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形成缘于对妈祖的信仰,与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自宋朝以来,随着航海家们的足迹所至,其影响遍及我国沿江沿海及东南亚各国,现已成为全世界独树一帜的文化之源。
烟台与妈祖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宋代,妈祖文化就已经由妈祖的故乡湄洲岛传播到了胶东沿海地区。胶东地区的第一次崇尚妈祖高潮是在元定都大都(今北京)之后。据史料记载,那时元朝每年从南方运往京城的皇粮有400万担,其它商品货物更是不计其数,海运规模非常浩大,沿我国东部海域经黄渤海,最后进入天津河到达大都。
胶东地区的成山角、登州(今蓬莱)和沙门岛(今庙岛)又是当时从江南到大都海上漕运的必经之地,大批过往船只汇集于这些地区避风和补给养,并登陆上香祈求平安。因为在人们心中妈祖成为佑护航行、拯救海难的神明,是战胜困难和危险的一种动力。所以商人们干脆就在这里立妈祖分灵庙。当地渔家船户受其熏陶和影响,他们在出海前后也要祈求妈祖(北方称海神娘娘)保佑,进而成为当地的一种习俗。与妈祖信仰紧密联系的妈祖庙在烟台地区也得到很大发展,如烟台著名的天后宫就有九座,分别为:沙门岛天后宫、蓬莱天后宫、海阳天后宫、黄城天后宫、龙口天后宫、黄河营天后宫、养马岛天后宫、烟台天后宫和烟台天后行宫。这些天后宫除蓬莱天后宫完整保护下来外,余者或全部拆毁、或部分拆毁。整个烟台地区的妈祖庙中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有四处:沙门岛天后宫、蓬莱天后宫、烟台天后宫、烟台天后行宫。
沙门岛天后宫(今庙岛显应宫),是我国北方建造最早、影响最大的妈祖庙,几百年以来这里香火不断、香客不绝,因此被称之为“北方第一海神娘娘庙”。它坐落于庙岛的北部,东西两面面向大海,南北两面靠着山,周围有很多小岛众星捧月般的拱卫着它。始建于宋宣和四年(1122年),系福建船帮商贾醵资兴建。沙门岛建天后宫后,岛名改称庙岛。
到了明代,随着沿海航海业的发展和南北方贸易的扩大,信奉妈祖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也就带来了显应宫香火的隆盛和声名的远扬。显应宫已成为当时我国北方沿海地区传播妈祖信仰与文化的主要基地,南北海上航运的中心,近则黄渤海沿岸,远至朝鲜和日本都受其影响。明崇祯时期是长岛妈祖庙获得较大发展的时期,他曾下诏立官庙,对妈祖庙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并御赐匾额“显应宫”。此后又经过清代康熙、乾隆、道光等时期的扩建,长岛妈祖庙的规模比原来更大,基本形成了目前的包括外、中、前、后四院,以显应宫主体建筑为主,三元宫、关帝庙、龙王庙等八大庙宇为辅的建筑群,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这座历史久远、价值无限、具有国际影响的天后宫,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毁,珍贵的建筑材料和宫内文物破坏殆尽,只有妈祖铜像被有心人暗中保护下来。这是目前存世的惟一一尊宋代铜身妈祖,今日的庙岛显应宫为八十年代新建。长岛县也多次对庙岛显应宫进行了维修和改造,基本恢复了鼎盛时期的规模,显应宫的原貌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眼前,一些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逐渐恢复。如:“上元节灯会”、“三月二十三妈祖千秋节庙会”、“九月九庙会”、“春祠大典”等,吸引了大批的妈祖信众,特别对海峡两岸的沟通,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蓬莱是中国北方妈祖文化的另一个重要传播核心。蓬莱天后宫,位于丹崖山上,宋宣和四年(1122年)始建,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毁于火灾,现建筑为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建。四进院落,沿南北轴线依次为正门、钟鼓二楼、戏台、前殿、垂花门、东西两庑、正殿、东西耳房、寝殿,皆为庙宇式建筑。到宋朝的时候,登州港就已成为传播北方妈祖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以此为中心向华北、东北乃至东北亚、北美洲地区传播。
蓬莱沿海渔民有供奉海神娘娘之俗,每当新船下水,渔船下坞,特别是出海远航,渔家人都要向妈祖祈拜。妈祖是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的神祇。正月十六是天后宫庙会,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往丹崖山天后宫,进香膜拜、求签许愿、捐香火钱。周边农村纷纷组织戏班、秧歌队到天后宫对面的戏楼、广场上献演俚俗戏剧和大秧歌。
随着烟台海上贸易的发展,明初,烟台逐渐发展成又一处妈祖文化的传播中心。烟台人便在临海处建起了三间草屋,开始供奉妈祖。清雍正年间,人们集资把供奉妈祖的三间草屋扩建为初具规模的天后宫。之后周边的村民、船户、渔家生活居住的地盘逐渐扩大,周围商号也不断增多,奉祀妈祖的天后宫已不能满足日渐增多的人们的祈愿和聚集之需,1850年(清道光30年)烟台当地的商家、船帮、渔户又集资对天后宫进行了重建,扩大了妈祖文化在民间中的影响,这里也逐步成为烟台最繁荣的商贸中心和文化中心。据史料记载,1850年天后宫周围已发展商号千余家, 1901年烟台八大商家发起成立了商会,会址就设在天后宫南厅。辛亥革命后,天后宫又成了金银交易议价市场,每天清晨,各商号均要派人到天后宫取回当日以金银易铜钱、以金银易银元的标准比价。
重建后的天后宫位于市中心北大街中部,是一座拥有戏台、山厅、钟鼓二楼、正殿、后殿及配套建筑的大庙。除戏台外,其余建筑全部毁于1974年。2000年在市政府的关注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对古戏台进行了整修,衬托古戏台的广场也以新的风采呈现在人们面前。
1861年烟台开埠,与海外各国交往日益频繁,海上交通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烟台成为北方重要的商贸码头。大海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交通便利和巨大财富,加快了烟台文化和经济的繁荣。福建船帮商贾醵资开始在烟台兴建天后行宫,亦即“福建会馆”。商定在福建泉州依当地式样设计、采料、预制构件,乘帆船从福建运到烟台组装。从光绪十年(1884年)至三十二年(1906年),经历了22年漫长岁月,终于把这座展示闽南风采、显示出高超艺术水平的恢宏建筑竟工。天后行宫坐南朝北,与坐北朝南、相距不到一华里的天后宫遥遥相对,这种一地双庙现象是非常罕见的。天后行宫有门庭、戏台、山门、大殿、后殿及东西两厢组成,1958年因城建道路拓宽,后殿被拆,使其失去完整性。
天后行宫的梁、柱、木、石所雕无不精到,雕刻多为吉祥图案、历史故事、名人轶事、神话传说、民间风情,走进天后行宫如同步入一座充满奥秘的知识宝库,这是我国北方惟一的具有闽南风格的妈祖宫庙,时称“鲁东第一工程”。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市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将天后行宫周边环境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拆迁民用住房上千平方米,新建广场9000平方米,在广场塑建了一座高4.1米的妈祖石雕像。
妈祖文化在烟台的传播,不仅仅是建了几座庙宇,而是通过信众的大量聚集和开展商贸及各种民间活动,达到文化和经济繁荣。
天后宫和天后行宫周围成为当时城市的文化、经济中心。人们信仰、供奉妈祖,妈祖成为人们航海的精神支柱和崇敬的偶像。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日和九月初九日妈祖升天日,人们都要来天后宫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七月十五中元节则举行盂兰盛会,演戏酬神,同时各地船帮商贾还要进行物资交流,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商业经济的发展。天后行宫所在的街道“盂兰街”(后改名毓岚街)因此得名。
天后圣母殿内奉祀的妈祖神位,是百年前由福建湄洲祖庙分灵而来,大殿内的妈祖蜡像和殿内的陈列,是1988年由有关部门和烟台有识之士、企业家资助塑造、恢复的。妈祖海一般的博大襟怀,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与教化作用,农历初一、十五日、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日,众多虔诚者自发来天后行宫进香膜拜妈祖,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人们便摆设供品,点香祈求平安,这一习俗沿袭至今。烟台天后行宫顺应众愿,免费开放,并在此演出京剧、吕剧、大秧歌、跑旱船、杂耍、武术、威风锣鼓表演等,这里已经成为烟台祭祀妈祖和开展民俗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
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烟台的民俗和历史,了解妈祖文化的渊源及传播,烟台市博物馆特在天后行宫内举办了《妈祖文化陈列》,并通过邮政部门发行了介绍宣传妈祖文化的首日封和邮票。烟台市博物馆每年都在天后行宫隆重举行纪念妈祖诞辰庆典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既弘扬了中华美德,又发挥了烟台与妈祖文化密不可分的优势,促进了与海内外华侨、台湾同胞的文化、经济交流。
烟台的四大天后宫是妈祖文化传播的见证,妈祖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胶东地区港口的经济发展,反过来港口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妈祖文化的发展。妈祖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能够扎根于时代,而且能够与这个时代的经济生活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进步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