顺坡花台,在花台后面环筑围屋,围屋的左右端与正体齐平附空间门墙,成为封闭式的结构。还有的由双堂两横屋演变为三堂(加敞开式中堂)四横屋,再加围屋(有的筑楼),称为“围龙屋”。围龙屋的大门外有长方形的禾坪,禾坪之外有半月形池塘,池塘之外筑围墙。这样,整个屋便成了圆形建筑体。整座大屋共有100多个房间,可供1个家族几代人居住。

围楼

圆形或方形,占地常达1万多平方米,多为三至四层。楼的外墙厚达1.3米,内墙则与普通房屋一样。楼内设有汲水井。整座楼只有1个大门,门板厚实,再用铁板加固,内置直柱、横木交叉扛栓。楼的底层外墙不开窗,上层根据方位开枪炮眼、观察小孔,顶层附有哨楼。这种楼是为了防御悍盗而筑的,房间多达百个,可供数十户人家聚居。

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大围楼已被淘汰。仅大东乡的联丰村,双溪乡的和村、木窖村,茶阳镇的古村、太宁村,枫朗镇的溪背坪村以及桃源镇,就有较典型的围楼屋10多座,均是旧时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