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到过马洒村的人都知道,它的村容村貌美而精致;大凡应邀到马洒村参观的人都知道,马洒侬人古乐让人倾倒。感受赏心悦目的壮乡绝妙风景线,领略美伦美奂的民族古朴文化廊,在你的心里,终将被现代文明今胜昔、古朴文化昔胜今的感悟所占据,你必定心有所向,某日再来马洒。
盘山环水村容貌
“马洒”,因这里的人擅长耍纸马舞而得名,它位于马白镇境内北部,距县城约8公里,整村分东、南、西、北四个村小组,全村共有280户,人口1220人,是全县人口密度最大、户数最多的壮族(侬支系)聚居村寨。
整个村子盘山环水,风景如画。村前座落有致的几百亩良田,是世代马洒人生活和繁衍的天赐福祉之地;青山绿水四面青翠,古木参天。村头有两口阴井阳泉之称的水源地,浇灌着连片的几百亩良田,水源不断,河流不枯,良田不沽。
马洒村的座地非常有福相,古有东、南、西、北四景诗传为证:“东部路侧犀牛眠,静卧观赏明月圆;螺蛳滚塘终园地,银台蹲踞在面前。南有蜈蚣抱蛋圆,途往马白玉环前;良田青山左右映,艳比仙宫瑶池边。西游田野盘双龙,抢宝相争气势雄;底鎒坐观胜负果,峰岩夹耸作凭中。北出双潭山景荣,右仰半壁观音宫;欲目千里北嶺望,三县舆图口吹穷。”
传说,从前的马洒村在建设的布局和规划上十分讲究,整个村子就是一座迷宫,外围都有围墙,村内巷子错综复杂,巷深却考究,通向外面的道路都有一座大寨门,早开而晚关;村内的各个巷道也都有小门,据说,从前的整个马洒村的门大大小小有14座之多,如今还能依稀辩认得到先前寨门门扇的枢石窝,这样的村容布局最大的好处就是防窃防盗,如果一旦遭盗,一经发现,事主一张扬,村里的人就都把所有的门关掉,偷盗者就算是逃出了村内的小门,也逃不出大寨门。
现在,也还有人讲起马洒村村内巷子错综复杂、巷深却考究的深远影响力。其它壮族村寨的长辈们经常会拿记性不好、做事丢三落四的女儿开玩笑:今后把你嫁到马洒去,让你出去一趟都找不到自己的家,或者去挑水也会为别家挑了。毕竟,以前马洒村的房屋建设风貌都差不多,而且盛水的水缸都放在外面的,如果不注意,还真看不出什么差别来。
壮族特色杆栏房
400多年的村庄,400多年的历史传承。虽然绝大部分的房屋已经建成红砖白墙,但如今仍保留10余座古老而富有壮族民居特色的杆栏式建筑,让参观者蔚为叹止。
走进马洒,走进杆栏式建筑;见证历史苍桑,见证民族文化煜煜璀璨。走在青石板铺就的考究村道上,见证民族文化的历史淀积;抚摸锃亮墨滑的石墙凸痕,感悟民族精神的永垂不朽。传统的杆栏式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屋前是一片青石板铺就的空地和一座用石墙磊起的晒台,一段台阶通向晒台,晒台与房屋二楼相连,二楼前有一条走道,走道边是一溜精致的杆栏,杆栏当中是一个道口,它与晒台和正屋神龛是一条线;一楼是养牛养马养牲畜和堆放农具的地方,二楼住人,顶楼堆放五谷杂粮,就这样的一间房屋,都会被壮族同胞们安排得井井有序;挨着正屋的一般都设有耳房,那就是厨房了。
古时,建这样的一间房屋是要从选树开始的,树质上等而且越大越好,据说,在马洒村只用一棵树就能建一间房的有许多。如今,杆栏式建筑保存得最完好的一间房屋已经住了13代人。仅这些,就能让我们由衷地敬佩起壮族人先辈们的勤劳与睿智了。
杆栏式房屋,一个温暖的家,成就多少代家族的兴旺发达;杆栏式建筑,一份温馨的情,传承几百年历史的风花雪月。
长老聚谋“老人厅”
尽管随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习俗有所变化乃至消失,但是在社会公德、节庆活动、民风民俗等壮族的传统文化仍然得到很好的传承。
壮族一直传承了长老制度,而马洒村的长老聚谋“老人厅”便是其中一种。新春佳节、二月间、三月歌节、六月花饭节与及相应的祭祀活动都是壮家人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隆重的节日,而这些节日的活动议程、方式、注意事项和喝告(放假)起止时间都要经过长老们的共同议事。喝告(放假)期间,村民不得上山干活、不得随意带农具外出,就连家养的牛、马等牲畜也很少赶到山上去,否则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这种禁忌就是一种法律理念,是民族宗教的约束准绳,也是维持乡规民约能正常运转的最高“法律效力”,正是壮族人之间千百年来团结互助、和谐发展的精神支柱。
马洒村“老人厅”座落在村中央,形如庙堂。从前的“老人厅”神秘而传奇,它是封闭的,和现在的祭山神祭龙树活动一样,只让村里的长老(高龄且得高望重者)到场举行祭祀活动,不准妇女和小孩参加和靠近,否则将会触犯神灵,全村遭殃,事事不顺。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有所改变,如今的“老人厅”现出了原形,而且还大变了样,经过修缮了的“老人厅”更显古老而光彩。马洒村人杰地灵,“老人厅”内悬挂的“立蒸我民”匾、“培英楷模”匾(民国十六年县长发)、王秉福“进士”匾(西南布政司发)等,马洒更有“王家顶子,高家谷子”之说,除此之外,马洒还出了王恩洪“顶子”,王世珍滇军驻粤十六团团长等风云人物;而高家就是当地的大土豪、大地主,有地有粮有财。
巧妇易为锦绣花
男主外女主内是壮族人家的传统协作方式,与其它民族相比,壮族妇女是最勤劳、最善良、最好客的。除了家务事外,壮族妇女最拿手的还是做刺绣活、糯米粑粑和花米饭。
自古以来,壮族爱彩,妇女们的刺绣是颇有名的。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胸兜、鞋、帽上喜绣鸟兽、人物、花卉花纹,色彩艳丽、光彩照人。不论谁家,家里人一年四季穿戴的花衣、花帽、裙子、花鞋、头帕、围腰、领褂、背被等,都被她们绣得五彩缤纷。除农事和家务劳动外,她们的时间几乎都用在画花样、绣花、制衣上,绣出的花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有所创新,更重要的是要参加每年村社活动时的“媲美”。谁家女人花绣得好,表明她勤劳能干,颇受大家尊敬,就连丈夫脸上都有光彩。
“苗子(苗族)占山头,侬人(壮族)住水头。”壮族村寨都是鱼米之乡,主产大米,种糯谷做糯米粑粑是壮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手艺。一直以来,壮族人之间的迎来送往、走亲窜戚、红白喜丧事都要用糯米粑粑作为见面礼,而做糯米粑粑的行手就是勤劳的壮族妇女们。
农历六月初一是壮族人自己的节日,俗称过小年、花米饭节,这个节日的主题就是做花米饭了。做花米饭的工序较多,做起来也很麻烦,但壮族妇女对做花米饭却乐此不疲。首先要选上好的糯米,用水把糯米淘干净,再把淘干净的糯米泡上3个小时左右,然后再把泡好的糯米放到花饭叶水里充分染色,最后把染好色的糯米空干放到砧子上去蒸熟。所说的花饭叶水,就是壮家人传统用的绿色、无公害的染花饭植物,榨成汁后用于花米饭的染色。壮家人的花米饭有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彩颜色,好看又好吃。
美伦美奂古乐律
到了马洒,千万别错过去欣赏一下真实古朴的侬人古乐。
侬人古乐大都在当地节日和喜、丧事之时演奏,不同的场合,演奏的乐曲就有所不同,而乐调也不同。侬人古乐何时传入马洒现已经无法考证,马洒侬人古乐共有24个正调,6个外调(别调),演奏的曲目有《南京宫》、《降神腔》、《迎神腔》、《吉祥音》、《满江红》、《仙家乐》、《胡月》、《落地锦》、《朝天子》等;乐器有中胡、二胡、京胡、横笛、大小唢呐、扬琴、析胡、古筝、大鼓、脆鼓、大小镲、大小锣、铃、简板、木鱼、大小艺锣、云乐等。
马洒侬人古乐已和壮族文化融为一体,它不但具有古朴典雅的江南丝竹之风,而且具有壮族传统音乐,既和谐、优美,若行云流水,又古韵迭起,令人听之飘飘欲仙,宛如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每当夜幕冉冉降临之际,静听马洒侬人古乐的演奏,用心感受那古朴典雅的旋律、平稳匀称的节奏,必定让你有一种飘飘欲仙、长醉不醒的美好感觉。
静静地欣赏侬人古乐,尤如细细品尝一杯清茶,耐人寻味;抑扬顿挫的音符,尤如天籁,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