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汾阳太符观


太符观,位于汾阳杏花村镇东北13公里的上庙村,为金至清代建筑,始建于金代承安五年(1196),正殿玉皇大帝及其侍者七尊泥塑,躯体高大,形象逼真,从其塑造风格看可能是明代作品。左右配殿内悬塑满壁,表现后土圣母在文武侍从护卫下出巡的场景,造型艺术令人赞叹。其配殿大于正殿的设计,打破了庙宇建筑的惯例,实为罕见。殿内有来狄青墓碑一座,保存完好。,金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在观内创建醮坛,明、清时期屡有修葺。

据《太符观创建醮檀记》记载,此观创建于金承安五年(1200),正殿为昊天玉皇上帝殿,殿内筑神台,塑玉皇大帝坐像及待臣、侍女立像,共7尊。殿内三壁满布三百六十五日值日神君“朝元图”壁画。

东西配殿建筑结构基本相同,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椽。

东配殿为后土圣母殿,塑各种圣母及圣母侍臣、侍女像,后壁绘壁画,表列圣母燕乐场景,两山挂圣母去游天界,众神俯瞰人间悬塑。

西配殿为五岳殿,塑五岳四渎及侍臣塑像,两山持五岳出巡、降安悬塑。

太符观不大,部分建筑被毁,如今只剩下一进院。小道观访客很少,十分清静。悬山顶的三座牌坊式样的大门比较少见。大门墙壁上镶嵌精美的“二龙戏珠”琉璃砖雕。

大门外立着一唐经幢,上刻《金刚经》。和其他经幢普遍雕刻陀罗尼经不同,且为唐开元七年(719)所立,时代更早,颇为珍贵。但此经幢显然非太符观之物,为其他佛寺遗物而搬迁于此。其实,太符观西边就是杏花村遗址,几千年前的古人类活动遗迹。

走进观内,旧时的戏台等建筑已经不存,院子显得很是开阔。居中台基上的正殿是出檐深远的“昊天玉皇上帝之殿”。正殿前月台上的一对铁狮子气宇轩昂,原在汾阳城内的关帝庙。

台基上的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琉璃瓦剪边。平面方形,当心间为板门,次间为直棱窗。当心间门框设四个门簪,门砧石上有向内回首的瑞兽。大殿的门钉一般是为奇数,最多9个,这里的铸铁门钉却是一排10个,时代较早。

大殿内塑像、壁画、悬塑俱全:当中木龛内玉皇大帝坐像居中,左右是侍臣四人,侍女二人立像。从创作手法上看,侍女像更为自然生动,接近日常人的妆容;值得关注的是,侍臣像均为左衽,应有金时服饰风格;梁柱上四条威猛的盘龙悬塑护卫玉帝。东西山墙和后墙上是道教壁画——“众神朝元图”,山墙壁画神明分上中下三列,每组神灵均有题榜,为不同群体,执掌不同,他们大多朝向主尊,做向玉帝汇报状。多达几百位。壁画和神龛应为明作品。

在正殿正立面外侧墙壁上,嵌一方石碣——《太符观创建醮坛记》,记载了金承安五年(1200年)在此兴建醮坛的过程。可见至迟到这一年,太符观大殿即已存在。根据此石碣和现存建筑结构等信息综合分析,可判断此殿为金代建筑。殿内塑像应为建殿同期作品,后代估计有重装。壁画应是明清以来历代维修作品,和东西配殿的塑像壁画同期。

这座面积不大的大殿为金代原装,古建、彩塑相映生辉。

太符观的建筑格局有个有趣的现象:一般说来,古建中正房的开间数要多于配殿开间。主殿昊天玉皇大帝殿是三开间的单檐歇山顶,东配殿后土殿和西配殿五岳殿却均为五开间的悬山顶。

东配殿是后土圣母殿,现在的建筑是明万历年间火灾后重建的。殿前有廊。殿内供九尊后土圣母像,是九个不同法身。最有特色的是一尊怀抱婴儿喂奶的“圣母”像,民间称“奶母娘娘”。圣母怀抱吃奶的婴儿,双腿一脚点地,一腿微抬,双脚还是典型的三寸金莲小脚。

圣母殿的南北两壁上是圣母出巡和圣母回宫为主题的悬塑,人物众多,前后呼应,很是热闹。神龛后还有以圣母宫中生活为主题的壁画,有持琵琶、笙、笛等乐器正在演奏乐曲的女乐师,有拿着宝盒、典籍、食盒等物品的侍女。生活色彩浓郁,这类题材在明清道教壁画中比较常见,如汾阳田村圣母庙、霍州贾村娲皇庙里也有此类壁画。

西配殿五岳殿,和圣母殿格局类似。五岳殿居中供奉的是五岳神,南北两侧是四渎神——五岳是五岳名山,“四渎”是古代江、河、淮、济四条大河。古代的济水因为黄河的改道已经不存。祭祀岳、渎的目的还是在风调雨顺。只是将这些神主合并在一起比较少见。

南北山墙上是悬塑五岳巡幸和四渎出行图。神仙们乘轿坐辇、坐骑是麒麟、龙,还有随从仪仗,很是气派。几百年前手工的悬塑艺术品还在墙壁上熠熠生辉,不得不让人钦佩古代匠人的细腻工艺和创作精神。四根金柱上各有一条盘龙,是红、黄、黑、白四色。黄龙爪中抓一鲜血淋淋的人头。这类形式在清明以来的关帝庙前龙柱上也多有体现,如解州关帝庙崇宁殿就有。

太符观内还有多件历代石刻文物,其中大多是搬迁到此保存的,历史价值颇高。

最高大的一通石碑已经文字模糊不清,是北宋著名将领狄青墓的神道碑。狄青故里据此不远。在圣母殿前廊下有一通高大的唐碑《郭君之碑》,这位郭君是汾阳本地郭氏头面人物。碑文记载他在李渊起兵后积极响应,战阵上杀死隋朝将领宋老生,坚守汾阳城,后为李世民击败刘武周立下赫赫战功。此外有三通造像碑,其中最有名的一座北齐天保三年(552年)造像碑,也被记为任敬志造像碑。因为砂石质地,碑阳碑阴两面上的造像均已经残损风化,题记也大部分辨不清,但还是能看到不少人名。其中多有相里姓氏者。附近的大相、小相村就是因相里氏而得名的。可见,这里的相里氏聚居地在北齐时还是很兴旺的。此造像碑,清代顾炎武、朱彝尊、民国王堉昌和梁思成、林徽因均曾考察记录。

太符观是座香火十分旺盛的道观。太符观里西南角原有的紫微阁不存,现在得以复建。但原有的明代彩塑28星宿幸存下来,部分在山西博物院内展出,是惟妙惟肖的一组明代塑像珍品。未来有望在太符观内展出。

这里太小了,这里又太大了,太珍贵。在上世纪文化浩劫时,据说村民将这里改为仓库得以安然保存下来。真要感谢那些淳朴的人(参见韩守林著《太符观的秘密》一书后记,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我们的文明恰恰是这些默默无闻者保护传承下来的。一切都是因为人。太符观的命运就是文明的命运。

太符观小院,内涵极其深厚,古建、彩塑、壁画、金石、经幢、琉璃……历经沧桑的历史瑰宝汇聚于此,成为传统文化遗产的浓缩宝库,文明之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