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竹刻起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原创者为朱鹤,朱鹤把书画艺术融入竹刻,以刀代笔,开创了以透雕、深雕为特征的深刻技法,将竹刻从附属于实用工艺的范畴内脱胎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雕刻艺术。一问世就受到了世人的追捧。
明代末年是嘉定竹刻相当活跃的时期,当时的文人学者也都十分关注这种艺术样式,有的还介入了竹刻。到了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嘉定竹刻名家辈出,技法更趋新颖多样,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此时的嘉定竹刻已作为贡品传入宫廷,名声更为响亮,它融诗、书、画、刀为一炉,是极具文化内涵的高雅艺术,有其它艺术无可替代和不可动摇的地位,它是中华民间艺术园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开创与发展
嘉定竹刻起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它的原创者为朱鹤。朱鹤,字子鸣,号松邻。生活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工诗善画,精于篆刻,他以书画艺术融入竹刻,以刀代笔开创了以透雕、深雕为特征的深刻技法。他的传世作品不多,有香筒(香薰)及“松鹤笔筒”。
朱鹤之后,其子朱缨继承父业。朱缨,字清甫,号小松,书画全能,有出蓝之誉,所雕神仙、佛像名闻遐迩。他的作品构思奇巧,刀法精妙。代表作“刘阮入天台香筒”。朱缨的刀法比朱鹤更丰富,品种也更齐全,有笔筒、竹盒、罗汉念珠、圆雕蟾蜍等等。
朱缨之子朱稚征,号三松,善画,风格接近元代大画家倪云林。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简洁精雅,古朴淳厚,刀法更加神妙。作品精雕细凿,成就超过了祖父朱鹤、父亲朱缨,被誉为竹刻史上最杰出的名家之一。朱稚征的传世实物有“饮中八仙笔筒”、“清溪泛舟笔筒”、“仕女窥简笔筒”。
经过朱氏三代的开创打造,嘉定派竹刻的风格已基本确立。明代末年,是嘉定竹刻活跃时期,当时的文人学者都十分关注这种艺术样式,有的也介入了竹刻,嘉定四先生中的李流芳、娄坚,书画之余,喜刻竹自娱,常学朱鹤的深刻,他们的功夫不亚于朱鹤。
竹刻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竹刻艺术得到了重视。1955年嘉定县人民政府组织潘行庸、范勋元等6名流散竹刻艺人组成竹刻生产合作社,招收张迎尧、范其昌等6名知青学艺。这一年,应中国作家协会邀请,竹刻作品送中央美术服务部展出,并获嘉奖。张迎尧的“上冬校笔筒”参与江苏省青年美术作品展(不设奖项)。1957年潘行庸代表嘉定竹刻艺人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朱德委员长的接见。1957年因竹刻销路萎缩,合作社12人转上海玉石雕刻厂工作。
1981年在嘉定县工艺品公司中建立竹刻社。1988年经政府部门批准,嘉定博物馆成立了“竹刻工艺部”培养竹刻传人。竹刻工艺部王威的仿朱氏深刻透雕作品被中国民间艺术家研究会选送去荷兰、比利时、香港等地展出。1995年成立嘉定竹刻研究会,成员共有8名。1999年,张伟忠的新篁馆成立。2002年张伟忠的圆雕“刘海戏蟾”及浮雕“灵辙笔筒”,被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这一年,周铿的透浮雕“松下观图笔筒”、庄龙的留青“达摩过江臂搁”参加上海市文联、上海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发表六十周年《近现代上海文艺史掠影》展”(不设奖项)。2004年张伟忠的作品“留青人物——佛簧”被评为首届上海工艺美术精品。2003年蒋玉铭的竹刻作品“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获金奖。被专家赞誉为代表了当代留青书法竹刻的最高水平。