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地名的由来


河南安阳地名的由来  记录历史

安阳在现有史书记载中最早的名字叫“相”,史载,大约公元前1500年左右,商都由今天的郑州荥阳境内迁到“相”,也就是今天的安阳境内。

安阳的第二个名字叫“北蒙”,史载,商王盘庚率臣民“迁于北蒙,曰殷。”所以,在盘庚迁都之前,安阳的名字已经从“相”改成了“北蒙”,但具体什么时候改的,我现在还没找到相关史料。

转眼到了春秋时期,晋国打败了卫国,占有了安阳地区后,称之为“义阳”或“东阳”。到了战国时代,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安阳属于魏国,魏国的首任君主魏文侯是个牛人,在当时是打遍天下无敌手。这个牛人对安阳这个地方挺关注,并且给安阳取了个新名字,别叫东阳了,改叫“宁新中”吧,安阳就叫宁新中或“新中”了。

公元前257年,对于安阳来说,是个重要的历史年份。就在这一年,秦国大败魏国,夺取了宁新中。秦国的国君收到秦军胜利的消息后,他的目光看着“宁新中”这三个字,陷入了沉思。他在想,这个宁新中是个好地方啊,气候宜人,有山有水,今天终于属于我们秦国了。不过,我得给这个地方取个新名字啊,要不老让人觉得这个地方还不是秦国的一样。取个什么名字呢?嗯,“宁”和“安”意思相近,这个地方又位于淇水的北面。(画外音:古代,水北山南为阳。)有了,这个地方就叫“安阳”吧。想到这里,秦王大喝一声:“来人,布告天下,从现在起,宁新中改称安阳。”这就是“安阳”之所以叫“安阳”的由来。那位问了,你说的这个秦王是不是秦始皇啊,“安阳”这个地名真是他给起的吗?诸位看官,实事求是的说,安阳被秦国占领后的两年,秦始皇才来到这个世界上,所以,我敢肯定的说,秦始皇当时绝对没有掺和这件事。不过,他很好的继承了先辈的遗志,自认为“德高三皇,功盖五帝”自称始皇帝的秦始皇没给安阳再改名。

后来,到了公元580年,北周王朝的相州总管尉迟迥和后来的隋文帝杨坚干架,杨坚打败尉迟迥之后,把相州治所邺城放火烧了,把邺民全都迁到了安阳。从此,安阳改成“相州”也叫“邺郡”。杨坚自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又一次实现了大一统。后来的唐、五代、北宋,一直叫相州,电视剧上我们的岳大帅自报家门是,老说一句“相州岳飞”,就是这么来的。

再后来到了1192年,也就是金人统治北方时期,升“相州”为“彰德府”,安阳就叫“彰德”了,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这中间有件大事需要给大家说明下,就是在明朝初年,安阳也就是彰德府正式改属河南布政使司管辖。有人问了,这有什么好说道的吗?太有了。要知道,在明朝之前,安阳一直隶属于河北大政区,像北宋、金时期,安阳属于河北路和河北西路,因为安阳就在黄河以北吗。那么从明朝开始,安阳开始隶属于河南大政区,并一直延续到今天。所以,为什么安阳在黄河以北,却隶属于河南省,打头儿就是从这儿来的。

1913年,废彰德府,保留安阳县。1949年,新中国成立,成立安阳市,隶属平原省。1952年,平原省撤销,安阳市划归河南省至今。

河南安阳地名的由来

安阳为啥叫“安阳”?安阳老城门都在哪你知道吗?安阳老城街道名称都是怎么得来的?九府、十八巷、十八罗汉街和七十二胡同分别是哪些?三官庙为啥叫三官庙?姚家胡同、小颜巷有哪些典故?安阳的神路街为啥以前是人们不敢走的路?铜冶、水冶地名的由来是什么?你知道这些吗?

安阳之名,始于战国末期。公元前257年,秦攻克魏国宁新中,更名为安阳。变宁为安,其意相近。古时以水北山南为阳,以其在淇水之北,故名安阳。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安阳分属上党、邯郸二郡。三国时安阳属魏郡。

安阳的四个老城门分别在哪儿?安阳老城城墙长九里一百十三步,高二丈五尺,宽二丈,外砖内土,并开设四个城门。东门叫永和门,南门叫镇远门,西门叫大定门,北门叫拱辰门。始建于后魏天兴元年。民国二十一年元月又开建新安门(民称之为小西门),从此安阳共设五门。南门北门对峙,东西二门相错,何故?安阳民传,因安阳地处黄河之故道中,如果东西两门正照必会引起黄河搬回老家之灾。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罢了。由于东西两门相错,所以东、西两条大街也就不相照了。

安阳老城街道名称的来历,主要有八类。

一以领袖的名字命名。1933年《续安阳县志》载,今东、西、南、北大街当时分别称中山东街、中山西街、中山南街、中山北街。

二是以知名度高的人家姓氏命名。如林府、姚家胡同、丁家巷。

三是尊崇古代官宦而命名。如冠带巷,“冠”者帽也。此巷曾有清代兵部督捕右侍郎许三礼和任举人等高官显贵居住。小颜巷因明朝一代名儒、南京礼部右侍郎崔铣光明正大、出处中正、学粹才醇,素有小颜回(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之美誉而得名。

四是为褒奖那些慈善为本,济困扶危,道德高尚的人命名。例如洛阳府的命名就有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当地官府为了褒奖洛阳书生重情重义,就把济困扶危,道德高尚的安阳老人居住的夹道命名为洛阳府。

五是以地理位置命名。如南门东、北门西、东南营等。

六是以集市和生产作坊命名。如鱼市街、竹竿巷等。

七是以街道曲里拐弯的形状和距离命名。如鹅脖巷、梯家胡同、大夫铃街、下凹街、短街等。

八是以主要建筑和设施命名。如东、西钟楼巷、白塔寺、戏楼后、大寺前、铁狮口等。

九府、十八巷、十八罗汉街、七十二胡同

安阳街道的开设更有一番名堂,号称九府、十八巷、十八罗汉街和七十二胡同。

“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源于何时,我们不得而知。据清康熙和乾隆年间的《安阳县志》记载,那时产生了许多街巷胡同,已经有十八巷的名称及大概位置。民国时期,老城的经济空前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解放后,一些小巷、胡同被撤销或者合并。如今,它们再也无法适应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熙熙攘攘的人流与川流不息的车辆让狭小的街巷不堪负重,随着旧城改造的不断进行,它们离我们越来越远,有的已经悄然消逝。

九府

“府”是连接大街小巷的小道,甚至仅是一条狭小的夹道。至少到清乾隆年间老城仍然没有府的概念。

安阳解放后,民间比较认同的九府指平府、六府、林府、老府、西府、铁拐府、娘娘府、洛阳府、学儒府。

平府位于二道街中段路东,连通二道街与头道街,解放前因平府前有个“平府坑”,后称此处为平府。

六府在铁拐府西,与铁拐府东西串连,北端至东大街。

铁拐府位于东大街中段路南,向南延伸至东南营街,与六府东西串连,南段较窄,因形状像一柄拐杖,故称之为铁拐府。

林府位于现在的东南营街西段路北。

老府是县东街与马号街之间的一条斜街。

西府位于南大街中段路西。

娘娘府在甜水井街东段路北,是一条不足50米的小巷,解放后并入甜水井街。

洛阳府在南门西街中段路北,是一个宽二三米,不足50米长的夹道。

学儒府指大寺前街西头至戏楼后街东头一段。

十八巷

在老城里,以南大街、北大街为中轴线,东边有七府、七巷,西边有两府、十一巷,所以九府十八巷又有“东府西巷”的说法。十八巷指的是香巷、夹巷、裴家巷、仁义巷、丁家巷、豆腐巷、卜府巷、三义巷、乔家巷、小颜巷、唐子巷、竹竿巷、鹅脖巷、纪家巷、东钟楼巷、西钟楼巷、东冠带巷、西冠带巷。

香巷位于中山街中段路西,西至唐子巷。

夹巷指城墙至护城河之间老百姓盖房子时形成的夹道,解放前,夹道里还种着庄稼,老百姓有“到夹道巷割麦子”的说法,这里说的夹巷主要指北门至城东北角一段。

裴家巷在北大街中段路西,东接大院街。

仁义巷在北大街中段路西,东西走向,与裴家巷平行,南边是西钟楼巷,北边是裴家巷。

丁家巷位于老城西南,一头连接西南营街,一头连接南门东街。

豆腐巷在红庙街东段路南,仅北端有一个口,是一条长约20米,宽约4米的窄夹道。

卜府巷位于甜水井街西段路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短巷,南接甜水井,北接北门东街。

三义巷在二道街北段路西,仅东端有一个口,是一条长约五六十米,宽约七米的宽夹道。

乔家巷位于三道街南端,北接三道街,向南与东南营街交叉。

小颜巷在南大街中段路东,也称小回巷,因明朝崔铣有“小颜回”之称,所以得名“小颜回巷”,即小颜巷。

唐子巷是十八巷中唯一带“子”字的巷,与北大街、中山街平行,在北大街西侧,南接鱼市街,北至解放大道。

竹竿巷位于中山街南段路西第一个路口,西至唐子巷。

鹅脖巷指天宁寺门前往东至唐子巷这一段,解放后并入大寺前街。

纪家巷在西冠带巷北,与西冠带巷平行,东至鱼市街,西至西南营。

东钟楼巷、西钟楼巷合称钟楼巷,以钟楼为界,东边为东钟楼巷,西边为西钟楼巷。

东冠带巷、西冠带巷合称冠带巷,冠带巷在老城西南,东西走向,东起南大街,西至西南营街。因清康熙年间兵部督捕右侍郎许三礼和任举人等官宦显贵居住于此而得名。

十八罗汉街

十八罗汉街是指老城内的十八条街吗,它们位于哪里,又是如何得名的呢?

据清康熙三十二年《安阳县志》记载,清末,城内有街道九十多条,南、北大街两旁各有九个街口。它们大多两两相对,从南门依次往北摆开,路东有南门东街、小颜巷、东大街、姚家胡同、

菜市街、东钟楼巷、甜水井街、北门东街;路西有南门西街、东冠带巷、西大街、竹竿巷、香巷、西钟楼巷、仁义巷、裴家巷、北门西街。解放前,因这十八条街的街口墙壁上都嵌有一个小佛龛,里面供奉一尊二尺多高的罗汉,故名十八罗汉街。

七十二胡同

老城内的胡同原本没有那么多,所谓的七十二胡同实际指包括胡同在内的七十二条街。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更迭,它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被合并,有的被撤销,还有的更换了新名。

大家普遍认同的七十二胡同指,大胡同、县胡同、辉府胡同、梯家胡同、南家胡同、姚家胡同、毛家胡同、新营街、二果园、红庙街、甜水井街、仓巷街、铁狮口、平安街、二郎庙街、鼓楼坡街、神路街、御路街、鼓楼东街、县前街、县东街、县西街、影壁后街、县夹道、井夹道、马家夹道、雷家夹道、马号街、马号后街、西华门街、渠口街、后渠街、南头道街、头道街、二道街、三道街、短街、下洼街、西营街、西南营街、东南营街、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北门东街、北门西街、南门东街、南门西街、东马道、西马道、北马道、南马道、鱼市街、中山街、白塔寺街、大寺前街、箭道街、学巷街、学后街、戏楼后、库口街、大井街、大夫铃、东小花园街、西小花园街、皮园街、小回隆、后卫街、大院街、观口街、九府胡同、老爷庙街。

本文选录部分街巷的简介以飨读者。

大胡同位于东风路和二道街之间,长80米,宽5米,因曾有胡姓大家族居住而得名。

梯家胡同在二道街中段路西与三道街东西串连。解放前就有这条胡同,由于胡同里的房子盖得像梯子,故名梯家胡同。

姚家胡同位于安阳市老城区中心,东西走向,东端与鼓楼坡街交叉,西端近中山街。曾经是一条很窄的小夹道,路北是姚家大院。

甜水井、仓巷街被老百姓合称为龙凤街。因房屋整齐,结构多为二进、三进,甚至是四进四合院,磨砖对缝,简瓦覆顶,方砖铺地,明柱檐廊,临街房和上房多有瓦兽装饰而得名。

井夹道位于二道街和北头道街之间,解放前因街里有一口水井,附近居民称为井夹道。

渠口街、后渠街,渠口街东西走向;后渠街是渠口街中段路北南北走向的小街,以前人们俗称渠口街叫前街,后渠街叫后街,因后渠街里有一个坑塘而得名。

西营街位于老城区最西边,西靠城墙,东临文峰塔,南起西大街,北至五龙庙,街南端有座卵石桥,街中段有小嘴坑、纱帽坑等四个大坑。

西南营街位于老城西南,南北走向,南至三角湖北岸,北至西大街。据说古时曾有部队驻扎,因此得名。同样,东南营街、西营街也都是以古代兵营所处的位置命名的。

南大街南北走向,北起鼓楼广场,南至南门,是老城南边的一条商业街,也是城南的主要通道之一。该街位于南门以北,故称南大街。后来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曾改名为中山南街。由于群众长期养成的习惯,后仍称南大街。同样,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都是以老城的四个方位定名的。

东马道、西马道、南马道、北马道,马道是古代的内环城线路,用来让兵马通行,传送号令,运输粮草。这四个马道实际是紧贴老城四面城墙的线路,从那里可以登上城楼。

鱼市街南北走向,在南大街西边,南至南门西街,北至西大街,因此街曾有水产品交易而得名。

中山街南北走向,北至钟楼,南至南大街。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为中山街。

白塔寺街南北走向,南起南门西街,北至西冠带巷。该街路西曾有一座乾明寺,因其是白玉结构,俗称白塔寺,现在仅存白塔寺。

戏楼后街解放前,西营小学原址里面有一个大戏台,每逢百姓家中有红、白事,百姓都要聚集于此唱大戏,居住在戏楼后的群众也常来看戏,俗称戏楼后街。

库口街地处文峰塔北侧,全长150米左右,清朝初期就已经形成。据说很早以前此街北段的戏台旁有一个仓库,人们称此街为库口,后演变为库口街。

大井街南北走向,南至竹竿巷,北至文峰大道,因其街口曾有一口大井而得名。

皮园街因解放前,此街居住着一些做皮具生意的经常在街巷晾晒皮,故称皮园街。

小回隆指仁义巷中段路南的一个短夹道,解放后并入仁义巷。

观口街指西钟楼巷西段,即与唐子巷交汇处至西头老爷庙,解放后并入西钟楼巷。

大院街地处古城西北,全长300多米,自古就是商业要地,沿街店铺林立,商户云集。据说此街在明清时自然形成。解放前,中段的居民区内有一片很大的空地,人们常聚集在此做买卖、聊天,俗称大院,后成为街名并沿用至今。

老爷庙街从学巷街北头与学后街交汇处起,北至老爷庙,解放后并入学巷街。

鼓楼广场是老城区的中心地带,中山街、南大街、西大街、鼓楼东街在此交会。旧时,鼓楼广场一带商贾云集,店铺林立。1935年,鼓楼遭到焚毁,只剩下了高大的台基,下面南北向拱形的通道长近20米,老安阳人称之为“鼓楼洞(呐)”,这里商贩众多,也是人们夏天纳凉的场所。1956年,鼓楼台基拆除后,周边的空地形成鼓楼广场,安阳话称“广场(昂)”。鼓楼广场是安阳老城传统意义上的商业文化中心,锦泰恒糕点店、鼓楼影院、江南包子馆曾经繁盛一时。20世纪50年代初,广场中央建有一座象征中苏友好的圆柱形红五星纪念塔。

鼓楼坡,民间俗语称“楼坡(的)”,位于鼓楼广场东侧,姚家胡同与鼓楼东街之间,因昔日“有坡(台阶)登楼”而得名。鼓楼坡街与南面平安街的分界处就在新华市场大门的北侧。

鼓楼后是鼓楼后街的简称。南大街、北大街作为老城的中轴线,是一条古老的商业街,清代名叫“兴隆街”,反映了当时地方官府祈求太平兴旺的意愿。清末,鼓楼至南门叫南大街,鼓楼以北至二郎庙口叫鼓楼后街,二郎庙口至钟楼叫钟楼前街,钟楼至北门叫北大街。《续安阳县志》记载,今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中山街、北大街当时分别叫中山东街、中山西街、中山南街、中山中街(鼓楼至钟楼)和中山北街(鼓楼至北门)。

三官庙地名的由来

三官庙,是个村名,也是一条三官庙大街,但你未必就知道有一个三官老爷庙,确切地说,三官庙就是三官老爷庙的简称。

那么,何为三官?据道教称,“三官”即天、地、水三官,天官大帝降生唐尧,掌天文,主持赐福;地官大帝化生虞舜,制地理,主持赦罪;水官大帝育生夏禹,制水利,主持解厄。三官庙也叫三元庙。

三官也就是上元一品九气天官----赐福紫薇大帝;中元二品七气地官----赦罪清虚大帝;下元三品五气水官----解厄洞阴大帝。他们的生日分别为上元正月十五日、中元七月七月十五日、下元十月十五日。

三元大帝中,天官赐福是最为人们熟悉的。过年时买一张“天官赐福”年画贴在墙上作为装饰。画上的天官雍容华贵,三绺长须,面容慈祥,红袍玉带,手持如意。携带的五个童子,手中各捧仙桃、石榴、佛手、春梅和吉庆鲤鱼灯,象征着多福长寿,为人们所喜爱。

铜冶、水冶地名的由来

铜冶镇

安阳县铜冶镇以镇政府机关驻南铜冶村而得名。南铜冶和与其紧相邻的铜冶东街是两个非常古老的村庄。东魏时可能在这里炼过铜,据《北周地理志》引《冥报记》云:“东魏末,邺下人共入西山采银铜”。这里说的邺下,是指古邺城及其附近地方。东魏时的邺城有北城和南城二部分,南城在今安阳市区北偏东15公里处,距今安阳县北界仅1公里。西山当指今安阳县西北部之山。

墟发掘出的大量铜器来看,商代这里就可能炼过铜。殷王宫殿内铸造铜器使用的铜,不一定都是来自外地。既然东魏时西山上还能采到铜,则商代当时更容易采到,铜冶可能为殷商时的冶铜场。

北宋时已有铜冶和南铜冶二村名,据<邺乘>记载北宋村名中,伦掌管统村已有铜冶,鲁仙管统村有南铜冶。这时的铜冶当为今天的铜冶东街,南铜冶为今天的南铜冶,都是冶铁重地。元代改称铜冶镇,仍为冶铁重镇。

明代,铜冶镇复称铜冶村。这时的铜冶可能指一个村,也可能指两个村,而总称铜冶。

清代为铜冶、北铜冶和圪道村。据清乾隆年间《安阳县志·村名》记载,铜冶一带有北同冶、同冶村和圪道村。这的“同”字是个白字。当为“铜”。铜冶村为今南铜冶,北铜冶为今铜冶东街的铜冶桥,圪道村为今铜冶东街的一条小街。民国22年的《续安阳县志》记载当时的行政区划有南铜冶乡,并含铜冶东街和铜冶桥。这时的圪道村变成了铜冶桥的一条小街而闻名了。分为南铜冶和铜冶东街2个村,铜冶桥属于铜冶东街。

水冶镇

是安阳县水冶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据《魏书·食货志》载:其铸铁为农器、兵刃所用。然以相州牵口冶工,故常锻炼为刀,送于武库。这是说相州牵口冶的铁器制造技术最高,质量最好,魏国兵器库中的刀,主要由牵口冶制造。这里的牵口冶就是今安阳县水冶。

在北魏和东魏时期是最要的冶铁基地。《邺乘·地理志》在安阳县中记载说:“水冶,周回二十步,在县西四十里。旧经曰,后魏引水鼓炉,名水冶,仆射高隆之监造。深一尺,阔一步半。泉水东北经十里入于洹。”这里所记载的“水冶”,还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地名,它是炼铁场地的一种工程设施。这种设施是引珍珠泉的水作为动力,来鼓风炼铁。用水力来代替人力,大大提高了炼铁的产量和质量。这种冶炼,当时称作水冶。居民在这里当居后,形成村落,仍沿用“水冶”一名。于是水冶又成了村名。《邺乘》载北宋村名中,新安管统11村,有水冶村。这时在水冶村是否还冶铁,史无记载,直至金代今水冶处仍为水冶村。金后期成为辅岩县治所。不过辅岩城不在水冶村,而在水冶村东北今阜城村外。在水冶附近出现了水冶村、西城村、辅岩镇3个地名。这时的水冶村就是今天的水冶。辅岩镇即故辅岩县城,即今天阜城村的东半部分。西城村当在辅岩城西城墙外,即今天阜城村的西半部。

自明代以来,辅岩镇和西城村就消失了,却又出现一个“府城村”名来。这个府城村是辅岩镇和西城村合二为一,取辅岩的首字和西城的末字“辅城”作为新村名。后来“辅”字谐音为“府”,又谐音为“阜”。这就成了今天的阜城村名。辅岩镇的地位明显下降,而水冶的地位却逐步提高。由前可知,宋、金、元三代水冶皆称村,而明代水冶却成了集。《邺乘》安阳县明代市集,有“水冶集”。清康熙三十二年和乾隆三年的《安阳县志》载村镇市集,都有“水冶镇集”,可见清代水冶已称镇了。民国期间的《续安阳县志》载乡镇村名也有水冶镇。

胡同典故

唐子巷和甜水井的故事

唐子巷原名糖子巷:唐子巷在老城区中部偏南一带,位于南大街向南第一个十字路口路东,街道大体上是东西走向。东边起自主事胡同,由东向西直到南大街东口,长250米,宽6米。这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街,据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刻的石碑《创开义巷记》载:该街原名叫糖子巷,由于糖与唐同音,唐字系独体字,笔画少并且容易写,故逐渐演变为唐子巷。一直沿用至今,没有变更改名。

以前,唐子巷居住的大户、老户有6家,巷子路南有王家、褚家、孟家,路北有沙家、周家和阴家。这几家有大宅院,房屋多,人口也多。巷子东头有一口苦水井,人没法吃,街上的人都为吃水发愁。王家和沙家商量决定再挖一口甜水井,经过认真勘察地形,在街的西头选定井址。王家、沙家急公好义的善举感动了上苍,最后,终于挖出了一口甜水井,井中的水清凉甘甜,好吃得很。巷子里的人家从此吃上了甜井水。

当时,西大街东段、东大街西段、南大街、市府前街、书院街等附近好多条街上的居民都来这里打水。附近一些无业居民便来此井打水,以卖水来维持生计。有的人推小木轮车送水,也有买不起小木车的,就用一根扁担,两只水筲担水到街上去卖。附近有一个单身汉,是个聋哑人,他就是靠担水卖水为生的。当时十字街周边各街上有药材行、药材栈、客栈、饭店,比如官封酒楼、翠英阁饭庄、一分利饭店等,用水多。推车送水的、担水沿街叫卖的,大都是给店里或大户人家送水。

小颜巷

也称“小回巷”,因明朝有“小颜回”之称的崔铣家住这里而得名。(1478年--1541年)字子钟,号后渠,也字父敏,颂谓“敏公”,在高丽(朝鲜)曾被称为圣人。自幼聪明好学,11岁--18岁随父居延安。他曾两次进京参加会试,均不第。于是刻苦攻读,明弘治十八年(1508年),考中进士,名列第四,入翰林,任编修,参加《孝皇实录》的编撰。正德三年(1508年)他主持会试,认同考官。

宦官刘瑾专权,不少元老大臣或被囚禁,或遭流放。朝中官吏有的对其阿谀逢迎,有的敢怒不敢言。而崔铣见刘瑾仅长揖而已。刘瑾借故将崔铣外放为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

五年(1510年),刘瑾伏诛,崔铣被召还北京翰林院吏馆。次年,再为会试同考官。崔铣看到武宗不理政事,上书规劝,谏以救民、荐贤、理财、强兵、毋事锁末之策,恳恳千余言。十二年(1517年),崔铣因病请求辞去侍读之职,回归乡里。少傅梁储一向看重崔铣,执意挽留,崔铣只好暂时留了下来。并第三次充任会试同考官。事毕,方得以回籍。在家乡安阳,崔铣悉心于读书、讲学和著述。并于正德十四年在县西修盖了一座书斋,名之曰“后渠书屋”。

宗即位后,朝中大臣纷纷举荐崔铣,于是,他于嘉靖元年(1522年)被招人京,参加修撰《武皇实录》。

次年,擢迁升南京国子监祭酒。嘉靖三年,因议“大礼”(世宗的承继名分问题)冒犯世宗,罢免回到安阳,潜心学问。

年后,即嘉靖十八年(1539年)春,崔铣从被起用,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不久,升为南京礼部右侍郎。崔铣的著作甚多,主要有《洹词》和嘉靖元年所修的《彰德府志》。如同春秋孔子的门徒颜回,为此,后人将他住宅前的小巷称为小颜回巷。现小颜巷路北有崔铣的祠堂,路南的小颜巷小学校址,是崔铣府。

街道典故

神路街

安阳的神路街以前是人们不走的路。我国的古都大都有以“神”命名的路。安阳的神路街,位于老城中心,城隍庙门前向南,路长约200米。历史上的神路,路西因为府衙门的围墙很高,路东院墙也曾多次加高。

神路街,曾叫东马道,亦称东便道,是衙门的卫兵巡逻,夜间打更的通道,同时,衙门卫兵骑的马也经常拴在这里。

人们把城隍爷看作安阳城的灵神,若要逢凶化吉、征婚求子、进京赶考、都到城隍爷这里烧香请愿。于是,在庙里帮工的巫婆、信徒便散布传言:“城隍庙的大小神灵日夜都接待民间百姓的求助,各路神仙都要经神路(东马道)出入”。地方官员认为有些神、鬼貌丑吓人,为了让百姓避开,便将这条路改为“神路”,人们也不再走这条路。西华门北路东是徐家大院,西华门街10号都是前后通街,附近的人到城隍庙,或去楼东街更远的地方,都要从徐家大院过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对“神路”有了正确的认识,神路才重新有人走了。

乔家巷:忠诚、尽责的故事。

安阳老城的胡同里有过很多名人,但没有谁能像韩琦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安阳的土地上曾有无数座庙宇,没有哪一座能像韩王庙这样,让人生发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

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天圣进士。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韩琦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亲身经历和参加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抵御西夏、庆历新政策等。

韩琦曾有为相十载、辅佐三朝的辉煌时期,也有被贬在外前后长达十几年的地方任职生涯。但无论在朝中贵为宰相,还是任职在外,韩琦始终替朝廷着想,忠心报国。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廷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是封建社会的官僚楷模。

韩王庙坐落在乔家巷与东南营东街路口东北角,是安阳人为韩琦立的生祠。踏门而入,映入眼帘的是一处幽静的小院,院子中间一株石榴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给古朴的小院平添了几分生机。

过二门,三间大殿巍峨耸立,气象森严。正殿内供奉着韩琦的坐像,端庄肃穆。木质匾额“器博道宏”和“适时济物”悬挂在高高的门头上,这是清光绪十七年庚子事件以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从西安返京,路过安阳拜韩王庙时所题写的。

韩王庙东面是韩琦的故居:昼锦堂。史载,昼锦堂红墙绿瓦、环境优雅,如今只剩下一座奎楼和部分房屋遗址,以及几株古槐。院内有一碑亭,亭内立有昼锦堂记碑。碑高两米,刻于北宋治平二年,碑首上刻“昼锦堂记”四个纂书大字,碑文谒为楷书,字字力透石背。此碑由北宋宰相、大文学家欧阳修撰文,“一代绝手”、礼部侍郎蔡襄书丹,记述三朝名相韩王的事迹,号称“三绝碑”。

安阳老城的胡同,从历史中走来,在岁月里坚守,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但是,随处可见的斑驳墙壁、陈旧木门、门前石雕,还有那锈迹斑斑的门栓,又似乎显示着老城胡同无可奈何地衰老了。就在南大街南段,富有特色的胡同正消失在推土机的铁铲下,有些胡同随着旧城改造的推进加速消逝。

老城的胡同还有存在的价值吗?老城还有保护的必要吗?这些问题考问着我们的城市管理者,考问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如何面对历史、面对文化、面对发展,在历史文化与时代发展中寻求平衡,让老城的胡同真正成为古城安阳的一张文化名片,值得我们深思。

胡同,已经成为安阳的符号。漫步在老城胡同里,在寻找什么?是安阳人日常生活的真切面孔,是安阳的历史和文化,是某种不该忘记的情怀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