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泥泾棉纺技艺


乌泥泾棉纺技艺形成于宋末元初,由当时松江府人乌泥泾人黄道婆在崖洲(今海南岛地区)棉纺织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乌泥泾的生产实践后发展而成的。

经由黄道婆改进后的乌泥泾棉纺技艺形成了由碾籽、弹花、纺纱到织布等当时最先进的手工棉纺织技术的工序,在棉纺实践中显现出了其强大的生产力。人们争相传习,并通过乌泥泾向周遍地区广泛传播。乌泥泾棉纺技艺代代相传,集体不断革新,发展了具有民族性、科技性和地域文化内涵的手工棉纺织技术及产品。

乌泥泾棉纺织技艺,改变了上千年来以丝、麻为主要衣料的传统,使明、清两代全国范围内大量增殖的底层百姓用棉衣御寒;同时促进了上海以及江南地区集镇的形成和繁荣,并且改变了江南经济结构,催生了一门新兴产业,带动了一方经济的繁荣;同时也提高了妇女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改变了当地的生活风俗和传统婚娶习俗,有些风俗至今尚有延续。

历史起源

黄道婆及手工棉纺织技术在我国传播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是革新时期——南宋末年,松江府引种棉花。但技术十分落后,黄道婆改进了捍、弹、纺、织之具,革新了手工棉纺织技术,由此百姓家家机杼、丰衣足食。

二是发展时期——元代以后松江府地区的棉纺织业已闻名全国,棉花种植遍及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纺织技术达到较高水平,江南地区植棉纺织蔚然成。

三是鼎盛时期——明代,松江府成为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棉布成为全国流通商品和普遍使用的衣料,涌现了许多新兴的纺织业大市镇,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有“衣被天下”美誉。

四是衰退时期——鸦片战争以后,机器洋布销入中国,使传统手工棉纺织业完全趋于破灭边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传统手工棉纺织业奄奄一息、几近灭绝。

五是转型时期——解放后,手工棉纺织业有了新发展,机器纺织业一直保持城市的重要支柱产业。进入八十年代后,上海的手工棉纺织技术在旅游业的影响下,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制作器具和作品

1、搅车,又名轧车,是革新后的棉花去籽工具;

2、大弹弓和弹椎(槌),是革新后的弹棉花工具;

3、三锭木棉纺车,是革新后的纺棉纺车;

4、素织机、提花机,革新后的织机;

5、乌泥泾被,采用提花织造技术的手工棉纺织制品;

6、传承的松江府棉制品:

蓝印花包裹布

一是三纱棉布,又称细布,以丁娘子布、飞花布、三梭布等为代表;二是番布;三是混纺布;四是药斑布,又称“浇花布”、“蓝印花布”,这是流传至今印染图案的棉布。

传承

1、古代继承的代表人物(选摘)

(1)徐光启(1562~1633)明代上海县人,所著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农学史上一部最完备的百科全书。对促进我国植棉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徐光启是黄道婆棉纺织业创新精神的继承者。

(2)丁娘子明代人。丁娘子所织的飞花布属三纱木棉布,是继承黄道婆制作的“番布”之后,扬长弃短之后的棉纺织精品。

(3)梅氏(1477~1544年)明朝翰林院学士陆深之妻。梅氏从小崇拜黄道婆,刻苦学习钻研纺织技术,坚持每日纺纱织布,练就一手纺织手艺。

(4)曹氏明末清初人,河北祁州知府潘恩之妻,她效法黄道婆,亲自到百姓家中传授纺织技术,从而使方圆百里的妇女都学会和从事纺织,摆脱了原先赤贫之境。

2、古代国外传播的记录

1363年,植棉种籽流入高丽,不久纺织技术流播高丽全境。日本尊经阁文库所藏《水陆路程》(约成书于明代)第七部分中列举的松江府乌泥泾地名下有两行小字夹注:“纺棉纱脚车始自本处一老妇”。

3、现代乌泥泾的传承

朱金凤,女,1936年生,系东湾村人,三代从事纺织业,她七岁向母亲学习纺纱,十一岁学会织布。每到4月6日黄道婆生日,她便跟随祖母到黄母祠祭供黄道婆。

杨富珍,女,1940年生,系东湾村人,一家四代人擅长纺纱织布。杨富珍从9岁起,就与村里的孩儿们在“颂黄婆”的儿歌声中成长,从小喜欢纺织,学成一手好技艺

盛新度,女,1920年生,系黄道婆故居附近的华浦村人,五代人都会纺纱织布。自己大客堂内设有三锭纺车、提花机等全套纺织工具。

特征和价值

特征

1、技术的创新性:黄道婆革新的手工棉纺织技术和工具,一是综合了各地技术和各种工具性能的优势,进行革新创造;二是强调提高工效、省时省力;三是就地取材、操作简便。同时形成了由碾籽、弹花、纺纱、到织布一整套当时最先进的棉纺织技术的工序。

2、科技的领先性:黄道婆及手工棉纺织技术代代创造、集体革新。改革的“搅车”,比美国人维特尼发明轧棉机早了500年;革新的木棉脚踏三锭纺车,轻巧省力,功效倍增,要比英、美、德国早四、五百年。

3、传播的广泛性:黄道婆及手工棉纺织技术不仅在松江府乌泥泾一带传播,而且传播到江南,直至全国以及外国。在1860年时,松江府七县一厅就占全国棉布销售的三分之二。

4、传承的公共性:黄道婆及手工棉纺织技术的传习,有别于中国传统的家族传承,她把棉纺织技术传授给乡邻,又通过乡邻向邻近乡镇传播,逐渐推广到江南以及北方和南方。

5、手工操作性:黄道婆手工棉纺织技术具有机器无法替代的精密和艺术性,手工纺出的纱细如人的头发丝,织的布“紧密若绸”,花色丰富。松江府染青花布,历经百年亦不脱色,且具有各不相同,无可复制的美妙性。失传的“乌泥泾被”,再先进的机器也复原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