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


胡同是指狭窄的街道。“胡同”,这两个字原是蒙古语的译音。《析津志》载称“巷通本方言”,是1267年元代建大都沿袭下来的,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走进现代化的北京城,人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宽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温馨美丽的四合院。北京胡同是历史的产物,它反映了北京的历史面貌。

按《北京胡同志》里所言,胡同,是城市中一种狭长的通道。它是由两排院落墙体、宅门或倒座房、后罩房的屋墙连成的两线建筑物构成的。在两排宅第之间,胡同形成了一条隔离空间带,便于宅院的通风、采光和居民出入。

具体到“胡同”二字,其由来有许多说法。比较流行的一种是“胡同”源于蒙古语,即“水井”之意,或说“有水井的地方”,原是蒙古语的音译,一般认为,胡同是元朝出现的,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仅胡同这一个词,就有衖通、胡洞、衙衕等十多种写法。

公元1276年,元朝在毁于战火的金中都原址东北部,按《周礼》之原则建立了“状如棋盘”的大都城。按照当时元朝政府颁布的规制,官吏、贵族等纷纷在都城内修建住房及院落,一排排连接起来,再留出通道、通风采光的合理距离,最后便形成了胡同、小街和大街。有说法称,最早见诸于文字的“胡同”在元杂剧中,关汉卿杂剧剧本《单刀会》中,便有“杀出一条血衚衕(胡同)来”语句。

到了明朝,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北京城的城市造型又有了一些变化。这时北京城的胡同,据《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载:有街巷711条,胡同459条,共为1170条。此后随着北京城城市规划的变化,胡同的数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有了胡同,就得有名字。最开始北京的胡同叫什么,并不是古代官府规定,就是居住在胡同里的老百姓随口叫的,被大多数人接受后随即传开。胡同的名字包罗万象,既有山川河流、花鸟鱼虫,又有人物姓氏,令人眼花缭乱。

还有的胡同,名字跟地形还有一定关联。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写到过“小羊圈胡同”:“说不定,这个地方在当初或者真是个羊圈,因为它不像一般的北平的胡同那样直直的,或略微有一两个弯儿,而是颇像一个葫芦”。

不过,后来随着胡同越来越多,名字重复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加上有一些名字难登大雅之堂等种种原因,曾经不少胡同也改过名字。比如“狗尾巴”胡同,改为“高义伯”胡同;“劈柴”胡同改为“辟才”胡同,“粪厂”胡同改为“粉厂”胡同等等。

为保护古都风貌,维护传统特色,北京城区划定了二十余条胡同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像南锣鼓巷、西四北一条至八条等就被定为四合院平房保护区。

自元大都以来形成的老北京胡同成棋盘式格局。胡同的形成和发展,在其名称上也留下了历史变迁的痕迹,并反映出社会风情。

每条胡同一形成,人们自然会给它起个名,这个名称一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叫开了,就确确实实地代表了这条胡同在整个城市中的方位,成为人们交往、通信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标志。这是胡同名称的实用指代作用。

由于胡同名称从元朝开始形成胡同起,一直都只是靠人们口头相传,至于用文字写在标牌上挂在胡同口上,只是民国后才有的。

北京的胡同虽然看起包罗万象,既有河湖海(大江胡同、河泊厂胡同、团结湖、海滨胡同)、山川日月(图样山胡同、川店胡同、回升胡同、月光胡同)、人物姓氏(张自忠路、贾家胡同)、市场商品(菜市口胡同、银碗胡同)、工厂作坊(打磨厂、油漆作胡同)、花草鱼虫(花枝胡同、草园胡同、金鱼胡同、养蜂夹道)、云雨星空(云居胡同、雨儿胡同、大星胡同、空厂)、鸡鸭鱼肉(鸡爪胡同、鸭子店、鲜鱼口、肉市街)等等,名目繁多,令人看着眼花缘乱,但如果认真分析,还是有其自个儿内在的规律的。

多以衙署官方机构、宫坛寺庙、仓库作坊,桥梁、河道、集市贸易、商品器物、人物姓氏、景物民情等决定胡同、街巷的名称,其中许多沿用至今。

1、以形象标志来命名

北京胡同因而好多胡同都是以一个较明显的形象标志来命名的,这也表现出北京人的实在、直爽和风趣,象较宽的胡同,人们顺嘴就叫成了“宽街”、窄的就叫“夹道”、斜的就叫“斜街”、曲折的叫“八道湾”、长方形的称“盒子”、短的有“一尺大街”、低洼的有“下洼子”、细长的叫“竹杆”、扁长的称“扁担”、一头细一头粗的叫“小喇叭”等等。还有以特殊标志命名的胡同,如堂子胡同、石虎胡同、柏树胡同(今百顺胡同)、铁狮胡同等。此外,还有以当地特点或形状命名的胡同,如耳朵眼胡同、罗圈胡同、椅子圈胡同等。

2、以地名命名

早年间,最显眼、最突出的标志就要数城门、庙宇、牌楼、栅栏、水井、河流、桥梁厂,所以就出现了以此命名的西直门内、外大街、前、后圆恩寺胡同、东四(牌楼)、西单(牌楼)、大栅栏(老北京人读成:大市腊)、水井胡同、三里河、银锭桥胡同等胡同名称。

3、树木植物

有的小胡同附近没有这些特别显眼的标志,胡同中种的树多,就有了柳树胡同,枣林胡同、椿树胡同等以树命名的胡同。

4、方位

许多胡同在起名时为了好找,还在胡同名称前加上了东、西、南、北、前、后、中等方位词,象东坛根胡同、西红门胡同、南月牙儿胡同、北半壁胡同、前百户胡同、后泥洼胡同、中帽胡同等。

5、北京的土语

因为胡同名称是住在胡同里的北京人自发起的,所以有不少北京的土语在里边,象背阴儿胡同、取灯儿胡同、闷葫芦罐儿胡同、答帚胡同、胰子胡同、嘎嘎胡同等。

还有不少胡同带有儿音,更显得京味儿十足,象罗儿胡同、鸦儿胡同、雨儿胡同、上儿胡同、帽儿胡同、盆儿胡同、井儿胡同等。

6、吉祥话

有些胡同名称还能表露出人们的美好愿望,人们总乐意用一些吉利的字儿来给胡同起名。象带有什么“喜”啊、“福”啊、“寿”啊等字眼的胡同就有喜庆胡同、喜鹊胡同、福顺胡同、福盛胡同、寿长胡同、寿逾百胡同等等。还有带着“平”啊、“安”啊、“吉”啊、“祥”啊字眼的平安胡同、安福胡同、吉市口胡同、永祥胡同等等。

还有富于浪漫色彩的胡同名称,如百花深处、杏花天等,也有可笑的狗尾巴(老北京人读作“狗乙巴”)、羊尾巴烊乙巴)胡同等等。

7、以衙署官方机构命名的胡同

如禄米仓、惜薪司、西什库、按院胡同、府学胡同、贡院胡同、兵马司等,以皇亲国戚、达官贵族的官衔命名的胡同如永康侯胡同、武定侯胡同、三保老爹胡同(三保太监郑和故居今名三不老胡同),吴良大人胡同等。

8、以市场贸易命名的胡同

如鲜鱼口、骡马市、缸瓦市、羊市、猪市、米市、煤市、珠宝市……

9、以寺庙命名的有隆福寺街、大佛寺街、宝禅寺街、护国寺街、正觉寺胡同、观音寺胡同、方居寺胡同等。

10、以手工业工人和一般居民姓名命名的胡同有砂锅刘胡同(今大沙果胡同)、汪纸马胡同(今汪芝麻胡同)、骟马张胡同(今栓马胡同)、孟端胡同、刘汉胡同(今刘海胡同)、安成家胡同(今安成胡同)。

11、胡同与人名

北京的胡同,名字很有讲究,是我们研究明清社会的参考资料。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以后,他的功臣大都居住在北京,不少胡同以此得名。

如永康侯徐忠住宅所在的胡同就叫永康侯胡同,即今天北城的永康胡同。武安侯郑亨住宅所在的胡同叫武安侯胡同,后来错叫武王侯胡同,即今天的西四北八条。

明初大将军徐达长期居住在北京,他的长女嫁给了当时的燕王朱棣。朱棣攻打南京时,徐达第四子增寿为朱棣通风报信,被建文帝杀掉。朱棣进南京后抚尸痛哭,他即位后就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不久又封定国公,定国公徐氏居住的街巷就叫定府大街,也就是今天北城的定阜街。

至于今天的三不老胡同是三保太监郑和故居所在地。郑和人称三保老爹,他居住的胡同叫三保老爹胡同,后来讹称为三不老胡同。东城的无量大人胡同,即今天的红星胡同,是吴良大人胡同的误称。吴良是明太祖手下大将。

明朝中叶以后商业经济发达起来,当时有些个体劳动者也以他们出色的劳动为他们居住的胡同留下了名字。如明朝南城有个姓唐的洗布帛的劳动者,他们居住的胡同就叫唐洗白街,即今天崇文区的唐洗泊街。

宣武区有条粉房琉璃街,那是粉房刘家街的误称。东城有个姓姚的手工业劳动者,铸锅铸得好,他家所在的胡同就叫姚铸锅胡同,后来被讹称为尧治国胡同,就是今天北京站西街附近的治国胡同。

北城有个豆腐陈胡同,后来讹称豆腐池胡同。明朝还有个特点,当时制作祭祀用的纸马铺很多,这反映了明朝宗教活动盛行。胡同名字中就有汪纸马胡同、何纸马胡同,今天都已讹称为汪芝麻胡同、黑芝麻胡同了。

北京的胡同名称,实际上是以人为中心的,有的胡同直接以人名来命名。也有不少胡同虽没以人名来命名,但其中却有名人故居,像米市胡同里有康有为故居、北半截胡同中有谭嗣同故居、珠朝街有孙中山先生到过的中山会馆、小杨家胡同是老舍先生的出生地、护国寺街有梅兰芳故居,后圆恩寺胡同有茅盾故居、西四北三条有程砚秋故居等等。而其它各类胡同名称虽不是直接以人名来命名的,但也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关系。

象文丞相胡同、张自忠路、赵登禹路等胡同的名称都是人们为了纪念民族英雄而命名的,从而明显表达了人们对民族英雄的敬慕。这就说明胡同的名称绝不仅仅只有实用的指代作用,还具有美学功能和人文倾向。

北京值得一去的胡同

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位于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东起地安门大街,西邻什刹海前海,全长近300米,被列为2007年重点建设的八条特色商业街之一。据说,当时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烟叶装在烟袋中。由于烟袋的需求与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户一户开起了烟袋铺。除此之外,烟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只烟袋。细长的街道好似烟袋杆儿,毗邻后海,在地安门以北,鼓楼前脸儿,有一条北京城最老的斜街,名叫烟袋斜街。此街东西南北走向,约有三百米长。在明朝初年,此街叫“打鱼厅东街”。

清朝乾隆年间刊刻的《日下旧文考》一书中称之为“鼓楼斜街”。但后来为何取名烟袋斜街了呢?当年住在北城一带的旗人大都有抽烟的嗜好,北京城里的烟叶行业因此而发展起来。抽烟讲究用烟袋,住在斜街上的人家看准了行情一户挨一户地开起了烟袋铺。日子久了,“打鱼厅斜街”和“鼓楼斜街”渐渐听不到了,“烟袋斜街”却是越叫越响。东头入口像烟袋嘴儿,西头入口折向南边,通往银锭桥,看上去活象烟袋锅儿。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以“烟袋”命名斜街,真可谓名副其实了。

国子监街

国子监街东西向,位于雍和宫大街与安定门内大街之间。形成于元朝初年,明时,国子监街无称,只叫“国子监孔庙”。清乾隆时称国子监,至今未变。虽然街两端的牌楼额坊题曰“成贤街”,却始终不能作为正式地名传播,大多数人都还不知道成贤街就是国子监。1965年称国子监街。文革时称红日北路九条。国子监街保存着较好的旧京街巷的风貌。因孔庙和国子监在此而得名。

1984年定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国子监街是京城现存不多的古老街道之一,巍然耸立的牌楼,夹道的古槐,和两旁的大小宅院、庙宇,古色古香,清幽恬静,古城韵味十足。国子监街是北京仅存有牌楼的街道。街上有四座牌楼,东西街口各一座,额题“成贤街”,国子监附近左右各一座,额题“国子监”。国子监街上还有祀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韩文公祠、始建于明代的火神庙、祀灶王爷的灶君庙。

国子监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掌管国学政令的机关。国子监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教学科目,当时的人如果能在国子监上学,那就算是光宗耀祖了。国子监的最高长官称祭酒,元代的著名学者许衡便做过这里的祭酒。他手植的柏树存活了好几个世纪。孔庙,元大德六(1302)开始营建,十年(1306)建成。明永乐九年(1411)在旧址重建。清乾隆二年(1737)易为黄色琉璃瓦。光绪三十二年(1906)升祭孔为大祀。是元、明、清三代皇帝祭祀孔子的地方,内有进士碑林,共有石碑198座,上刻元、明、清三代进士5万余人的姓名,袁崇焕、曾国藩等人的名字均在其上。孔庙内也有不少柏树。有一株位于大成殿西侧,相传明时的奸相严篙代嘉靖皇帝祭孔,行至树下,被树枝掀掉了帽子。于是相传柏树有知,称此树为“除奸柏”。

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是北京东城区的一条很古老的街道,南锣鼓巷街道不宽,仍保持着元大都街巷、胡同的规划。其南口在地安门东大街,北口在鼓楼大街。它始建于元朝,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各有8条对称的胡同,整齐地排列在两侧,从外形看犹如一条蜈蚣,所以又名“蜈蚣街”,是北京市重点保护的四合院街道。从南至北,东侧的八条胡同是:妙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西侧的八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元代将大都城规划为50坊,今南锣鼓巷的位置正是“昭回坊”和“靖恭坊”两坊之间的分界巷。

明代将北京内城分为28坊,将“昭回”“靖恭”二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南锣鼓巷的位置正是该坊的南北中心线,巷名为“罗锅巷”。此名有可能是从元代沿袭来的。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已将明代的罗锅巷改称南锣鼓巷,并将鼓楼东大街中段路北与南锣鼓巷相对的街道称为“北锣鼓巷”。

北锣鼓巷在元代为“灵椿坊”与“金台坊”的交界,明代仍为两坊,此两坊的南半部在元代均为官署和寺院,且在明代没有大的变动。清初南、北锣鼓巷均属镶黄旗。清廷规定北京兵、民分城居住,八旗兵住内城,汉民等住外城。南北锣鼓巷的定名,应早于乾隆十五年,当在清初。自清初至三四十年代,南锣鼓巷内的10多条胡同中由满族镶黄旗户逐渐发展而成。既有大户世家,也有不少小户市民,居民逐渐稠密。南锣鼓巷内的小商号也发展起来,有粮店、菜店、油盐店、猪肉铺、羊肉铺、切面铺、蒸锅铺、炸货屋子(制作焦圈、油炸鬼)小酒铺、饽饽铺、豆腐房、煤铺、井窝子、砖瓦麻刀铺、席箔铺、棚铺、黑白铁铺、喜轿铺、杠房、医馆、药铺、裱糊铺、理发铺、成衣铺、绱鞋铺、绒线铺、文具店、茶馆、当铺等。虽然规模都不很大,但近30种行业也比较齐全了。至于大的商号如绸缎店、茶店、大饭店、金店、银号等,则云集在地安门外大街、鼓楼。

帽儿胡同

帽儿胡同属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东起南锣鼓巷,西至地安门外大街。北与豆角胡同相通,南与东不压桥胡同相通。明代称梓潼庙文昌宫胡同,因有文昌宫而得名。清代因有制帽作坊,改称帽儿胡同。帽儿胡同7号、9号、11号院,原为清末大学士文煜的宅园。13号院为冯国璋故居。35、37号院原为清宣统皇后婉容娘家、承恩公府,俗称娘娘府。45号院原为清代提督衙门。帽儿胡同现存完好的四合院有:帽儿胡同5号、帽儿胡同9号(可园)、帽儿胡同11号(文煜宅)、帽儿胡同13号(冯国璋故居)、帽儿胡同21号(梓潼庙文昌宫遗址)、帽儿胡同37号(婉容故居)、帽儿胡同45号(清提督衙门、民国保安队部)等。

在帽儿胡同的开头,还和有名的南锣鼓巷相交,过去一点还有著名的菊儿胡同,当年的军机首辅,大学士荣禄的府第就在那。尾上那边有出名的烟袋胡同,所以您要是想来此游览,感受老北京城的那种气息,帽儿胡同是不错的选择哦。1号文昌庙(现仅存一块刘墉题写的御制碑),现为居民院;11号的“可园”是清朝光绪年间大学士文煜所建,1984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产权为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现空置;35号、37号原为宣统皇后婉容娘家,1984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乙38号为东城区少年美术馆主要服务接待设施:38号为汇福达宾馆;乙43号为海丽舍茶馆;幕府拉兹印度餐馆。

琉璃厂

琉璃厂位于宣武区。距天安门广场1公里。琉璃厂西起南北柳巷、东至延寿寺街,全长800米。辽金名为海王村,元、明时这里开设官窑烧制修建皇宫用的琉璃瓦件,故称为“琉璃厂”。清康熙至乾隆年间,逐渐形成了集古玩精粹的著名文化街。清乾隆年间停止烧窑,“琉璃厂”的名字保留至今。是一处著名的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书画艺术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清朝,汉族的官员大多居住在琉璃厂以西的宣武门外,各地赶考举子居住的会馆也都在附近。他们对书籍的需求量很大,因此,琉璃厂也就成为了当时京城最大的书市。乾隆时期修《四库全书》,各地书贾更是纷纷在此设摊、建店,出售大量藏书,促进了琉璃厂文化街的发展。到光绪二年(1876)时,书店发展到270多家。民国初年,经营文化商品的店铺及其作坊近200家,形成了享誉国内外的一条文化街。

1980年,国家对古老陈旧的六里长街进行了大规模的翻扩建,于1984年竣工。建成59幢古朴典雅,富有民族传统风格的店铺,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融图书、玉石、陶瓷、雕刻、铜器、字画、文房四宝为一体的高品位文化艺术品集散地和古都风貌游览区。琉璃厂与新华街交界处为“厂甸”,是二百年来京城最盛大的春节庙会所在地。清人马炯章的《厂甸记》中说“至正月则倾城士女,如荼如云,车载手挽,络绎于道。”据有关资料记载,1963年的春节,厂甸的游客就达400万人次。

文革后厂甸中断。自2002年起,每年农历春节初一至初六,又恢复了“厂甸民俗文化庙会”。主要展示北京文化、宣南文化、重温百姓乐事,展现时代风采,再现古都神韵。庙会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以开放式的“赶大集”为特色,由文艺演出、花会游行、工艺展示、餐饮服务、观光购物、娱乐游艺等形式组成,成为京城春节期间最为热闹、火爆的去处。

东交民巷

东交民巷,是北京市东城区的一条胡同,旧时因这里是漕运地,所以原称东江米巷。胡同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全长近3公里,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元朝时,东交民巷和广场西侧的西交民巷是连在一起的一条胡同,名叫“江米巷”。由于当时这条胡同有元代控制漕运米粮进京的税务所和海关,因而成为南粮北运的咽喉要地,因而得名江米巷。明代时修建棋盘界,将原来的江米巷截断成为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巷。

在东江米巷设有六部中的礼部以及鸿胪寺和会同馆但主要只接待来自安南、蒙古、朝鲜、缅甸等四个藩属国的使节,因此会同馆又被称作“四夷馆”。到了清代,会同馆改名四译馆,并修改政策只允许外国使节在这里居住四十天。

东交民巷原是明清两代“五部六府”所在地。清乾隆、嘉庆时期曾有“迎宾馆”供外国使臣临时居住。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在这地区先后设立了英、俄、德、法等使馆,1901年后改为使馆街,英、美、法等11国在巷内成立联合行政机构,还开设了“美国花旗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英国汇丰银行”、“日本正金银行”及教堂、医院等多处,这段历史留下许多风格各异的西洋建筑,也吸引了不少海外人士。东交民巷北侧台基厂头条东口路北有安郡王府。安郡王岳乐为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饶余亲王阿巴泰第四子。

雍正初年,安郡王子孙因获罪迁出王府,雍正二年(1724年)被改作清代表彰忠烈的昭忠祠。安郡王府西侧还有一座廉亲王府。这位廉亲王可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他就是康熙帝第八子允祀。他是雍正皇帝的政敌,后来被雍正皇帝改名为阿其那(满语:狗),电视剧里都叫他“老八”。廉亲王府西侧还有一座裕亲王府。裕亲王是顺治帝第二子福全。福全在康熙六年(1667年)被封为裕亲王,同年建府。

西交民巷

西交民巷位于西城区南部。东起天安门广场,西至北新华街,中与羊毛胡同、前细瓦厂胡同、辇儿胡同、平安胡同、人民大会堂西路、兵部洼胡同相交。全长约1080米。明代时称西江米巷,街北分布五军都督府、太常寺、通政使司、锦衣卫等中央机构。清代时取其谐音改称西交民巷。清末民初,西交民巷有银行街之称。民国时期,北邻北平地方法院、司法部(后迁南京)、高等审判厅。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军阀张作霖秘密杀害于街内的京师看守所。街内有张廷阁宅(双合盛酒厂老板宅院)、中央银行北平分行旧址、中国农工银行旧址,以及大陆银行旧址、北洋保商银行旧址(二者于2002年改建为中国钱币博物馆新馆)等文物保护单位。

金鱼胡同

金鱼胡同位于灯市口大街南侧,属东华门街道办事处管辖,呈东西走向。东起东单北大街,西止王府井大街,南与校尉胡同相通,北邻西堂子胡同。全长567米,西口宽12米(东口宽44米),沥青路面。金鱼胡同,明朝属澄清坊。清朝属镶白旗,沿称。“文革”中一度改称瑞金路九条,后恢复原名。胡同西口接王府井大街,热闹繁华,东安市场在胡同里也开有北大门。著名的吉祥戏院和东来顺饭庄都设在这里。

胡同内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府第,俗称那家花园。1988年,和平宾馆、王府饭店扩建,将半条金鱼胡同拆去,那家花园也被拆除。胡同中部路南有贤良寺,为清北京内八刹之一。贤良寺创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原在校尉胡同之西,为怡亲王府邸。乾隆二十年(1755)将寺移建于此。山门开在帅府胡同,约在今天王府井全聚德烤鸭店的东面。因该寺离皇城较近,外省官吏进京述职,多居于此。清末,李鸿章曾在这里居住和办公。现寺原建筑多不存。今日金鱼胡同,道路宽敞,街道两旁是高大的台湾饭庄、和平宾馆、王府饭店,昔日胡同景象早巳不存。金鱼胡同北边最大的宅院是“那家花园”,今和平宾馆址,原是清末大学士那桐的府第。这位“爷”,姓叶赫那拉氏字琴轩,满洲镶黄旗人,据说与慈禧沾亲。

八大胡同

八大胡同是老北京花街柳巷的代称,位于前门外大栅栏观音寺以西。“八大”是虚指,该地区至少有十五条胡同属于老北京的“红灯区”。公认的八大胡同是: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现名韩家胡同)、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现名棕树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现名大力胡同、小力胡同)。八大胡同从来就不是一个法定地名。

过去男人说去八大胡同,意识是告诉你他要“做什么”而不是“去哪里”。清末民初的八大胡同有两个概念,从隘义上说,所谓八大胡同,并非某一条胡同的名称,而是由八条胡同组成的。因为中国人爱将同类事物归类然后说个大概数,如天桥八大怪、唐宋八大家、八大祥、燕京八景。

其实,“八”字在这里是个虚数,只是表示其多。这八条胡同位于前门外大栅栏附近,因妓馆密集而成一大销金窟。从广义上讲,八大胡同是指从铁树斜街以南,珠市口西大街以北,南新华街以东,煤市街以西这一大片区域内的许多胡同,这些胡同中有过明妓或暗娼,至少也住过“八大胡同”中的从业人员。只是上面说的这八条胡同多为一二等妓院。

菊儿胡同

菊儿胡同位于东城区西北部,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锣鼓巷,南邻后圆恩寺胡同,北与寿比胡同相通,属交道口街道办事处管辖。菊儿胡同,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局儿胡同。清朝属镶黄旗,乾隆时称桔儿胡同。桔,两音。一读“洁”;一读“橘”。桔是橘的俗写。此处当以后者为是,宣统时称菊儿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交道口南二条。

“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大跃进路八条,后恢复原名。1979年将小菊儿胡同并入,复称菊儿胡同。

菊儿胡同内3号院,5号院,7号院是清直隶总督大学士荣禄府邸。3号院是祠堂,5号院是住宅,7号院是花园。荣禄后迁至东厂胡同。7号院曾作过阿富汗大使馆。41号院原为寺庙。据传,庙里的开山和尚是皇帝的替僧。

9、以寺庙命名的有隆福寺街、大佛寺街、宝禅寺街、护国寺街、正觉寺胡同、观音寺胡同、方居寺胡同等。

10、以手工业工人和一般居民姓名命名的胡同有砂锅刘胡同(今大沙果胡同)、汪纸马胡同(今汪芝麻胡同)、骟马张胡同(今栓马胡同)、孟端胡同、刘汉胡同(今刘海胡同)、安成家胡同(今安成胡同)。

11、胡同与人名

北京的胡同,名字很有讲究,是我们研究明清社会的参考资料。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以后,他的功臣大都居住在北京,不少胡同以此得名。

如永康侯徐忠住宅所在的胡同就叫永康侯胡同,即今天北城的永康胡同。武安侯郑亨住宅所在的胡同叫武安侯胡同,后来错叫武王侯胡同,即今天的西四北八条。

明初大将军徐达长期居住在北京,他的长女嫁给了当时的燕王朱棣。朱棣攻打南京时,徐达第四子增寿为朱棣通风报信,被建文帝杀掉。朱棣进南京后抚尸痛哭,他即位后就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不久又封定国公,定国公徐氏居住的街巷就叫定府大街,也就是今天北城的定阜街。

至于今天的三不老胡同是三保太监郑和故居所在地。郑和人称三保老爹,他居住的胡同叫三保老爹胡同,后来讹称为三不老胡同。东城的无量大人胡同,即今天的红星胡同,是吴良大人胡同的误称。吴良是明太祖手下大将。

明朝中叶以后商业经济发达起来,当时有些个体劳动者也以他们出色的劳动为他们居住的胡同留下了名字。如明朝南城有个姓唐的洗布帛的劳动者,他们居住的胡同就叫唐洗白街,即今天崇文区的唐洗泊街。

宣武区有条粉房琉璃街,那是粉房刘家街的误称。东城有个姓姚的手工业劳动者,铸锅铸得好,他家所在的胡同就叫姚铸锅胡同,后来被讹称为尧治国胡同,就是今天北京站西街附近的治国胡同。

北城有个豆腐陈胡同,后来讹称豆腐池胡同。明朝还有个特点,当时制作祭祀用的纸马铺很多,这反映了明朝宗教活动盛行。胡同名字中就有汪纸马胡同、何纸马胡同,今天都已讹称为汪芝麻胡同、黑芝麻胡同了。

北京的胡同名称,实际上是以人为中心的,有的胡同直接以人名来命名。也有不少胡同虽没以人名来命名,但其中却有名人故居,像米市胡同里有康有为故居、北半截胡同中有谭嗣同故居、珠朝街有孙中山先生到过的中山会馆、小杨家胡同是老舍先生的出生地、护国寺街有梅兰芳故居,后圆恩寺胡同有茅盾故居、西四北三条有程砚秋故居等等。而其它各类胡同名称虽不是直接以人名来命名的,但也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关系。

象文丞相胡同、张自忠路、赵登禹路等胡同的名称都是人们为了纪念民族英雄而命名的,从而明显表达了人们对民族英雄的敬慕。这就说明胡同的名称绝不仅仅只有实用的指代作用,还具有美学功能和人文倾向。

北京值得一去的胡同

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位于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东起地安门大街,西邻什刹海前海,全长近300米,被列为2007年重点建设的八条特色商业街之一。据说,当时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烟叶装在烟袋中。由于烟袋的需求与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户一户开起了烟袋铺。除此之外,烟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只烟袋。细长的街道好似烟袋杆儿,毗邻后海,在地安门以北,鼓楼前脸儿,有一条北京城最老的斜街,名叫烟袋斜街。此街东西南北走向,约有三百米长。在明朝初年,此街叫“打鱼厅东街”。

清朝乾隆年间刊刻的《日下旧文考》一书中称之为“鼓楼斜街”。但后来为何取名烟袋斜街了呢?当年住在北城一带的旗人大都有抽烟的嗜好,北京城里的烟叶行业因此而发展起来。抽烟讲究用烟袋,住在斜街上的人家看准了行情一户挨一户地开起了烟袋铺。日子久了,“打鱼厅斜街”和“鼓楼斜街”渐渐听不到了,“烟袋斜街”却是越叫越响。东头入口像烟袋嘴儿,西头入口折向南边,通往银锭桥,看上去活象烟袋锅儿。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以“烟袋”命名斜街,真可谓名副其实了。

国子监街

国子监街东西向,位于雍和宫大街与安定门内大街之间。形成于元朝初年,明时,国子监街无称,只叫“国子监孔庙”。清乾隆时称国子监,至今未变。虽然街两端的牌楼额坊题曰“成贤街”,却始终不能作为正式地名传播,大多数人都还不知道成贤街就是国子监。1965年称国子监街。文革时称红日北路九条。国子监街保存着较好的旧京街巷的风貌。因孔庙和国子监在此而得名。

1984年定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国子监街是京城现存不多的古老街道之一,巍然耸立的牌楼,夹道的古槐,和两旁的大小宅院、庙宇,古色古香,清幽恬静,古城韵味十足。国子监街是北京仅存有牌楼的街道。街上有四座牌楼,东西街口各一座,额题“成贤街”,国子监附近左右各一座,额题“国子监”。国子监街上还有祀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韩文公祠、始建于明代的火神庙、祀灶王爷的灶君庙。

国子监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掌管国学政令的机关。国子监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教学科目,当时的人如果能在国子监上学,那就算是光宗耀祖了。国子监的最高长官称祭酒,元代的著名学者许衡便做过这里的祭酒。他手植的柏树存活了好几个世纪。孔庙,元大德六(1302)开始营建,十年(1306)建成。明永乐九年(1411)在旧址重建。清乾隆二年(1737)易为黄色琉璃瓦。光绪三十二年(1906)升祭孔为大祀。是元、明、清三代皇帝祭祀孔子的地方,内有进士碑林,共有石碑198座,上刻元、明、清三代进士5万余人的姓名,袁崇焕、曾国藩等人的名字均在其上。孔庙内也有不少柏树。有一株位于大成殿西侧,相传明时的奸相严篙代嘉靖皇帝祭孔,行至树下,被树枝掀掉了帽子。于是相传柏树有知,称此树为“除奸柏”。

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是北京东城区的一条很古老的街道,南锣鼓巷街道不宽,仍保持着元大都街巷、胡同的规划。其南口在地安门东大街,北口在鼓楼大街。它始建于元朝,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各有8条对称的胡同,整齐地排列在两侧,从外形看犹如一条蜈蚣,所以又名“蜈蚣街”,是北京市重点保护的四合院街道。从南至北,东侧的八条胡同是:妙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西侧的八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元代将大都城规划为50坊,今南锣鼓巷的位置正是“昭回坊”和“靖恭坊”两坊之间的分界巷。

明代将北京内城分为28坊,将“昭回”“靖恭”二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南锣鼓巷的位置正是该坊的南北中心线,巷名为“罗锅巷”。此名有可能是从元代沿袭来的。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已将明代的罗锅巷改称南锣鼓巷,并将鼓楼东大街中段路北与南锣鼓巷相对的街道称为“北锣鼓巷”。

北锣鼓巷在元代为“灵椿坊”与“金台坊”的交界,明代仍为两坊,此两坊的南半部在元代均为官署和寺院,且在明代没有大的变动。清初南、北锣鼓巷均属镶黄旗。清廷规定北京兵、民分城居住,八旗兵住内城,汉民等住外城。南北锣鼓巷的定名,应早于乾隆十五年,当在清初。自清初至三四十年代,南锣鼓巷内的10多条胡同中由满族镶黄旗户逐渐发展而成。既有大户世家,也有不少小户市民,居民逐渐稠密。南锣鼓巷内的小商号也发展起来,有粮店、菜店、油盐店、猪肉铺、羊肉铺、切面铺、蒸锅铺、炸货屋子(制作焦圈、油炸鬼)小酒铺、饽饽铺、豆腐房、煤铺、井窝子、砖瓦麻刀铺、席箔铺、棚铺、黑白铁铺、喜轿铺、杠房、医馆、药铺、裱糊铺、理发铺、成衣铺、绱鞋铺、绒线铺、文具店、茶馆、当铺等。虽然规模都不很大,但近30种行业也比较齐全了。至于大的商号如绸缎店、茶店、大饭店、金店、银号等,则云集在地安门外大街、鼓楼。

帽儿胡同

帽儿胡同属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东起南锣鼓巷,西至地安门外大街。北与豆角胡同相通,南与东不压桥胡同相通。明代称梓潼庙文昌宫胡同,因有文昌宫而得名。清代因有制帽作坊,改称帽儿胡同。帽儿胡同7号、9号、11号院,原为清末大学士文煜的宅园。13号院为冯国璋故居。35、37号院原为清宣统皇后婉容娘家、承恩公府,俗称娘娘府。45号院原为清代提督衙门。帽儿胡同现存完好的四合院有:帽儿胡同5号、帽儿胡同9号(可园)、帽儿胡同11号(文煜宅)、帽儿胡同13号(冯国璋故居)、帽儿胡同21号(梓潼庙文昌宫遗址)、帽儿胡同37号(婉容故居)、帽儿胡同45号(清提督衙门、民国保安队部)等。

在帽儿胡同的开头,还和有名的南锣鼓巷相交,过去一点还有著名的菊儿胡同,当年的军机首辅,大学士荣禄的府第就在那。尾上那边有出名的烟袋胡同,所以您要是想来此游览,感受老北京城的那种气息,帽儿胡同是不错的选择哦。1号文昌庙(现仅存一块刘墉题写的御制碑),现为居民院;11号的“可园”是清朝光绪年间大学士文煜所建,1984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产权为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现空置;35号、37号原为宣统皇后婉容娘家,1984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乙38号为东城区少年美术馆主要服务接待设施:38号为汇福达宾馆;乙43号为海丽舍茶馆;幕府拉兹印度餐馆。

琉璃厂

琉璃厂位于宣武区。距天安门广场1公里。琉璃厂西起南北柳巷、东至延寿寺街,全长800米。辽金名为海王村,元、明时这里开设官窑烧制修建皇宫用的琉璃瓦件,故称为“琉璃厂”。清康熙至乾隆年间,逐渐形成了集古玩精粹的著名文化街。清乾隆年间停止烧窑,“琉璃厂”的名字保留至今。是一处著名的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书画艺术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清朝,汉族的官员大多居住在琉璃厂以西的宣武门外,各地赶考举子居住的会馆也都在附近。他们对书籍的需求量很大,因此,琉璃厂也就成为了当时京城最大的书市。乾隆时期修《四库全书》,各地书贾更是纷纷在此设摊、建店,出售大量藏书,促进了琉璃厂文化街的发展。到光绪二年(1876)时,书店发展到270多家。民国初年,经营文化商品的店铺及其作坊近200家,形成了享誉国内外的一条文化街。

1980年,国家对古老陈旧的六里长街进行了大规模的翻扩建,于1984年竣工。建成59幢古朴典雅,富有民族传统风格的店铺,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融图书、玉石、陶瓷、雕刻、铜器、字画、文房四宝为一体的高品位文化艺术品集散地和古都风貌游览区。琉璃厂与新华街交界处为“厂甸”,是二百年来京城最盛大的春节庙会所在地。清人马炯章的《厂甸记》中说“至正月则倾城士女,如荼如云,车载手挽,络绎于道。”据有关资料记载,1963年的春节,厂甸的游客就达400万人次。

文革后厂甸中断。自2002年起,每年农历春节初一至初六,又恢复了“厂甸民俗文化庙会”。主要展示北京文化、宣南文化、重温百姓乐事,展现时代风采,再现古都神韵。庙会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以开放式的“赶大集”为特色,由文艺演出、花会游行、工艺展示、餐饮服务、观光购物、娱乐游艺等形式组成,成为京城春节期间最为热闹、火爆的去处。

东交民巷

东交民巷,是北京市东城区的一条胡同,旧时因这里是漕运地,所以原称东江米巷。胡同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全长近3公里,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元朝时,东交民巷和广场西侧的西交民巷是连在一起的一条胡同,名叫“江米巷”。由于当时这条胡同有元代控制漕运米粮进京的税务所和海关,因而成为南粮北运的咽喉要地,因而得名江米巷。明代时修建棋盘界,将原来的江米巷截断成为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巷。

在东江米巷设有六部中的礼部以及鸿胪寺和会同馆但主要只接待来自安南、蒙古、朝鲜、缅甸等四个藩属国的使节,因此会同馆又被称作“四夷馆”。到了清代,会同馆改名四译馆,并修改政策只允许外国使节在这里居住四十天。

东交民巷原是明清两代“五部六府”所在地。清乾隆、嘉庆时期曾有“迎宾馆”供外国使臣临时居住。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在这地区先后设立了英、俄、德、法等使馆,1901年后改为使馆街,英、美、法等11国在巷内成立联合行政机构,还开设了“美国花旗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英国汇丰银行”、“日本正金银行”及教堂、医院等多处,这段历史留下许多风格各异的西洋建筑,也吸引了不少海外人士。东交民巷北侧台基厂头条东口路北有安郡王府。安郡王岳乐为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饶余亲王阿巴泰第四子。

雍正初年,安郡王子孙因获罪迁出王府,雍正二年(1724年)被改作清代表彰忠烈的昭忠祠。安郡王府西侧还有一座廉亲王府。这位廉亲王可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他就是康熙帝第八子允祀。他是雍正皇帝的政敌,后来被雍正皇帝改名为阿其那(满语:狗),电视剧里都叫他“老八”。廉亲王府西侧还有一座裕亲王府。裕亲王是顺治帝第二子福全。福全在康熙六年(1667年)被封为裕亲王,同年建府。

西交民巷

西交民巷位于西城区南部。东起天安门广场,西至北新华街,中与羊毛胡同、前细瓦厂胡同、辇儿胡同、平安胡同、人民大会堂西路、兵部洼胡同相交。全长约1080米。明代时称西江米巷,街北分布五军都督府、太常寺、通政使司、锦衣卫等中央机构。清代时取其谐音改称西交民巷。清末民初,西交民巷有银行街之称。民国时期,北邻北平地方法院、司法部(后迁南京)、高等审判厅。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军阀张作霖秘密杀害于街内的京师看守所。街内有张廷阁宅(双合盛酒厂老板宅院)、中央银行北平分行旧址、中国农工银行旧址,以及大陆银行旧址、北洋保商银行旧址(二者于2002年改建为中国钱币博物馆新馆)等文物保护单位。

金鱼胡同

金鱼胡同位于灯市口大街南侧,属东华门街道办事处管辖,呈东西走向。东起东单北大街,西止王府井大街,南与校尉胡同相通,北邻西堂子胡同。全长567米,西口宽12米(东口宽44米),沥青路面。金鱼胡同,明朝属澄清坊。清朝属镶白旗,沿称。“文革”中一度改称瑞金路九条,后恢复原名。胡同西口接王府井大街,热闹繁华,东安市场在胡同里也开有北大门。著名的吉祥戏院和东来顺饭庄都设在这里。

胡同内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府第,俗称那家花园。1988年,和平宾馆、王府饭店扩建,将半条金鱼胡同拆去,那家花园也被拆除。胡同中部路南有贤良寺,为清北京内八刹之一。贤良寺创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原在校尉胡同之西,为怡亲王府邸。乾隆二十年(1755)将寺移建于此。山门开在帅府胡同,约在今天王府井全聚德烤鸭店的东面。因该寺离皇城较近,外省官吏进京述职,多居于此。清末,李鸿章曾在这里居住和办公。现寺原建筑多不存。今日金鱼胡同,道路宽敞,街道两旁是高大的台湾饭庄、和平宾馆、王府饭店,昔日胡同景象早巳不存。金鱼胡同北边最大的宅院是“那家花园”,今和平宾馆址,原是清末大学士那桐的府第。这位“爷”,姓叶赫那拉氏字琴轩,满洲镶黄旗人,据说与慈禧沾亲。

八大胡同

八大胡同是老北京花街柳巷的代称,位于前门外大栅栏观音寺以西。“八大”是虚指,该地区至少有十五条胡同属于老北京的“红灯区”。公认的八大胡同是: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现名韩家胡同)、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现名棕树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现名大力胡同、小力胡同)。八大胡同从来就不是一个法定地名。

过去男人说去八大胡同,意识是告诉你他要“做什么”而不是“去哪里”。清末民初的八大胡同有两个概念,从隘义上说,所谓八大胡同,并非某一条胡同的名称,而是由八条胡同组成的。因为中国人爱将同类事物归类然后说个大概数,如天桥八大怪、唐宋八大家、八大祥、燕京八景。

其实,“八”字在这里是个虚数,只是表示其多。这八条胡同位于前门外大栅栏附近,因妓馆密集而成一大销金窟。从广义上讲,八大胡同是指从铁树斜街以南,珠市口西大街以北,南新华街以东,煤市街以西这一大片区域内的许多胡同,这些胡同中有过明妓或暗娼,至少也住过“八大胡同”中的从业人员。只是上面说的这八条胡同多为一二等妓院。

菊儿胡同

菊儿胡同位于东城区西北部,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锣鼓巷,南邻后圆恩寺胡同,北与寿比胡同相通,属交道口街道办事处管辖。菊儿胡同,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局儿胡同。清朝属镶黄旗,乾隆时称桔儿胡同。桔,两音。一读“洁”;一读“橘”。桔是橘的俗写。此处当以后者为是,宣统时称菊儿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交道口南二条。

“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大跃进路八条,后恢复原名。1979年将小菊儿胡同并入,复称菊儿胡同。

菊儿胡同内3号院,5号院,7号院是清直隶总督大学士荣禄府邸。3号院是祠堂,5号院是住宅,7号院是花园。荣禄后迁至东厂胡同。7号院曾作过阿富汗大使馆。41号院原为寺庙。据传,庙里的开山和尚是皇帝的替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