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民俗中度盛夏


一般小暑节气之后,就意味着炎热的酷暑到来了。每当我们小孩子热得躲到树荫下乘凉,一边骂着“这鬼天气”时,奶奶就在念叨:“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我们一听心里就坦然了,哦,这时节本就这么热的啊!到了晚间热得烦躁时,奶奶一边给我们摇着蒲扇,一边轻轻安慰我们说:“心静自然凉啰。”渐渐地我们那颗燥热的心安定下来了,在丝丝凉风中沉沉地睡去。

有时我们在田间劳动口渴难耐、有气无力,免不了遭到父亲的责骂。奶奶赶紧来给我们救场:“‘小暑南风十八朝,吹得南山竹叶焦’,竹叶都焦了,何况人呢,喝口水歇口气。”奶奶说得在理,父亲只好干瞪眼。奶奶又来一句:“热天莫发火,发火是自作。”我这时趁机撒娇:“奶奶,我没一点力气了。”奶奶心庝道:“南风天,走路要人牵,牵哒要人扶,扶哒往下箍(gu 二声,蹲的意思)。快跟我回家去。”

有时天热了很久,我们只巴望着下一场大雨来降降温。奶奶告诫到,“小暑打雷,大暑破圩。”意思是小暑日如果打雷,大暑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大暑不暑,五谷不起。”意思是大暑天不炎热,五谷会长不好。这样我们私下里也不敢求老天爷下雨了。看着我们失落的神情,奶奶再来两句透着希望的谚语:“天旱香瓜甜,枣子结得圆。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 熬啊熬,总算熬到立秋了,这下总会凉快了吧。奶奶慢悠悠地说:“三伏在秋啊,还有二十四只秋老虎呢。”意思是还要热二十四天啊!

刚起伏,奶奶就念叨:“一伏藠子二伏姜三伏鸡公炒老姜。”这些东西都是生发之物,为的是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一伏用新出土的藠头切碎浇上白醋,拌上盐和香油,清新爽口,在闷热的夏天吃了开胃,最下饭。二伏用老姜煮肉片汤,热热的喝下去,大汗淋漓,过后浑身轻快。最好吃的就是三伏的鸡公了,这是奶奶开春就养了的,嫩嫩的子鸡炒姜块,喷上白酒,还没出锅就香气四溢,馋得我口水直流。

还有“六月六,晒龙袍”,意思是这天太阳最大,龙王爷这天也要把龙袍拿出来晒一晒。因为暑天天气炎热,湿气严重,很多被褥、棉衣在这个季节容易潮湿霉变,在这个艳阳高照的日子,奶奶指3挥我们把家里的棉被、棉褥、棉袄、棉裤拿出来在阳光下暴晒,以免发霉、生虫。想到我们和龙王爷做着同样的事情,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还有一件我们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这是奶奶在乘凉时早就讲过的神话故事:相传天上的牛郎和织女被王母娘娘划出的银河分开了,每年只有七月初七这天可以相会。所以,六月六这天,小孩端午节带的百索子要将它撂上屋,好让喜鹊衔去,在银河上架起一座像彩虹一样美丽的桥,以便在七月初七这一天让牛郎织女相会。奶奶说,心诚的小孩,在七月初七这晚躲在苦瓜棚下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相会。虽说我从没看到他们相会,倒是梦中梦到他们相会了,这于我也是一个安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